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4931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I 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如窦娥冤的申冤昭雪, 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 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等。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从“天”开始的。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以及“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的观念。由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 “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的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

2、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对“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圆”的亲和与崇尚。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 “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的境界。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 老子 “九九”八十一章,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韩非在解老篇中评析老子思想时说:“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环的特征。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是离不开圆的。由于“圆”相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 “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

3、上为佛家所推崇现代文阅读“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现代文阅读“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称般若真智对世相的观照为“圆照”,称善根为“圆根”,称修行到最高联阶段为“圆成”,称涅盘境界为“圆寂”,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圆圆海”。这里, “圆”均可作为“圆满”、 “大美”和“至美”来解。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 周易用以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

4、思维模式,以及本文论述的“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中。 “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则一切都应该圆满无缺,缺则有憾。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散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 “大团圆”即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它虽然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特别是悲剧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怵目惊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胆的残酷。尚圆的传统观念不光是“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重

5、要原因,而且,它也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于圆态,趋向一种柔性与韧性,以及圆融浑化的中和之美。(节选自危磊“大团圆”审美心理成因新探 )1下列关于“大团圆”审美心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团圆”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并且在宋代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大量出现,其形成与华夏民族的尚圆观念有关。B “大团圆”审美心理在戏曲小说中以申冤昭雪、报仇雪恨等形式出现, “大团圆”结局有时甚至借助梦境呈现。C “大团圆”审美心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在其影响下,中国的悲剧往往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使人触目惊心的震撼。D “大团圆”审美心理体现了审美 对传统规范的崇

6、尚、迎合和屈从、妥协,它促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在技能方面向圆熟精致的发展。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对四季往复、日夜交替、日出日落等自然现象的体认中,智慧的华夏初民形成了“乾为天,为圆”的观念,对天的崇拜导致了他们对“圆”的崇尚。B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概是从天开始的,天之所以成为先民顶礼膜拜的对象,与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多寡分不开。C “圆”经常在“圆满” 、 “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是因为“圆“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满足。D在古代中国,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理想的规范,它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于圆

7、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圆的传统观念积淀着华夏初民天圆的宇宙观,同时也体现了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B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是用周行不止的圆来描述的, 老子一书“九九“循环往复的”道“的结构和”圆“有着一定的关系。C “圆智” “圆寂” “圆圆海”等佛教词汇中的“圆”都有“圆满” “大美”之意,佛家的轮回思想、因果说其实都是一种圆之思维的反映。D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佛家的因果轮回等思想中都有“圆”的观念的体现,这几个哲学流派都将“圆”作为最高精神境界。二、实用类文本阅读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目。 (12

8、分)世纪学人梁伯强:妙术仁心 杏林漫山在 19 世纪的最后一年, “客家院士”梁伯强降生在梅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梁劭勤是一名教师。在严父慈母的管教之下,梁家子女都勤奋好学,梁伯强在班中也是名列前茅。然而不幸的是,在梁伯强 6 岁时,一场疫症夺取了他母亲的生命。济世救人的理想,也像一颗种子,从此撒播在梁伯强幼小的心灵间。20 世纪初,先进的西洋医术随着坚船利炮,送抵积贫积弱的中国。通过先进的西洋医术,增强国民体质,成为不少有识之士的洞见。 “病理解剖对于医者,譬如一盏光耀的灯,在黑暗的中国医道上,光照他们,引着他们走上路。 ”梁伯强的感言,道出了那个年代中国医者的心声。而这一点冀盼,也成了

9、将梁伯强引上从医之路的指路明灯。梁伯强勤勉好学,他仅仅用了 4 年时间,便修完了中学的全部课程,并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考进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的梁伯强,师从著名病理学教授 F欧本海姆,并在他的指导下学习尸体解剖。毕业后,梁伯强留在医学院里担任助教。而在这所为德国同行垄断的医学院里,梁伯强显然是一个另类。他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常常因学术观点的分歧,与德国教授争论。因教学水平优异,梁伯强为校方推荐,赴德国慕尼黑大学研修病理学。留学期间,他在钻研西洋医术经典之余,还著文向海外阐述中国的医学成就。与当时学者普遍怀疑和否定中医的态度不同,梁伯强对传统医学进行了客观而辩证的分析。他表示,近代医学

