2017中药综合高频考点总结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7539017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41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中药综合高频考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7中药综合高频考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7中药综合高频考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7中药综合高频考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7中药综合高频考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中药综合高频考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中药综合高频考点总结(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72017 中药综合高频考点总结中药综合高频考点总结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 1 中医学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症 症状如头痛、胁肋胀痛 3 证 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概括。 包括病变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如风寒犯肺气虚 血疲肝胃不和等 4 病 疾病的简称。如感冒、中风等 5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依据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6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属于阴阳的相互佳华 7 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 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8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 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9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属于阳病治阴 10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属于阴病治阳 11 木的特性 木曰

2、曲直,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 12 火的特性 火曰炎上,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13 土的特性 土爰稼穑,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 14 金的特性 金日从革,有清洁、肃降、收敛的特性。 15 水的特性 水日润王,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特性 。 16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 滋水涵木法金水相生法培土生金法益火补土 17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 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 18 心 主血脉、主神明 19 肝 主疏泄、主藏血 20 脾 主运化、主统血 21 肺 1.主气、司呼吸 2. 主宣发肃降 3 主通调水道 4 朝百脉、主治节 22 肾 l.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2 主水

3、 3 主纳气 23 胆 1 贮截和排泄胆汁 2 主决断 24 胃 1 主受纳、腐熟水谷 2、主通降。胃又称为“太仓” 、 “水谷之海” 25 小肠 1 受盛和化物 2 主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26 大肠 主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27 奇恒之腑包括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8 元气的生理功能 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29 宗气的生理功能 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 30 营气的生理功能 营养全身化生血液 31 卫气的生理功能 1 护卫肌表, 防御外邪 2 温养脏腑 3 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 32 气的功能 推动作用、防御作用、温

4、煦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33 气血关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34 督脉 1 调节阳经气血,故称“阳脉之海” 2 与脑、髓和肾的功能有关 35 任脉 1 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 2 主持妊养胞胎 36 冲脉 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 37 带脉 1 约束纵行诸经 2 主司妇女的带下 38 亢奋、偏热、多动 属于偏阳质 39 抑制、偏寒、喜静少动 属于偏阴质 40 其性开泄的为 风邪 41 其性收引的为 寒邪 42 升散,伤津耗气 暑邪 43 其性重浊的为 湿邪 44 易生风动血的为 火邪 45 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梅核气 46 带血的致病特点过,提处固定不移,拒按 47

5、 大实有羸状 真实假虚证 48 至虚有盛候 真虚假实证 49 阴寒内盛,逼迫阳气浮越于外 阴盛格阳 50 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不能输布于体表四肢 阳盛格阴 武汉酷美图文51 亡阳 阳气突然性脱失,见冷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脉微欲绝 52 亡阴 阴液突然丢失,汗出不止、汗热而黏、手足温和喘渴烦躁 53 未病先防包括 1 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2 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 54 早期诊治、控制疾病传变 属于既病防变 55 康复原则 1.形神共养 2. 调养气血阴阳 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 56 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失神 57 重病患者突然出现的暂时阳仔转虚假现象 假神 58 癫

6、神志痴呆,表情淡漠,喃喃自语,笑哭无常 59 狂 呼号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60 痫 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四肢抽摇,醒后如常 61 白色 主失血证 虚寒证 62 黄色 虚证、 湿证 63 青色 寒证、 痛证 淤血证、 惊风证 64 黑色 肾虚、 水饮证、 祭血证 65 舌绛 内热深重,外感热病极期 66 脾肾阳虚 胖大舌 67 阴液亏虚 热盛伤津 裂纹舌 68 脾虚湿盛 齿痕舌 69 热邪亢盛 芒刺舌 70 颤动舌 气血两虚,阳气虚弱,热极生风,虚风内动 71 歪斜舌 中风或中风先兆 72 腻腐苔 腻则湿浊 痰饮、食积腐则食积或痰浊 73 剥落苔 胃之气阴两伤

7、 74 谵语 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75 郑声 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 模糊 76 喘 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鼻翼煽动,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77 哮 呼吸似喘,伴喉间有哮鸣音 78 叹息 胸中郁闷不舒,发出长叹,情志抑郁 79 顿咳(百日咳) 咳声阵发,咳而气急,连声不绝,终止时作鹭鸶叫声 80 白喉 咳声如犬吠样,喉间有白膜 81 恶寒发热 表证 82 发热与恶寒交替发作 半表半里证 83 日哺潮热 热势较高,日哺热甚腹痛拒按,便秘燥结 84 阴虚潮热 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颤红 85 湿温潮热 身热不扬,午后热甚 86 自汗 经常汗出,活动尤甚神疲乏力、畏寒 8

8、7 盗汗 睡时汗出,醒则汗止潮热、额红 88 绝汗 病危重,大汗淋漓 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躁扰烦渴 89 战汗 先全身战栗,继则汗,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90 胀痛 气滞 91 刺痛 血倷 92 重痛 湿邪困阻 93 掣痛 经脉失养或阻滞不通 94 胃火炽盛 消谷善饥 95 胃强脾弱 易饥多食,但大便浦泻 96 小便不畅,点滴而出 “瘾” 97 小便不通,点滴不出 “闭” 98 浮脉 主表证 99 沉脉 主里证 100 滑脉 主痰饮,食滞,实热,妊娠 101 涩脉 气滞血癌,伤精血少 102 弦脉 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103 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 表里辨证 104 辨析疾病性质 寒热辨证 1

