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呕吐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7528541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节呕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第三节呕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三节呕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三节呕吐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三节呕吐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节呕吐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呕吐课件(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呕 吐,目的要求,1.熟悉呕吐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了解呕吐的主要历史沿革及与某些西医疾病的关系。 3.掌握呕吐的主要病因是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病理主要 是各种病因引起胃气上逆。病位在胃。 4.熟悉呕吐、反胃、呃逆的鉴别。 5.了解呕吐的演变规律是初病多实,呕吐日久,损伤脾胃,中气不足,由实转虚;或 脾胃素虚,复为饮食所伤,或成痰生饮,因虚致实,出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 6.熟悉呕吐辨证要点,掌握呕吐的治疗原则。 7.掌握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 8.了解呕吐的护理及日常生活中饮食及情志调摄的问题。,【概述】,一、含义:呕吐系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迫使胃内容物从口吐出

2、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并称为呕吐。干呕与两者虽有区别,但在辨证论治上大致相同。,二、范围:呕吐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可以出现于多种疾病中,尤其是胃肠疾病。现代医学的急性胃炎、神经性呕吐、心源性呕吐、胃粘膜脱垂症、贲门痉挛、幽门痉挛、幽门梗阻、十二指肠壅积症、肠梗阻、肝炎、胰腺炎、胆囊炎、尿毒症、颅脑疾病以及一些急性传染病等,当以呕吐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三、历史沿革,1.呕吐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并对其发生的原因论述甚详。认为外感六淫之邪,均可引起呕吐,且因感邪之异,而有呕酸、呕苦之别。2.汉张仲景在金

3、匮要略中,对呕吐的脉证治疗阐述详尽,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方剂,如小半夏汤、大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等,并且认识到呕吐有时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治疗不应止呕,当因势利导,驱邪外出。,【病因病机】,引起胃痛的主要病因有: 外邪犯胃 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病后体虚,一、病因:,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温凉失宜,或过食肥甘、醇酒辛辣,或误食不洁之物,伤胃滞脾,食滞内停,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发生呕吐。饮食不节日久,还可损伤脾胃,胃失和降而发生呕吐。 2外邪犯胃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秽浊之气,邪犯胃腑,气机不利,胃失和降,水谷随逆气上出,则发生呕吐。然外邪之中,以寒

4、邪所致者居多。,一、病因,3.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肝胃不和,胃失和降则呕吐。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亦可致呕。若脾胃素弱,偶因恼怒,食随气逆则致呕吐。 4.病后体虚素体脾胃虚弱,或病后体虚,或劳倦过度,耗伤中气,胃虚不能盛受水谷,脾虚不能化生精微,停积胃中,胃失和降,则上逆成呕。脾阳不振,中焦虚寒,胃失温养,胃气上逆而呕吐。过用温燥,或热病伤阴,或久呕不愈,以致胃阴不足,胃失濡养,不能润降,亦可成呕吐。,二、病机:,1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二、病机:,2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有关,亦可涉及胆腑。胃居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外邪、饮食、情志、

5、脏腑失和,干于胃腑,导致胃失和降,均可发为呕吐,所以呕吐病位在胃。除胃以外,尚与肝脾相关,胃气之和降,有赖于脾气的升清运化以及肝气的疏泄条达,若脾失健运,则胃气失和,升降失职;肝失疏泄,则气机逆乱,胃失和降,均可致呕。另外,胆与肝相表里,胆气亦主降,胆腑的功能正常,对脾的运化及胃的和降均有很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若胆气上逆,亦可导致胃气上逆而发生呕吐。,3病理性质,呕吐的病机无外乎虚实两大类,实者由外邪、饮食、痰饮、肝气等邪气犯胃,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虚者由气虚、阳虚、阴虚等正气不足,使胃失温养、濡润,胃虚不降所致。,【病因病机】,外邪犯胃 气机阻滞饮食不节 伤胃滞脾,食滞不化肝失疏泄,

