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32280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120 大小:7.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1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考地理 (江苏省专用),考点一 地形、气候与人类活动 A组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 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2014江苏单科,1,2分,难)“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 ) A.山间峡谷 B.山前平原 C.山间盆地 D.平缓高原,五年高考,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利用古代经典散文叙述来分析地形地貌特点的能力。古文描述的是 群山环绕的疏朗空旷之地,地形可能为山间盆地。,易错

2、警示 把握题干中的“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避免选择山前平原或山间峡 谷等。,2.(2014江苏单科,2,2分,中)“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 ) A.地理位置 B.灌溉系统 C.农业科技 D.水力资源,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形成的影响因素。通过题意可知“桃花源”这种与世隔绝 的人间仙境,其形成与山间盆地的独特地理位置关系密切。,方法技巧 本题用排除法事半功倍,桃花源这样自然环境优美、生活怡然自得的田园风光与 科技、水力、灌溉系统没有直接关系。,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

3、400ppm。下图是CO2浓度曲线()与全国温度曲线()、黄河流域温度曲线()、江苏省温度曲线()、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比较图。读图回答下题。,3.(2013江苏单科,13,2分,易)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 ( ) A.正比关系 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 D.负相关关系,答案 B 本题以CO2浓度变化与部分地区温度变化相比较为背景材料,考查判读地理图表的 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19602010年的50年间,CO2浓度不断上升,全国和 其他三地温度曲线呈波动上升趋势,两者呈正相关关系,B项正确。,易错警示 图中有关地区气温曲线有升有降,但总体是波动上升趋

4、势。,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全球变暖相关数据变化趋势示意图,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地理小组的学生将上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 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1.(2017天津文综,10,4分)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上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 )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 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 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答案 B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图示年平均陆面、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在2000年以后都高 于多年平均值,但曲线斜率变小,说明地表增温

5、趋缓;图示海平面变化曲线近年来大于多年平均 值,且斜率较大,则海平面仍在加速上升,则A、D错误;图示火山喷发出现的主要年份对应的时 间间隔,反映了从1960年至2000年前呈现频率增加趋势,但从图示最后一次喷发后又较长时间 无喷发,又体现了频率变小特征,故C错误。故B正确。,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多年冻土结构示意图,冻土是指温度在0或0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冰土和多年冻土。我国科学家 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2.(2017天津文综,11,4分)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 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 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

6、耕播种的时间推迟 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答案 D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活动层与永冻层的界线应该是7月份(气温最高 月)0等温线。全球气候变暖,该界线下降,活动层变厚、永冻层上界下降,A、C项错误;全球 变暖,春耕播种时间提前,B项错误;活动层增厚,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D项正确。,审题方法 将活动层与永冻层的界线看成气温最高月份0等温线,准确判断全球变暖对这条 线的影响。注意影响建筑基础稳定性的是活动层而不是永冻层。,下图为某流域局部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3.(2016北京文综,5,4分)图中 ( ) A.处冰川融化,湖泊

7、水位升高 B.处流量稳定,河流的落差小 C.处谷宽、流速慢,适宜修建水库 D.处地形平坦,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答案 D 本题考查河流特征及流域开发。读图可知,处冰川融水不会成为湖泊的补给水 源,A项错误;处有瀑布出现,河流落差较大,B项错误;处谷宽,流速慢,不适合修水库,C项错 误;处位于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生产,D项正确。,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2)。读图回答 下面两题。,4.(2014福建文综,3,4分)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候变暖 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 D.风力侵蚀,答案 A 本题考

8、查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据图中两个年份的冰川面积对 比可以得出,2011年冰川面积缩小明显,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造成的,故A项正确。,5.(2014福建文综,4,4分)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 ) A.冰蚀作用增强 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 D.流域面积扩大,答案 C 本题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流域冰川面积变小趋势不变,冰川侵蚀作用减弱,A项 错误。冰川面积减小,水资源减少, 流域内绿洲面积也会减小,B项错误。冰川面积减小,水资 源减少,干旱程度会加剧,C项正确。河流的流域面积与冰川面积变化关系不大,D项错误。,6.2017课标,37(1)(2),

