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单元说课稿(共5篇)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524129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单元说课稿(共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三年级数学单元说课稿(共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三年级数学单元说课稿(共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三年级数学单元说课稿(共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三年级数学单元说课稿(共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单元说课稿(共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单元说课稿(共5篇)(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年级数学单元说课稿(共三年级数学单元说课稿(共 5 5 篇)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三年级数学单元说课稿的资料5 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三单元说课稿篇一复式统计表说课稿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复式统计表 ) ,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说:一、说教材。先来说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了精心的设计。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统计最喜欢的活动、统计学生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喜欢的图书等等。本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

2、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作好铺垫。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对复式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掌握简单的数据分析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收集信息、数据的能力。突破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学生收集信息、数据的能力。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表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让学生在认

3、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具和学具上需要准备的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二说教法学法。“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是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首先说说教法的设想: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二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选择和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

4、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从而理解统计的方法,发展统计的观念。再来说说学法的设想: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分析、研究,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全情参与中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知,发展能力。三、说教学程序的设计。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 、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

5、作交流” 、“培养良好的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特地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一、谈话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参加过哪些课余活动? 指名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相关的课间活动名称。 (板书出教材上的 6 种活动) 教师:你们喜欢哪种活动?指名学生口答后,教师提出疑惑:这么多人,我怎样才能知道大家最喜欢的活动是哪种?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清楚地知道每种活动喜欢的人数?指名口答,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统计出全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提问:从上面的表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指名口答,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学生对这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很感兴

6、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学生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统计知识的是实用性,比老师空洞的说教强得多!并且课标要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注意在统计活动中,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乐于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及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这样设计,特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为新课的探究准备了第一手的材料,又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上面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二、探究新知1、在合并过程中初步感受。要求学生针对教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分别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小组

7、内派代表汇报交流。2、投影出示通过师生交流后得到的表格:3、比较:你觉得这张统计表与刚才的两张统计表比较,有哪些特点?对我们分析数据有哪些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发言板书:信息丰富,便于比较;整体了解,总体分析)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并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三、巩固拓展1、完成教材第 37 页“做一做” 。(1)全班调查最喜欢哪种电视节目。(2)学生填表,并仔细思考,独立完成。(3)全班反馈。(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从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中去,让

8、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一次一次的讨论、交流、倾听中深刻理解了统计意义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复式统计表比单式统计表更容易比较几个相关联的事物,反映的内容也更丰富。五、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四题。让学生谈谈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感受或本组同学在这节课中的表现。这样,通过交流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说课稿篇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 “毫米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

9、作用“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 ,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10、。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 1 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 1 厘米=10 毫米。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二、说教法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1

11、、谈话引入法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三、说学法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1、操作实践法2、联想类比法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观察物体说课稿篇三观察物体(二) 说课稿-四年级数学教研组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观察物体(二)第一课时例 1。这部分内容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这个单元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几何体的基础上学习的。其主要内容有:例 1、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例 2、就是

12、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几何组合体形状。本节课完成例 1 的内容。通过学生观察搭拼的长方体的活动,能辨认从正面、上面和左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这些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二) 、教学目标为:(1)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用几个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形状。(2)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3)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想象、比较、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推理能力。(三)重点、难点:重点是: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

13、形状。难点是:在实际观察活动中,从观察到的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而且学生要明确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四)教学准备:教具:小正方体 、多媒体课件,无数张小正方形纸片。学具:每位学生准备 4 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及若干个正方形纸片。二、说教法(1) 、情境教学法,教学中通过创设不同的情景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如:通过不同的表情图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引出新知。再通过观察一个、两个正方体引导观察和摆出看到的平面图。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复习旧知识

14、,又为新知学习做准备。(2) 、演示法 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时,通过多媒体和具体实物的演示,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3) 、发现法 教学时,通过准备的教具和学具引导同学仔细观察、看一看、画一画,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当学生发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三、说学法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

15、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1. 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时,设计让每位同学把观察到形状画下来(摆出来) ,通过动手画、 (摆)亲身感知、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 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四、说教学策

16、略程序(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空间观念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运用相同的物体却看到不同的图片,激发兴趣引入新课。并出示目标。2、通过对一个、两个正方体的观察,明确位置 ,认识正面、左面和上面,并说出看到的平面图形,复习了旧知为探索新知做好准备。3、自主学习例 1. 使学生全面观察,体验新知。动手操作摆出例 1 的图形后,独立思考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图形。通过摆一摆、连一连、说一说,引导学生观察,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观察,再由学生演示并汇报结果。汇报中老师加以点拨,归纳。并引导总结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观察到的结果不同。4、尝试运用一 ,P13 做一做。相当于对自学的一个检测,检查学生是否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图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二)合作探究,用学具小组合作,摆出喜欢的立体图形后,从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小组交流后并能画出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平面图形。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三)回顾全课 拓展延伸(四)达标检测(五)课堂总结(六)巩固衔接 布置作业总之,本节课按照学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