6、横逆犯胃 情志失调 忧思伤脾,脾失健运 病后体虚 胃不盛纳,脾失健运,呕吐,呕吐的基本病因病机示意图,胃气上逆,4、病机转化,是寒热转化,寒呕日久,可郁而化热,形成热呕,热呕日久,或过用寒凉、阳气受伤,则转为寒呕;二是虚实转化,初病暴呕,多属于实证,呕吐日久,损伤脾胃,中气不足,则由实转虚,如气滞、食积日久,可以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若脾胃素虚,或酿生痰饮,或复为饮食所伤,形成食滞,因虚致实,出现虚实夹杂之证。,寒热转化,归纳起来,气血转化,虚实转化,【诊断要点】,一、诊断依据,临床表现 呕吐食物残渣,或清水痰涎,或黄绿色液体,甚则兼夹少许血丝,一日数次不等,持续或反复发作。常兼有脘腹不适,

7、恶心纳呆,泛酸嘈杂等症状。多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及情志刺激等诱发因素,或有服用化学药物,误食毒物史等。体检可见上腹部压痛或振水声,肠鸣音增强或减弱。,二、辅助检查,胃肠X线检查及内窥镜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B超探查肝、胆、胰等有助于鉴别诊断。,三、鉴别诊断,1.呕吐与反胃反胃 亦属胃部病变,系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成,也有呕吐的临床表现,所以广义地讲,可属呕吐范畴,但因又有其特殊的表现和病机,因此又当与呕吐相区别。反胃多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于腐熟,食入不化所致。表现为食饮入胃,滞停胃中,良久尽吐而出,吐后转舒。古人称“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而呕

8、吐是因邪气干胃,或胃虚不降所致,一般吐无定时,实者食入即吐,或不食亦吐,虚者时吐时止,或干呕恶心,多吐出当日之食。,三、鉴别诊断,2、呕吐与噎嗝噎膈虽有呕吐症状,但以进食梗阻不畅,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是指咽食不能入胃,随即吐出。呕吐病在胃,噎膈在食道。呕吐一般病程较短,病情较轻,多能治愈,预后良好。噎膈伴有食入即吐时,则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治疗困难,预后不良。,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分论论治,【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2、辩呕吐物 寒热虚实、病变脏腑,实证:多因外邪、发病急骤,病程 1、辨虚实 较短,呕吐量多 。虚证: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呕而无力,时作时止。,基本原

9、则:和胃降逆。,【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解表、消食化痰、解郁、 同时: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健运脾胃 益气养阴,急重症,呕吐剧烈时,应注意服药方法,可采用: 少量频服; 先含生姜片或加入生姜汁或生姜片; 或用热药冷服或凉药热服的方法,防止发生格拒。,三、分型论治,呕吐,实证,虚证,外邪犯胃证 食滞内停证 痰饮内阻证 肝气犯胃证,脾胃气虚证胃阴不足证,实证 1.外邪犯胃证 症状: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三、分型论治,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紫苏、白芷、 大腹皮、厚朴、半夏、陈皮、白术、茯苓、生姜,疏邪解表芳香化浊,理气除满,

10、和胃降逆,临证加减:,风寒偏重,寒热无汗,可加荆芥防风以疏风散寒。,暑湿犯胃,身热汗出,可用新加香薷饮解暑化湿;,秽浊犯胃,呕吐甚剧,可吞服玉枢丹辟秽止呕;,兼食滞:脘闷腹胀,嗳腐吞酸,去白术、甘草,加神曲、鸡内金、莱菔子以消积导滞;,2、食滞内停证,主症: 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兼症:大便或溏或结。舌象:舌苦厚腻,脉滑实。脉象:脉滑实。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消食化积,代表方: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莱菔子、连翘 茯苓、半夏、陈皮酒食 肉食 面食 食热,和胃降逆,临证加减:,胃中积热上冲:食已即吐,口臭干渴,竹茹汤清胃降逆。,若误食不洁、酸腐败物:腹中疼痛,欲吐不得者,可因势利导,

