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2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9256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2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全国通用)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2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全国通用)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2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全国通用)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2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全国通用)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2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2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2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第 1212 讲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最新考纲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考纲解读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2.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3.理解掌握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重点)思维导图考点一考点一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地壳运动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间接影响地表形态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2、。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2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火山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拓展延伸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1)板块的划分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

3、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如下图。(2)板块运动与地貌相撞板块运动张裂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边界类型3图示(2018九江月考)读“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 ,回答 12 题。1下列关于图中箭头所示边界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运动活跃 B陆地区域边界C海洋区域边界 D板块消亡边界2下列地表形态形成在此类边界处的有( )A喜马拉雅山 B日本群岛C马里亚纳海沟 D东

4、非大裂谷答案 1.A 2.D考情速查命题揭秘2017北京文综,36(2)2014大纲全国文综,62014海南地理,172013广东文综,1以区域海陆分布或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内力作用的表现及其影响。考向一 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判断1(2013广东文综)如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4A搬运作用 B地壳作用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答案 B解析 图片显示的是褶皱山地,四个选项中只有地壳作用会形成褶皱山地。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常见材料形式常见设问形式常用解题方法地质构造示意图该地质构造的成因是什么依据岩层和地貌的基本形态判断考向二 结合区域分布图考查板块构造及其影响2(2014大纲全

5、国文综)下图中 K 岛于 1983 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 年,该岛上已有 64 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 岛处于(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答案 C解析 本题属于记忆性内容,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线经过马来群岛南缘,K 岛位于此线北侧。5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常见材料形式常见设问形式常用解题方法区域海陆分布图、区域地形图某地相对于板块的位置;某山脉、湖泊及其特征的成因在板块图中进行定位;主要用消亡边界作参考考点二考点二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

6、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读甲、乙、丙三幅图,回忆下列知识。(1)图甲中 a 表示风化作用、b 表示搬运作用、c 表示堆积作用。(2)乙图是三角洲,其形成原因是流水沉积作用,多分布于河流入海口。丙图是风蚀蘑菇,其形成原因是风力侵蚀作用,多分布于干旱地区。(3)乙图所示的地貌,以面积大小论,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面积最大。丙图表示的地貌,以地区分布来看,我国的_西北内陆干旱地区较为典型。6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

7、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侵蚀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红色沙漠” “石漠化”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流水侵蚀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 “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千湖之国芬兰)侵蚀作用海浪侵蚀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滨海地带冰川堆积杂乱堆积、形成冰

8、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堆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作用海浪堆积形成沙滩等海岸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滨海地带7地貌(2018威海调研)下图为“四个不同地区的景观图” 。据此完成 13 题。1图示地貌景观成因中,具有因果联系的是( )A B C D2两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流水侵蚀、风力沉积 B流水沉积、风力侵蚀C风力

9、沉积、流水沉积 D风力侵蚀、流水侵蚀3与地貌类似的景观可能存在于我国的( )A四川盆地 B云贵高原C准噶尔盆地 D山东丘陵答案 1.A 2.D 3.C解析 第 1、2 题,读图可知,图中为岛屿,是地壳运动形成的,为风蚀城堡,是风力侵蚀形成的,为黄土高原的沟壑,是流水侵蚀形成的,为黄河三角洲,是流水沉积形成的。由于流水侵蚀,使得河流含沙量增大,在河口地区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二者具有因果关系。第 3 题,风蚀城堡,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及山东丘陵均位于我国季风区,准噶尔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故选 C。读下图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 45 题。4左图所示地貌名称为( )A三角洲

10、 B冲积扇 C河漫滩 D沙丘5右图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 D流水沉积8答案 4.B 5.C考情速查命题揭秘2016全国文综,792016全国文综,36(1)2014安徽文综,322013福建文综,910该考点在高考命题中,常以区域自然环境或景观图为背景,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考查区域地貌的外力作用及其表现。考向一 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1(2014安徽文综)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 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 附近)形成于 2 万年前,由松

11、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答案 C解析 由沙山的物质组成(松散沙粒)和垄槽相间的地形特点可知,该地貌是典型的风力作用地貌(风积地貌和风蚀地貌)。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常见材料形式常见设问形式常用解题方法区域地貌示意图地貌的成因是什么判断干湿区域,进而确立主导性外力作用的类型;根据地貌特征判断考向二 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分析(2016全国文综)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9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

12、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 24 题。2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3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4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答案 2.C 3.B 4.D解析 第 2 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在任一条

13、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形成贝壳堤。第 3 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第 4 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且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变迁,同时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多次变动。见题知本 溯源归法常见材料形式常见设问形式常用解题方法区域地貌变化示意图及说明性文字地貌形成过程中某要素的位置及特征是如何变化的据材料结合原理推断10考点三考点三 岩石圈物质循环

14、岩石圈物质循环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回忆下列知识。(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A 沉积岩、B 变质岩、C 岩浆、D 侵入型岩浆岩、E 喷出型岩浆岩(2)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数码是,属于外力作用的数码是。(3)写出图中各代码代表的地理事象。(其中丙为沉积岩)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丁为变质岩。冷却凝固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重熔再生,变质作用。(2018泉州质检)“巨人之路”是位于英国北爱尔兰海岸的著名旅游景点,在 1996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这个由数万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而成的、绵延数千米的堤道,从峭壁伸至海面,数千年如一日的屹立在

15、大海之滨,看起来就像巨型石阶,所以被称为“巨人之路” 。下图为“巨人之路的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完成12 题。111组成“巨人之路”的石柱的岩石属于上图中的( )AA BB CC DD2推测“巨人之路”地貌景观的地质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A深海沉积地壳抬升流水溶蚀下切海水侵蚀B板块张裂岩浆侵入岩浆冷却结晶风力侵蚀C板块碰撞岩浆侵入地壳隆起抬升风力侵蚀D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岩浆冷却结晶海水侵蚀答案 1.B 2.D解析 第 1 题,石柱是玄武岩,是岩浆岩中的喷出岩;图中 A 是侵入岩,B 是喷出岩,C 是沉积岩,D 是变质岩。选 B 正确。第 2 题,北爱尔兰地处大西洋中部,处在早期的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带,地下岩浆形成的火山不断喷发,后岩浆冷却结晶形成玄武岩,再经海水侵蚀形成巨型石柱群。选 D 正确。3下列都有可能找到化石的一组岩石是( )A砾岩、大理岩、石灰岩、花岗岩B页岩、石灰岩、砂岩、砾岩C砂岩、玄武岩、页岩、大理岩D石灰岩、花岗岩、砂岩、页岩答案 B考情速查命题揭秘2015天津文综,3该考点常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图或区域地质地貌特点,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地质作用表现、岩石类型等。考向 地质循环过程判断1(2015天津文综)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