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第二编 如何做对题-情感、形象、语言、技巧,四大考点逐一精析 第1讲 古诗歌鉴赏选择题检测题(重点高中用)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8941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第二编 如何做对题-情感、形象、语言、技巧,四大考点逐一精析 第1讲 古诗歌鉴赏选择题检测题(重点高中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第二编 如何做对题-情感、形象、语言、技巧,四大考点逐一精析 第1讲 古诗歌鉴赏选择题检测题(重点高中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第二编 如何做对题-情感、形象、语言、技巧,四大考点逐一精析 第1讲 古诗歌鉴赏选择题检测题(重点高中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第二编 如何做对题-情感、形象、语言、技巧,四大考点逐一精析 第1讲 古诗歌鉴赏选择题检测题(重点高中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第二编 如何做对题-情感、形象、语言、技巧,四大考点逐一精析 第1讲 古诗歌鉴赏选择题检测题(重点高中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第二编 如何做对题-情感、形象、语言、技巧,四大考点逐一精析 第1讲 古诗歌鉴赏选择题检测题(重点高中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第二编 如何做对题-情感、形象、语言、技巧,四大考点逐一精析 第1讲 古诗歌鉴赏选择题检测题(重点高中用)(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古诗歌鉴赏选择题古诗歌鉴赏选择题”配套检测配套检测重点高中适用作业练(一) 对点检测全员必做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 分)示 秬 秸注张 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 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B “歌一声” ,是说

2、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C “市楼”一句写人物活动,也是从正面表现主人公起得很早。D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E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解析:选 BC 卖饼儿捧着装饼的盘子,走出家门,拖着长声叫卖。这里的“歌”并不是真的歌唱,而是拖着长声叫卖的声音,因此 B 项说卖饼儿的叫卖“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不准确,另外也不切合全诗主旨。C 项,应是从“侧面”表现主人公起得早。2(2)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 分)答: 解析:从诗歌语言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 “平实”即

3、平白实在,不堆砌辞藻;“有韵味”则强调内容的丰富。参考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 “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多练一点强化理解判断正误。“城头月落霜如雪”中“月落”和“霜”两个意象暗写故事发生的季节(冬天),也与小序“大寒烈风”相呼应。()诗人是写给儿子看的,对孩子谆谆教诲,如果不努力读书,志存高远,将来也没有好的生活。()分析:“如果不努力

4、读书,志存高远,将来也没有好的生活”错误,诗人用意在告诫儿子要有追求,要志向坚定,不能贪求安闲。 诗歌鉴赏张耒,熙宁进士,得苏轼器重,但为官一再被贬。家本清寒,一直过着不安定的生活,但因此他也接触到下层社会,所以其诗能反映民间的疾苦。他写诗有意学习白居易,但他的诗远不及白居易的精细工丽。这首诗的题目很长,原文是:“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这实际上是本诗写作动机的一个详细说明。最后一句的意思就是写给他的两个儿子“秬”和“秸”看,所以我们就用这三个字作题目。这首示秬秸诗,在写景叙事中语言平实如话。写景:“城头月落” “楼

5、头五更”直接道来,没有任何修饰;“霜如雪”的比喻也很浅近。叙事:“捧盘出户” “市楼东西”就像散文一样明白。诗用七言古体,没有律诗的对仗,四换韵脚,不事雕琢,平仄兼用。这种语言,与诗歌所写的下层劳动者的生活情景高度吻合。诗歌语言虽然平实,但平而不淡,富有独特的韵味。开篇两句写景,一句写所见,一句写所闻,多角度勾勒出凌晨空旷寒冷的环境,对卖饼儿的形象做出有力烘托,使其动作3更鲜明,呼声更清晰。 “歌一声”与“人未行”对比鲜明,对卖饼儿勤奋自强的赞许跃然纸上。诗歌在平实的叙述中,也不乏细节特写, “北风吹衣射我饼” ,换用第一人称,诗人完全走进了卖饼儿的精神世界,一个“射”字,也就更令人感同身受。

6、 “不忧衣单忧饼冷”揣摩心态,写出了卖饼儿的艰苦和志气,为诗歌最后两句对儿子的劝诫做出了坚实的铺垫。钱钟书先生说:在“苏门四学士”中,张耒的诗作最富有关怀人民的内容。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北邻卖饼儿五更天就“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 。此诗以深切的同情,晓畅如话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卖饼儿的情状。如果说“不忧衣单忧饼冷”是从白居易卖炭翁 “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化出,结句的勉励之辞“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则给全诗注入一股积极向上的清风。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 分)西塞山下作韦 庄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爨动晓烟烹紫蕨,

7、露和香蒂摘黄柑。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注 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爨(cun):烧火做饭。(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而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步趋古人而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 “斜生”巧妙地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

