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7519360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 学 基 本 要 求,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教学基本要求”起草小组,解说,目录,一、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三、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能力素质需求的基本信息素养 四、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体系 五、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 六、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评估 七、理工类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 八、医药类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 九、农林(水)类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 附录 1 各知识单元包含的知识点 附录2 各实验单元包含的技能点,一、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1历史回顾 2目前现状 3发展趋势,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计算机技术

2、和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发展,随着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新需求的不断变化,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近三十年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并继续呈现出新的良好发展势头。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计算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国家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章作为战略研究的一部分,在综合研究了相关教育教学资料的基础上,概要总结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结合国内外情况的调研分析对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做简要的报告。,本章概述,1历史回顾,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7

3、0年代末。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了形成和普及阶段。 进入21世纪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期。 随着国家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计算机基础教育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四个基本阶段,2目前现状,一、在全国高等院校中普遍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地位有了科学的界定,对其作用有了理性的认识。大多数高等学校都确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大学基础课程地位,并且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各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五个特点之一,2目前现状,二、随着我国计算机教育在中学阶段的普及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将摆脱“零起点”,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将逐渐发展变化为有大学

4、课程特点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的现代教学理念和“以应用为目的、以实践为重点”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观念已经渗透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五个特点之二,2目前现状,三、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有了重大的发展。大多数学校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采用了大屏幕、多媒体、联机显示、网络教学等新技术、新方法。CAI产品日益丰富和好用,显示出它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用计算机教计算机己成为广大教师的一项基本功。随着国家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和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相关计划的实施,出版了一批紧跟教学需求的优秀教材和国家精品课程。,五个特点之三,2目前现状,四、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师

5、资队伍完成了新老交替。一支由中青年为主、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的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为骨干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队伍已经基本形成;热心和参与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的组织及人员数量增多、层次提高、成果显著。除了教育部各科类的教指委外,各级民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会活动也十分活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出现了一批精品课程、名师、教学成果和研究论文。计算机基础的教材无论在提高质量,还是增长数量上都保持着强劲势头,出版社以特有的形式为计算机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五个特点之四,2目前现状,五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计算机技术与众多专业的融合大大丰富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这种

6、融合已成为一种新的科技发展趋势;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日趋强烈,而且呈现多样化特点。,五个特点之五,2目前现状,来自计算机基础教育与相关专业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来自计算机基础教育内部的质量。 因此,面临新的发展阶段中的机遇和挑战,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任重道远,必须深入研究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战略及其对策。,两个问题和挑战,3发展趋势,趋势之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被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越来越呈现出“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着眼信息素养”的特点。 趋势之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本身将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模块化、融合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趋势之三:计算机基础

7、教育的“能力模型”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一门能够胜任大学基础教育要求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将成为关注点。,三大趋势,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1进一步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2不断探索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 3加强以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建设 4加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 5统筹全校教师资源,加强高素质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建设 6加强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及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7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机制,1进一步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1)计

8、算机基础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2)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体现基础课教学的特征 (3)计算机基础教学不能脱离应用,地位,2不断探索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含软硬件)的基础知识; 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即具有吸收、处理、创造信息和组织利用、规划信息资源的能力和素质,包括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日常事务处理、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具备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基本能力。由于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方式不同,计算机基础教学应使学生掌握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处理的方式:数据组织与管理、多媒体信息处理、数值计算、分析与决策、

9、计算机辅助技术等;具备使用典型的应用软件(包)和工具来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这是对大学生本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 了解应用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对部分学生来说,还需要具备专业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开发能力。,培养目标,(1)探索分类分层次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基础教学除了要开设通识类课程外,还需要针对不同类别的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课程以及专业应用课程。 计算机实验课程可按三个层次进行设计基础与验证型实验、设计与开发型实验、研究与创新型实验,形成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实验教学体系。 (2)必须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相关专业的沟通与融合,两种思考,3加强以知识体系和实验

10、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建设,(1)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 (2)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体系 (3)深化“1+X”课程体系建设 (4)加强教材建设,两个体系,即1门“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 加上几门重点课程(必修或选修) 针对理工、农林、医药等不同的专业类别,给出了相应的课程设置建议方案,同时针对每门课程都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大纲,供各校选择和参考。,“1X”的课程方案,4加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1)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体系 (2)开设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 (3)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环境建设中加强国产软件的使用,能力培养,5统筹全校教师资源

11、,加强高素质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建设,统筹全校教师资源,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应用的结合 加强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建设 采取有力措施,支持高素质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团队,6加强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及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加强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支持研究型学习、案例式学习、发现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 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教师必须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将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过程中,平台,7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机制,(1)组织与规划; (2)师资队伍建设,包

12、括教学团队建设、支持政策等; (3)教学条件建设,包括投入、实验条件、网络教学条件等; (4)教学研究与改革,包括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研究等。 (5)教学管理,包括教学管理队伍、质量监控等; (6)教学效果,包括学生评价、计算机基础教学对相应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等。,评估,三、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能力素质需求的基本信息素养,1. 21世纪人才的能力和素质 2. 21世纪人才基本信息素养,信息社会需求,1. 21世纪人才的能力和素质,(1)终身学习能力,除了具备有效的听、说、读、写、算等基本学习技能外,还应具有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信息素养,熟练掌握与运用信息技术

13、,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评价以及信息创造和发布。 (3)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发散思维、批判思维、联想以及抽象概括与逻辑推理等方面的创新型思维能力。 (4)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人际交往是彼此传播信息、沟通知识和经验、交流思想和情感的过程。,2. 基本信息素养,(1)重视学生基本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建立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框架。 (2)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常用软件工具的使用。 包括常用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多媒体制作工具、编程环境和工具,专业应用软件包 (3)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基础设施的能力。 (4)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和道德观。,四、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体系,1计算

14、机基础教学的课程目标 2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组织及其结构描述 3知识体系,知识体系,1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目标,(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程序设计、数据库、多媒体、网络等方面的基础概念与原理性内容,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熟悉典型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环境及工作平台,具备使用常用软件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 (3)在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方面,不同专业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能力要求, (4)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能够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表达与交流,利用Internet进行主动学习。,比较典型的技术能力有: 1)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掌握正确的程序设计方法

15、与思路,具备初步的应用程序开发基础。 2)数据库技术:掌握数据库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具有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初步设计、开发与应用能力。 3)多媒体技术: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能利用常用工具处理多媒体数据,初步掌握多媒体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开发能力。,2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组织及其结构描述,(1)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四个知识领域 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缩写S): 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缩写P): 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缩写D): 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缩写A): (2)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三个层次: 概念与基础(缩写F): 技术与方法(缩写T): 综合与应用(缩写C):,3知识体系,五、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

16、系,1实验教学体系结构 四个领域,分别是: 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S)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P) 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D)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A) 三个层次,分别是: 操作性基础(B):常用软硬件基本操作,基本原理的验证。 综合性技能(S):技术与方法的实现。 专业性应用(A):涉及专业. 2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单元由“技能点”构成。,六、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评估,教学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组织实施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估,建立科学规范、严格高效、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对于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水平进而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组织与规划 2师资队伍 3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 4教学研究与改革 5教学管理 6教学效果,六项指标,1组织与规划(3-1),(1)学校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定位、规划及支持政策科学合理,并有效实施。学校要紧紧围绕我国经济建设的需求,紧紧围绕各学校“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培育”的目标,确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优秀并在各自专业方向上能形成明显标志和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