9、1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令海峡(下图)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地。在第四纪冰期 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 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 难以徒步跨越。,(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8分) (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4分),答案 (1)白昼短(或近极夜),极为寒冷,(受低压控制)多暴雪,(海峡狭管效应)风速快。 (2)夏季(暖季)。(当时亚欧大陆与美

10、洲大陆)陆地相连,夏季(暖季)较温和,利于通过。,解析 本题以白令海峡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为主要线索,考查考生获取信息, 结合地理原理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影响人类的自然地理背景等能力。 (1)本题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根据图文材料可知,白令海峡纬度高,封冻时为冬季,由此推 出昼短和严寒;冬季大陆内部形成强大高压系统,故位于两个大陆中间的白令海峡气压相对较 低,受低压控制气流上升,多暴雪;由于“海峡两侧为山地”,海峡狭管效应明显,加大风速。 (2)本题考查推理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一 年中,夏季最温和,其他季节过于寒冷,不利于人类活动。,

11、审题关键 第(1)题应限定在“冬季”和“人们难以徒步跨越”两个条件的前提下分析自然 原因。,C组 教师专用题组 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ppm。下图是CO2浓度曲线()与全国温度曲线()、黄河流域温度曲线()、江苏省温度曲线()、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比较图。读图回答下题。,1.(2013江苏单科,14,2分,易)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 )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

12、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答案 A 本题考查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CO2的浓 度、气候变化以及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等动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等静态因 素不会影响年平均气温的波动,B、C、D三项错误;CO2浓度不是唯一影响因素,A项正确。,审题技巧 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多种,纬度、海陆位置、海拔显然不是当中的唯一因素。,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2.(2011江苏单科,1,2分)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 ) A.地壳活动加剧 B.日地距离缩短

13、C.黄赤交角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答案 D 人烟稀少的格陵兰冰原面积缩小,只能是气温升高使冰川融化所致。故D项正确。,3.(2011江苏单科,2,2分)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 )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答案 A 全球冰川大量消融以后,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但全球的水量大致是一个定值,不会 因此而增加,只能说全球液态水量增加,故B项错误;海面上升会导致海洋面积增大,陆地面积相 对缩小,海岸线长度会因之而减小,故C项错;全球变暖是原因,冰川消融是结果,故D项错误。只 有A项完全符合题

14、意。,4.(2010江苏单科,24,3分)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双选) ( ) A.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B.旱涝灾害增多 C.某些物种灭绝 D.土壤肥力下降,答案 AB 气候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和生长发育;全球气候变化会导致旱涝灾害增多,从 而影响粮食生产。,5.(2015广东文综,11,4分)调查研究发现,内蒙古东部某农牧交错区(4332N4432N)居民点 的密度,阴坡大于阳坡。其合理的解释是阴坡冬半年 ( ) A.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 B.正好地处背风坡,利于抵御强寒潮 C.积雪较厚,便于牲畜和冬小麦越冬 D.采光更为充分,利于居民照明取暖,答案

15、 A 季节性冻土层的冻结与融化,会使房屋地基不稳,从而影响房屋安全。该区域纬度 较高,山地阴坡冬半年太阳光照条件劣于阳坡,且阴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故阴坡白天气温更 低,气温日较差小于阳坡,使阴坡冻融作用小于阳坡,所以阴坡居民点密度大于阳坡。以上分析 也可排除B、D两项;该纬度主要种植春小麦,可据此排除C项。,评析 本题以居民点密度分布差异为背景,考查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选项中涉及了地形对 小气候的影响、气候对建筑、农业生产的影响等核心知识点,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具体问题 能力要求较高。,考点二 自然资源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

16、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 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 水平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三题。,1.(2017课标,7,4分)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递增,答案 D 本题考查读图能力。根据图例读图可知,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递 增,D项正确。,2.(2017课标,8,4分)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答案 C 本题考查生物资源。根据材料“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 正相关”可知,在图示海域空间尺度比较小的情况下,其水温和到达水面的太阳辐射差别不大, 不会是影响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而夏季为长江汛期,径流带来大量的泥沙和 丰富的营养盐,相对来说,离河口越近的海域其营养盐越丰富,这与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 分布不相符合,故营养盐不是主导因素。在有充足的营养盐条件下,离河口越远,水体含沙量越 少,水体透明度越好,再加之光照充足,因此有利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C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