8、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蕨、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解析:选 BC B 项, “渐映”写舟行的渐见过程,不是写“月光逐渐明亮” ;C 项, “化实为虚”错误,这是从前面实景转入虚景(烹紫蕨的晓烟和带露的黄柑亦与诗人黄昏舟行的时间相背),属“由实入虚”的手法,与前面身临奇妙环境的感受作呼应,为末尾所发归焉之志作铺垫。(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 分)4答: 解析: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的妙处可以从诗句所写的景物形象及采用的表达技巧上分析。

9、“西塞山前水似蓝”写出西塞山前的水呈现蔚蓝色彩, “乱云如絮满澄潭”写出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弥漫江上,缠绕山间,呈现出一种神奇的景象。而且用了比喻、对比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山势和江面对比,画面感极强。参考答案:“水似蓝” ,表明水深莫测,西塞山势的峻峭,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乱云如絮”写出了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对比,写出了西塞山的奇特地势,加以缈茫起伏的云絮飘飘,形成一种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

10、的艺术境界。多练一点强化理解判断正误。第三联的安排,不仅为全诗的画面增添了生气与活力,而且由实入虚而归为遣志发情,更显得自然巧妙。()这首诗也隐含着对六朝衰亡的感喟,读来总有几分凄凉萧瑟。()分析:韦庄对西塞山的一景一物,洋溢出深切的爱恋,他无意于为芦荻秋风伤叹,而把芦花视为宁静恬适生活的伴侣,期望着有朝一日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领略西塞山的优美山水景物,观“他年” “终傍”之辞,其志可知。 诗歌鉴赏这首诗约为韦庄舟行长江经过西塞山下时所写,时间是公元 890 年,作者五十五岁时。西塞山,因为三国时是东吴的江防边塞,故历代诗人多有题咏,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即是千古盛传的名作。诗人行至

11、西塞山下,前望江水,仰观阙塞,历史往事和前贤佳句勾起丰富的联想。但是,诗人并没有步趋古人,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在艺术处理上,前两联开门见山,直写所见,暗示行踪旅迹;后两联称美西塞山的环境与物产,以他年卜居其地之意作结,流露出许多轻快与倾慕,绝无盛衰存亡的议论感喟,读来清隽可喜。首联两句,一写水,一写山。 “水似蓝” ,表明其地水深莫测,江右西塞山势的峻峭,以及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此句虽写水,而山亦映带其中。次句写山势险峻,用“乱云如絮”描绘,云层如轻漂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这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

12、种奇5妙的效果。故此句虽落笔在山,而水亦映带其中。试想,置身于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比照之下,加以缈茫起伏的云絮飘飘,这个环境给诗人的感受,一定是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一种艺术境界。第二联一瞻前程,湓城北的庐山依稀可见,渐见影像;一顾来路,云梦之南的天际,片月斜挂,渐远渐斜。 “渐映”恰当地呈现出当时舟行的渐见过程,“斜生”也巧妙地点出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第三联由前幅的实景勾勒转入虚笔飞动,与前面身临奇妙环境的感受作呼应,为末尾所发归焉之志作铺垫。蕨本多年生植物,嫩时茎叶可食,其色紫,故名紫蕨,采食的时间在仲春时节。柑成熟时色黄,采摘期在秋冬之际。仲春所烹食的紫蕨与秋冬之际摘柑不可同

13、日而语;烹蕨的晓烟和带露的黄柑亦与诗人黄昏舟行的时间相背。在此诗人通过适当的联想,把此地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把西塞山一带的优美图画描绘得更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以“故垒萧萧芦荻秋”终结,尽管充满对“四海为家日”的欣慰和六朝衰亡的感喟,读来总有几分凄凉萧瑟。韦庄对西塞山的一景一物,却洋溢出深切的爱恋,他无意于为芦荻秋风伤叹,而把芦花视为宁静恬适生活的伴侣,期望着有朝一日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领略西塞山的优美山水景物,观“他年” “终傍”之辞,其志可知。就全诗看,尽管前两联以暗示行迹的方式对西塞山的奇特地势环境作了描写,但若无第三联以羡慕的心情对此地烹紫蕨、

14、摘黄柑的虚笔赞美,不仅诗的尾联难以引出,并且全诗亦显得平泛平淡,难以因巧见意。第三联的安排,不仅为全诗的画面增添了生气与活力,而且由实入虚而归为遣志发情,更显得自然巧妙。至于作者在遣词造语上的细微精炼,在达意的准确和追求七律诗成熟的技巧上,造诣深厚。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 分)情 诗曹 植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注 黍离:出自诗经 ,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 ,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

15、归。(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B三、四句以乐景写哀情,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所用手法一致。6C七、八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D九、十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者”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E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解析:选 BC B 项,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运用的手法是情景交融,而不是“乐景写哀情” 。C 项, “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理解错误,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表现的是游子有家难归的心情。(2)这首诗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6 分)答: 解析:这首诗通过“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等内容可以看出抒发的是思乡,对乱离中的人们的同情以及渴望一展才华之情。参考答案:抒发游子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