10、遇到的不少问题,如胃肠解剖等,在黄帝内经便早有论述。当然,梁伯强最感兴趣的,还是如何借助西方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着眼关注国人体质,以及地方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最终,梁伯强凭借中国人的血型和地理关系的研究一文,以最优等成绩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梁伯强受聘为同济大学病理学副教授。1932 年,由于上海战事吃紧,他回到了广州,作为当时教育部的部聘教授,受聘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兼任病理学研究所主任。当时的病理学研究所,只有一名助教和一名技术员,教学用具严重不足。梁伯强立即申请经费,购置教学投影机、显微镜和教学图片,并率领助教和技术员装配课室和建造尸解室,向德国

11、母校征集人体标本。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病理学研究所便成了当时国内学术氛围最为浓郁的第一流学术机构之一。1949 年初,梁伯强正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考察。由于国内时局动荡不明,不少亲友都劝他留在当地工作。然而,梁伯强婉拒了这一请求,解放前夕,梁伯强终于回到了广州。从 1952 年开始,梁伯强连同秦光煜、李瑛两位教授,连续开办了十多期高级病理学师资培训班。每逢开学之初,梁伯强总要亲临现场,作尸解示教,在解剖室里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每逢上课铃声一响,梁教授总是准时准点地出现在讲台上。他讲的每一堂课,都会让助手预先绘制图标,印发讲义,精心挑选标本和幻灯片。每作一场学术报告,梁伯强还要事先实地测量幻灯

12、机的摆放位置,以求为听众预备最佳的观察距离。尽管身居教授的要职,梁伯强却虚怀若谷,不耻下问。他时常鼓励学生超越老师。梁伯强多次向自己一手培养的学生表示“甘拜下风”。对助手杨简制作的模式图,梁伯强更是逢人说项。他认为,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病理学的事业才能前进。他也将“能否培养出能够超越自己的学生”,视为老师成功与否的一条检验标准。事后,杨简也因其对食道癌病因研究的杰出成绩,成为国际知名的肿瘤学家。他常常告诫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他认为,科学研究本身探索前人所未能认识的事物,因此虽重视前人的经验,却不能囿于前人的条框。1962 年,梁伯强在莫斯科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上,首先提出了鼻咽癌的组织

13、学分类,并阐明了“肿瘤间质反应”的新概念。他所提出的肝癌发生机理,也与当时国际的主流观点相抵牾。梁伯强根据自己的长期研究,提出病毒性肝炎是肝硬化的致病因素之一,并非是由于营养缺乏。这一科学见解,直到1980 年才为病毒学、免疫学和超微结构的大量研究资料所证实。1968 年 11 月 28 日,由于心脏病复发得不到及时救治,梁伯强在广州与世长辞,终年69 岁。(节选自南方日报 )【注】将医家称作“杏林中人”,乃是源于三国名医董奉定下的一则奇怪的规章:为人治病,不取钱物,病愈者栽杏一株或五株,再将种杏所得,易谷济贫。十年之后,十万杏树,郁然成林。(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14、(3 分)A梁伯强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在严父慈母的管教之下,他学习成绩优异,所以他自幼立下学习西方医术、济世救人的理想。B梁伯强以教育部聘任的同济大学副教授的身份,兼任病理学研究所主任,克服了教学用具严重不足的困难,只用几年的时间就使病理学研究所成了当时国内学术氛围最为浓郁的第一流学术机构之一。C梁伯强对助手杨简制作的模式图持否定态度,认为“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病理学的事业才会得以推进,在他的鼓励引导下杨简有了杰出的成就。D梁伯强提出的肝癌发生机理与当时国际主流观点相矛盾,他的这一见解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被研究资料证实。(2)下列不属于梁伯强获得德国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原因的一项是(3

15、分)A有志向:年幼时母亲病逝,他立志济世救人;中国积贫积弱,先进的西洋医学传人,引导他走上从医之路。B勤勉好学:成绩优异才得以学医,继而被留任助教,又被推荐到德国研修。C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辩证分析传统医学,关注实际进行研究。D有责任感:努力将中国的医学成就推向国外;他还经常亲临师资培训班现场。(3)世纪学人的梁伯强,他的仁心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6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2 分)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 分)宝物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 “知道了, ”并叫母亲不要着急。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

16、董行。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 8 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应该是真品。顾林说。 ”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 60 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能。 ”他说, “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 ”老教授说“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 ”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 “知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