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病因及发展过程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7529874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4.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龋病病因及发展过程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龋病病因及发展过程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龋病病因及发展过程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龋病病因及发展过程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龋病病因及发展过程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龋病病因及发展过程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龋病病因及发展过程课件(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章 病因及发病过程,本章内容:牙菌斑饮食因素宿主影响龋病发生和发展的其他因素病因学说,2,本课的重点、难点,1、龋病与口腔微生物的关系2、Miller化学细菌学说,3,致病因素,细菌 饮食 宿主,4,第一节 牙 菌 斑,牙菌斑(dental plaque):牙面菌斑的总称。牙齿或修复体上形成的一种软而粘的、非矿化的细菌沉积物 。牙菌斑可视为细菌的微生态环境,细菌在这种环境中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并在其中进行复杂的代谢活动。牙菌斑中2/3的成分是细菌,即70%的区域由微生物构成,细胞间物质占30%。,5,被着色的牙菌斑,6,电镜下菌斑结构,7,牙面附着物(萌出后获得),名称 性质 观察

2、 清除 其它名称,获得性膜 萌出后获得 特殊方法 刷牙可清除 生物膜,食物碎片 食物碎片 肉眼可见 刷牙可清除 软垢,白垢,牙垢,牙菌斑 稠密细菌层 染色可见 刷牙可清除 生物膜, 软垢,牙结石 钙化物质 肉眼可见 需洁治 牙垢,4,牙菌斑,牙结石,软垢,软垢 粘性沉积物 肉眼可见 刷牙可清除 白垢,牙垢,8,牙菌斑的分类,菌斑牙界面,9,一、菌斑的结构:平滑面菌斑:3 层1、菌斑-牙界面2、中间层中间层稠密微生物层:有球菌样微生物 菌斑体层:各种不同微生物构成呈丛状或丝状微生物排列呈栅栏状 3、菌斑表层窝沟菌斑:微生物种类有限以G球菌和短杆菌为主,10,二、菌斑的组成:略菌斑由约80%水和2

3、0%固体物质构成。固体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13%-18% )、蛋白质(40%-50%)、脂肪(10%-14%)以及无机成分。,11,细胞内、外多糖 - 细菌能量合成 - 细菌黏附和聚集 - 可发酵底物的储库,菌斑组成,80% 水,20% 固体,细菌和唾液蛋白 50%糖类和脂质 20-30%,无机质 25%,Ca, P: 为唾液含量的数倍决定釉质的再矿化 其它离子: K, Na, Mg, 和 F.,12,三、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形成的三个阶段:1、获得性膜形成和初期聚集;2、 细菌迅速生长繁殖;3、菌斑成熟。,13,三个阶段,唾液糖蛋白附着在牙釉质表面,形成膜样物质, 龈沟是牙齿最先形成获得性膜的

4、部位。最先附着在牙面的细菌为血型链球菌和唾液链球菌。 细菌在获得性膜的表面生长,并能产酸,使糖蛋白沉积。 细菌在获得性膜上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并在其中进行复杂的代谢活动。,14,获得性膜 (acquired pellicle):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至牙面所形成的生物膜。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组成。功能:1、修复或保护釉质表面;2、为釉质提供有选择的渗透性;3、影响特异性口腔微生物对牙面的附着;4、作为菌斑微生物的底物和营养。,15,Biofilm,16,四、牙菌斑的微生物学:没有微生物存在就不会发生龋病常见的致龋微生物包括链球菌属、乳杆菌属、放线菌属等。变形链球菌的致龋性主要取决于其产

5、酸性和耐酸性。可使局部pH下降至5.5以下,并维持相当长的时间。,17,链球菌属,1.血链球菌 2.变形链球菌组 3.轻链球菌,18,最早在牙面定居的细菌之一,最常分离的菌种 利用蔗糖产生细胞外多糖,促进菌斑形成和细菌聚集 对动物有致龋性,无证据显示其为人类致龋菌 可能与窝沟龋发生有关,血链球菌,19,分型:按菌壁抗原成分分8种血清亚型:a- h按生化反应分为5种生物型:-按碱基(GC)成分分型 变链(c、e、f)和茸毛链球菌(d、g、h)与人类龋病关系密切 致龋性:产酸性、耐酸性和吸附作用(蔗糖),变形链球菌组,20,轻链球菌,无研究证实其与龋病正相关 轻链球菌贮存胞内多糖,使菌斑在缺乏碳水