11、用烧盐方或瓜蒂散探吐去邪。,中成药:保济丸、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沉香化滞丸。,3、肝气犯胃,主症:呕吐吞酸,嗳气频繁。,兼症: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腻,脉弦。,舌象:舌边红,苔薄白 。,脉象: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呕。,代表方: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苏叶、厚朴、 半夏、生姜、茯苓、大枣、 黄连 、吴茱萸,行气开郁,和胃降逆,临证加减:,气郁化火:心烦口苦咽干,小柴胡汤清热止呕。 腑气不通:大便秘结,大柴胡汤清热通腑。 气滞血瘀:胁肋刺痛,膈下逐瘀活血化瘀;,1)肝郁化火,胃部灼热,嘈杂泛酸者,加丹皮、栀子、乌贼骨、黄连以清肝胃之热。 2)伤阴明显,加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此时理气忌过

12、用辛燥,以防加重阴虚。 3)兼见血瘀之象者,可加入丹参、五灵脂等。 4)肝气乘脾而出现脾虚者,加太子参、白术、茯苓。,根据病机转化的加减主要有:,4湿热中阻证,主症:胃脘疼痛,痛势急迫,口干口苦。 兼症:脘闷灼热,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代表方:,清中汤,黄连、栀子,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清热化湿,理气和胃,加减:,1) 湿偏盛者,加苍术、藿香、薏苡仁、佩兰、荷叶燥湿醒脾。 2)热盛便秘者加大黄、枳实。 3) 热偏盛者,加黄芩、蒲公英。 4)气滞腹胀者加厚朴、枳实、大腹皮。 5)若寒热互结,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

13、用半夏泻心汤。 6)纳呆少食者,加神曲、谷芽、麦芽以消食导滞。,5、痰饮内阻,主症:呕吐多为清水痰涎,头眩心悸。 兼次症: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肠鸣有声。 舌象:苔白腻。 脉象:脉滑。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代表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生姜、半夏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和胃降逆,温脾化饮,加减:,气滞腹痛:加厚朴、枳壳行气除满。,脾气受困:脘闷不食,加砂仁、白豆蔻、苍术开胃醒脾。,痰浊蒙蔽清阳:头晕目眩,半夏白术天麻汤。 痰郁化热:烦闷口苦,可用黄连温疸汤清热化痰。,虚证 1、脾胃虚寒证,症状: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大便溏薄,时作时止。 兼次症: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

14、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 舌象:舌质淡,苔薄白。 脉象:脉濡弱。,治法:,益气健脾,和胃降逆。,代表方:,理中丸,参、苓、术、甘 砂仁、木香,健脾益气,理气和中,加减:,胃虚气逆:心下痞硬,干噫食臭,旋覆代赭汤降 逆止呕。中气大亏:少气乏力,可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2.胃阴不足 主症:呕吐反复发作,时作干呕, 兼次症:呕量不多,或仅唾涎沫,口燥咽干,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 舌象:舌红少津 脉象:脉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代表方:,麦门冬汤加减,参、冬、粳米、甘草,滋养胃阴 降逆止呕,半夏,加减:,胃阴虚甚:五心烦热者,可加石斛、花粉、知母养阴清热。 呕吐较甚:加橘皮、竹茹、枇杷叶。 阴虚便秘:加火麻仁、瓜蒌仁、白蜜等。,【预防与调摄】,1饮食宜清淡,勿暴饮暴食,贪凉饮冷。 2.力戒烟洒,以免损伤脾胃。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以防气机郁滞。 4.积极治疗胃痛等疾病。 5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复习思考题】,1.呕吐的主症是什么,其病因病机如何? 2.为什么说呕吐的发生与哪些脏器有关? 3.呕吐与那些疾病鉴别?如何鉴别? 4.呕吐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5.呕吐治则治法如何? 6.试述呕吐常见证型的症状、治法及方药。 7.呕吐日久可出现哪些转归?,谢谢,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