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学概论第二讲(一)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7520485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0.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文学概论第二讲(一)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大学文学概论第二讲(一)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大学文学概论第二讲(一)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大学文学概论第二讲(一)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大学文学概论第二讲(一)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文学概论第二讲(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文学概论第二讲(一)(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流变史,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期,四、中国传统文化的隆盛期,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期,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孕育发生到发展繁盛,有一个漫长而曲折多致的流变历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人自身从不断觉醒、解放、完善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我们在讨论中国文化时有必要顺着历史文化发展的流脉,作一些概观的考察,以展示中国文化发展的大体轨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历程,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从远古谈起,有的则从殷周说起;对几千年文化的分期,既有四分法,又有五分法,甚至有分为

2、九个时期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认识不同,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有很大差异所致,也与分期的疏细程度有关。我们结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中国文化演进的显着特征,既考量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又紧密联系与之相应的文化的变迁,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分为五个时期,并分别作鸟瞰叙述。,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上古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生成,历史考古学上常常把发明和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称为史前史或远古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称为史前文化。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的肇始阶段。,东汉画像石:伏羲、女娲,基本特征这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期,属人类社会的蒙昧时代。它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相当于中

3、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 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顾颉刚先生,李学勤 著,具体表现:混血的龙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文化的核心和主体是人,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的滥觞。因此,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国人的起源骨肉相连。原始物质文化文化是实践的产物,她的发展阶段和人类劳动密切相关,劳动创造了人,人在劳动中使用和创造工具可以说是文化的萌芽。同时,文化的起源,同步于人的生理功能和思维功能的发展。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的生

4、理功能和思维功能发生突变的标志,也是文化起源与生成的标志之一。,原始观念文化原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不但表现在物质文化方面,也表现在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方面。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特别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上帝神灵崇拜、生殖祖先崇拜等等。在原始观念文化中,原始艺术也又长足的发展。原始人在劳动中不仅创造了语言,而且发明了记事符号,还创造了绘画、雕刻、陶塑、音乐和舞蹈等艺术。,远古文化的分布与多元文化的发展中华原始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的发生,一开始即呈现多元状态。,我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将中国起源期的古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即中原文化区、山东文化区、长

5、江中游文化区、江浙文化区、燕辽文化区、甘青文化区。他据此明确指出:中华文化的发源绝非局限在所谓的“中原地区”,而是散布在数百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版图上,犹如满天星斗,熠熠闪光。,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不仅有考古学上的充分证据,神话传说及民族学、民俗学研究表明,在史前时期,黄河与长江流域主要分布着三大集团:黄河中游为华夏集团,黄河下游和江淮流域为东夷集团,江汉流域及长江以南为苗蛮集团;或称之为三大文化区:河洛文化区、海岱文化区、江汉文化区。,红山文化陶裸体女像,红山文化玉发箍,大汶口文化彩陶壶,红山文化玉龙,大汶口文化玉铲,仰韶文化红陶釜、灶,河姆渡文化猪纹钵,琮圆方相套的形状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观

6、念的体现,因此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良渚文化玉兽面纹琮,屈家岭文化彩陶蛋壳杯,马家窑彩陶漩涡纹尖底瓶,马家窑彩陶漩涡纹瓶,六大区系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中原地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这同以往在中华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形成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民族文化先是从这里发展起来,其他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中原地区影响下才得以发展的观点有所不同,从而对于在历史考古界根深蒂固的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华远古文化虽然有广泛的地域分布特点,但经过华

7、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的连续征战,各文化之间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华夏集团取得胜利,从而确立了华夏文化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大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里,经过几百次的兼并战争,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礼仪文化等方面,其他区域的文化与华夏文化趋与一致。就文化区域分布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不存在上古时期的东夷、苗蛮文化区域,华夏文化集团在中华大地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这些都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理论概要: 【文化渊源】中国人种及文化独立起源。大量考古发现有力驳斥了中

8、国人种西来、南来、东来诸说这类论断。我国境内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考古遗址表明,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居民间,体质上存在明显的承续、发展的人种学序列,基本上是在一个大的人种(蒙古人种)主干下发生和发展的,还未发现西方人种的参入,中国人种西来说和中国文明西源论缺乏人类学依据。也就是说,中国石器时代文化是在相对单一的人种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以后中国文化持续稳定的独立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山顶洞人,北京人,【农业起源】农业起源的中心奠定了农业文化的基石。经历了一百多万年的采集和渔猎活动,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知识,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开始了农业栽培和家畜驯养。中国无疑是世界农业起源的中

9、心之一,包括稻作和旱作在内的丰富多彩的农业生产方式,奠定了有别于游牧方式的农耕文化的基石,由此决定了后来中国文化的许多实质性特点。,【满天星斗】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中国前文明期时期的文化遗址数量极多、分布极广,恰似“满天星斗”,它预示着中国文明的多元发生,然而其主体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及其南北不远的范围内,这与文献传说大致相符,华夏(河洛)、东夷(海岱)和苗蛮(江汉)三大先民集团,在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中就得到了部分的证明。,青海喇家村古文明遗址图,青海喇家村古文明遗址图,青海喇家村古文明遗址图,青海喇家村古文明遗址图,青海喇家村古文明遗址图,秦安大地湾文明遗址,人口头彩陶,地画,人头彩陶,鱼纹彩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