6、化合物情况下继续产酸,21,乳杆菌属,包括G兼性和专性厌氧杆菌 龋活跃者口腔内乳杆菌数量大,患龋严重程度加重,数量增加 饮食中蔗糖含量增高,有蔗糖滞留部位或有龋洞存在的部位数量增加 某些乳杆菌导致动物窝沟龋,对人类致龋作用弱,牙本质龋(龋病发展过程),22,G杆状或丝状,主要有内氏放线菌、粘性放线菌和衣氏放线菌 在龈下菌群和人类根面龋菌斑中最常分离到 在龈上菌斑中所占比例大,放线菌属,23,24,五、牙菌斑的物质代谢:糖代谢、蛋白质代谢和无机物代谢 糖代谢是菌斑细菌致龋的基础 糖分解代谢(糖酵解)产生乳酸,牙面脱矿 糖合成代谢形成胞内多糖(贮存能源和毒力因子)和胞外多糖(促进细菌粘附),25,

7、六、牙菌斑的致龋性:,牙菌斑内的产酸代谢活动是产生龋病损害的直接原因(菌斑深层缺氧环境厌氧链球菌) 。 唾液的缓冲作用难以到达菌斑深层,菌斑内产生的酸在局部持续发挥作用。 早期龋形成:1、酸的进入,碳酸盐和镁的丧失;2、矿物质中钙的移出,Ca/P降低,矿物质密度降低;3、釉质表层氟离子浓度的增加;4、HAP(羟基磷灰石 )的溶解,龋损形成。,26,细菌作用(菌斑致龋性的两种理论)特异性菌斑学说:龋病由特异性致病菌所致非特异性菌斑学说:主要致龋因素为菌斑数量特异性菌斑学说,只有特异性的致病菌才能引起龋病。变形链球菌组能较恒定地引起磨牙的点隙沟裂龋、平滑面龋和根面龋,放线菌主要引起根面龋,血链球菌

8、、唾液链球菌、乳杆菌、肠球菌等仅偶尔引起点隙沟裂龋。,27,菌斑致龋性:菌斑位置 (半封闭生态系) 产酸,产多糖能力 长期/频繁与糖接触,28,第二节 饮食因素,“蔗糖是龋病发病的首犯”各种糖类的产酸能力与其致龋性呈正相关排列顺序为:蔗糖葡萄糖麦芽糖乳糖果糖山梨糖木糖醇葡糖基转移酶 进食频率,29,sucrose,1999;16:18-21.,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aries experience and sucrose consumption over 50 years,饮食与龋病,30,31,糖在龋病发生的作用,1)糖酵解产酸,糖被口腔内细菌利用,代谢

9、产生各种有机酸,酸长期堆积并作用于牙菌斑与牙釉质界面,造成牙齿脱矿,产生龋损。 2)合成胞外多糖。糖在细菌的作用下可合成胞外多糖,作为菌斑基质为细菌在牙面的粘附提供条件。 3)合成细胞内多糖和胞外多糖,保持牙菌内细菌对糖利用的持续性,尤其是当外源性糖供给不足时。 4)为细菌的新陈代谢活动提供能量。,32,促进唾液分泌,食物中防龋因子,多酚,木糖醇,促进再矿化,咀嚼口香糖促进唾液 清除碳水化合物 缓冲,单宁酸(可可、咖啡、茶)影响葡糖基转移酶活性,刺激唾液分泌 影响葡糖基转移酶活性,钙、磷、蛋白质:奶酪、乳制品,33,氟化物的抗龋机制对牙釉质羟磷灰石的作用对菌斑细菌的作用对釉质表面的作用,34,