9、05 辨别邪正盛衰 虚实辨证 106 八纲辨证的总纲 阴阳辨证 107 气虚证 病体虚弱,神疲乏力气短,脉虚 108 血虚证 病体虚弱,肌肤黏膜颜色淡白,脉细 109 阴虚证 五心烦热,颠红,尿黄便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110 阳虚证 病久体弱,畏寒肢冷,小便清长 111 心气虚 心悸气短,神疲乏力 112 心阳虚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 畏寒肢冷 113 心血虚 心悸 心烦失眠,肌肤黏膜颜色淡白 114 心血淤阻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 (牵引左臂内侧疼痛)血淤证(疼痛面唇指甲青紫 ) 115 心火亢盛 心烦、急躁吐衄舌赤生疮尿赤涩灼痛 116 肺气虚 咳喘无力,自汗 117 肺阴虚 干咳,

10、痰少而黏五心烦热,颧红, 118 风寒犯肺 稀白痰风寒表证 119 风热犯肺 痰少色黄风热表证 120 燥热犯肺 干咳痰少难咯 121 痰浊阻肺 咳喘,痰白量多易咯胸满、呕恶 122 脾失健运 食少腹胀,便溏 123 脾虚下陷 食少腹胀,便溏院腹重坠,内脏下垂 124 脾不统血 食少腹胀,便溏各种慢性出血 125 脾阳虚证 食少腹胀,便溏腹痛 虚寒证 126 寒湿困脾 纳呆腹胀便溏 身重苔腻寒象 127 湿热蕴脾 纳呆腹胀便溏 身重苔腻热象 128 肝气郁结 情志抑郁(病情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胸胁或少腹胀闷疼痛,赘太息(肝经循行部位) 129 肝胆湿热 胁肋胀痛身目发黄、或阴部报痒、带下黄臭

11、130 寒滞肝脉 肝经所循行部位(少腹、前阴、巅顶)冷痛 131 肝火上炎 头痛耳鸣,面赤烦躁面红目赤 132 肝血虚证 眩晕、目疾、手足动摇 133 肾阳虚证 腰膝酸软 形寒肢冷,精神不振,腰膝冷痛 134 肾阴虚证 腰膝酸软 头晕耳鸣 五心烦热 135 肾精不足 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生育机能低下 136 肾气不固 滑精早泄、尿后余沥 137 肾不纳气 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喘甚 第三章常见病辨证论治第三章常见病辨证论治 138 急则治其标 大出血 139 缓则治其本 肺痔咳嗽 140 标本兼治 虚人感冒 141 正治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 142 反治 热因热用

12、寒因寒用 通因通用 塞因塞用 感冒感冒 143 风热感冒 身热较著微恶寒,舌苔薄黄,脉浮数 银翘散 144 风寒感冒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舌苔薄白脉 荆防败毒散 145 时行感冒 风热重证,流行性,传染性 清瘟解毒丸 146 体虚感冒 表寒证气虚证(身楚倦怠、咳嗽无力)参苏饮 咳嗽咳嗽 147 风寒犯肺 咳嗽声重,痰稀色白 风寒表证 杏苏散 148 风热犯肺 咳嗽,痰黄黏稠风热表证 桑菊饮 149 燥邪伤肺 王咳无痰或痰少而黏 桑杏汤 150 痰热壅肺 咳嗽,痰多黄稠,苔黄腻 清金化痰汤 151 肺肾阴虚 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阴虚证 百合固金汤 喘证喘证 152 风寒闭肺 喘息,呼吸气促,胸闷,

13、痰稀色白 麻黄汤合华盖散 153 痰热郁肺 凿咳气涌,胸部胀痛,痰黄稠 桑白皮汤 154 肾不纳气 喘促日久,呼吸浅,动则加重,呼多吸少 金匮肾气丸 胸痹胸痹 155 气虚血密 胸痛隐隐,遇劳则发血瘀证气虚证 补阳还五汤 156 气滞血痀 胸痛胸闷,胸胁胀满,心悸。唇舌紫暗,脉涩 血府逐淤汤 157 疲淤痹阻 胸闷痛如窒,痛有定处苔浊腻 瓜蒌薤白半夏汤 合丹参饮 158 寒凝心脉 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 乌头赤石脂 159 气阴两虚 胸闷隐痛,时作时止 心悸气短 心阴虚证 生脉散 160 心肾阳虚 心悸而痛畏寒肢冷 附子汤合右归饮 不寐不寐 161 阴血亏虚 不寐,健忘,心悸、盗汗 天王

14、补心丹 162 心脾两虚 多梦易醒心(心悸) 归脾汤 163 心火炽盛 心烦,不寐 口舌生疮 朱砂安神丸 164 肝气郁结 不寐,情志变化则加重 柴胡疏肝散 胃痛胃痛 165 肝胃郁热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 丹枙逍遥散 166 脾胃虚寒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 黄苠建中汤 167 寒凝气滞 寒凝气滞 良附丸 168 饮食停滞 胃痛胀满食滞内停 嗳腐恶食 保和丸 169 肝胃不和 胃院胀痛,痛连胁肋 柴胡疏肝散 泄泻泄泻 170 食伤肠胃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 保和丸 171 湿热内蕴 腹痛,泻下急迫 ,或泻而不爽 葛根芩连汤 172 脾胃气虚 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稍进油腻便次增多 参笭白术散 173 脾肾阳虚 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 四神丸 中风中风 174 气虚血捺 半身不遂,肢软无力 补阳还五汤 175 肝阳上亢 半身不遂,患侧僵硬拘挛 头痛头晕 天麻钩藤饮 头痛头痛 176 风寒头痛 头痛剧烈,痛连项背,遇风尤剧 川芎茶调散 177 风热头痛 迫而胀,甚则如裂 桑菊饮 178 肝阳上亢 头昏而眩 羚角钩藤饮 179 瘀血阻络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痛 通窍活血汤 眩晕眩晕 180 肝火上扰 眩晕欲仆,头晕且痛,因恼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