10、第三节 宿 主,影响龋病发病的宿主因素主要包括:牙、唾液和免疫因素。临床证实,后牙窝沟对龋病高度敏感,牙各表面对龋的敏感性也各不相同;凡有滞留区形成的部位则易形成龋病损害; 牙的理化性质、钙化程度、微量元素等,35,牙 齿,形态、排列菌斑与食物滞留,36,37,38,39,40,结构,成分抗龋能力,釉质发育不全,四环素牙,41,四环素牙,42,氟斑牙,43,第四节 影响龋病发生和发展 的其他因素,44,年龄 婴幼儿 性别 女 种族 个别 家族与遗传 一定程度 地理因素 经济及土壤,45,1、发育直接影响牙齿发育(孕期3岁)2、唾液分泌牙的外环境量 清洗、各类因子数量质 粘稠度、抗酸、抗溶、抑菌

11、 3、其它遗传等,46,第 五 节 病 因 学 说略,47,化学细菌学说,现代四联因素论,龋病病因学,蛋白溶解学说,蛋白溶解螯合学说,48,古 代-虫蛀学说,虫蛀:齿( )虫( )龋( )祖国医学认为,龋病是“肾气不足,骨髓不营,阳明脉虚”,使“虫”有了乘虚而入,破坏牙齿条件才形成,龋决非虫单一因素所能形成,49,现代,内源性理论 外源性学说 蛋白溶解学说(1947) 蛋白溶解-螯合学说(1955) Miller化学细菌学说(1890) 四联因素理论(1960),50,蛋白溶解学说,釉质中有机基质的存在 早期釉质龋多见于釉质有机基质丰富区 龋坏区中的色素沉着是蛋白分解所致 蛋白水解酶使牙体局部

12、有机物分解,致使细菌通过釉质的有机途径侵入,产酸使无机物溶解脱矿 此学说由于缺乏病理学、生物化学的实验依据,至今尚未发现釉质龋是由蛋白质溶解开始的证据,(proteolysis theory),51,蛋白溶解学说,由于蛋白的溶解作用,微生物通过釉质的有机途径侵入并使龋病发生(先有有机物的分解后有无机物的脱矿),52,蛋白溶解-螯合学说,有机成分降解,矿物质溶解,(proteolysis-chelation theory),蛋白溶解释放出各种螯合剂,如有机酸,继之螯合剂溶解羟磷灰石晶体,形成龋病损害。,53,Miller实验:,脱矿,不脱矿,化学细菌学说,54,化学细菌学说的评价,总结了龋病发生

13、中的主要因素:口腔微生物在产生酸方面的作用 ; 微生物发酵碳水化合物底物 ; 产生的酸导致牙矿物质溶解 ;,55,未阐明牙面微生物的存在形式 不能解释龋发生的特异性部位 不能解释龋发生的个体差异 不能确定致龋的病原菌(非特异细菌感染),化学细菌学说的局限性,56,化学细菌学说的评价,第一次阐明了口腔微生物、食物、酸与龋病发生的关系,抓住了龋病发生的本质,57,社会地位,教育,行为,看法,知识,收入,生物膜,牙齿,唾液,微生物种类,饮食,流速 组成 缓冲能力,成分 糖 频率,时间,龋病是多因素疾病,当代观点,决定性生物因素,社会 经济因素,58,细菌 饮食 宿主,时间,四联因素论,59,时间因素

14、,与其它三因素综合作用的维持密切相关1、慢性 平均 1.5 年 成洞2、有利防龋 减少食物滞留 3、敏感年龄期 高峰期,60,细菌 致龋的(cariogenic)底物 适宜的 (suitable) 宿主 敏感的 (susceptible) 时间 充分的 (sufficient)任一因素的削弱或消失均将影响龋病的发生或发展,61,致龋菌 变形链球菌属乳杆菌属放线菌属 特点产酸、耐酸黏附于牙面产生细胞内、外多糖,62,食物滞留食物种类摄入量进食频率滞留时间,63,宿主牙齿:形态、结构、排列、成分唾液:流速、流量、成分机体的全身状况,64,时间,65,思考题 1.牙菌斑的概念及结构特点 2.什么是获得性膜?有何功能? 3.有哪些主要的致龋微生物? 4.牙菌斑是如何致龋的? 5.蔗糖与龋病的关系及其机制 6.氟化物的抗龋机理 7.牙对龋病敏感性的差异及其原因 8.唾液与龋病的关系 9.简述龋病病因的四联因素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