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配套学案: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3948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配套学案: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复习配套学案: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复习配套学案: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复习配套学案: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配套学案: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配套学案: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 37 课时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考点导读】 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对近代 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 展的重大意义。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1915 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揭开 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矛头指向封建的儒家思想; 1917 年,蔡元 培任北大校长,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让各种学派自由发展,实质是 让新思想在北大得到传播,让新文化占领封

2、建文化的阵地。胡适的文学革命论和陈独 秀的文学革命论开始文学革命,鲁迅狂人日记揭露了旧礼教吃人的本质。 主要内容: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 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斗争,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 的过程发展到了新阶段。 它猛烈的冲击着中国千百年来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及其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思 想的统治地位。 在新文化运动中,人民的思想尤其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民主和科学的思 想得到弘扬,形成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

3、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某些提法存在着 绝对否定或绝对的肯定的片面性。 (3)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原因:外因十月革命为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内因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 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资产阶级斗争的失败和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 “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多知识分子的拥护;各地举行了“五 一劳动节”的纪念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 传马克思主义。 情况:创办各类刊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除新青年外,还有每周评论等。 翻译和撰写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文章。李大钊 1918 年在新

4、青年上发表 了法俄革命之比较 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人民向俄国 学习。1919 年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标志这 着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组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会和早期共产党组织。有组 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大力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同时,还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反马克思主 义观点。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思考、 宣传论战,经过求索、鉴别、扬弃和实践,终于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才 能够解决中国问题,从而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转变成为马

5、克思主义者。 (4)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觉悟,大大加强了工人 阶级的斗争决心与信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为中国 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准备工作。在共 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 年 7 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典型例析】 例 11929 年 5 月 4 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 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 。 “过火”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

6、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等历史思维能力,材料中的在 1929 年的国民党看来, “过火”的,与五四有关的思想无疑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 A 例 21917 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 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 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 ”李大钊在此强调 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关史实的掌握和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题干中时间 年和“孔子

7、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提示我们,本题是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有 关内容,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资 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材料主要是批判以孔子为代 表的儒家传统思想为基础的专制制度,以求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制度,而并不是直指封建皇 权。故答案 A 不准确但最容易误选。C 答案中临时约法已经被袁世凯废除,而且捍卫 临时约法是孙中山护法运动的内容,故不合题意。倡导科学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和口号,跟材料内容不相吻合。结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材料,不难判断答案为正 确答案。 答案:B 例 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8、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 ,何患 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剥茧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 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 (1902 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 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去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 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警告青年 (1915 年 9 月)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无知,使之脱胎换骨,恐使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

9、矣,惟在涉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 。 。 。 。 。之所以专对去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 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 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 (1915 年 10 月) 请回答:(1)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所提到的“新民”与“新青年” 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 “新”在哪里,体 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近代思想的变化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 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解历史史实

10、,分析历史 结论的能力和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及对有效信息进行 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第(1)问的回答需要注意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给的有 效信息,总结变化的原因。第(2)问特点的概括要紧密结合材料,然后分析所体现的 时代精神。第(3)问要全面分析材料,全面分析总结答案。 答案(1)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 ,使他们意识到,以 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透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 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 “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寓于进 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

11、精神。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 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陈独秀继 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思想目标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例 4 我国地兼二带,民糅五族,泱泱大风,匪假外求,天然资格,举世莫吾媲也。而论者 乃或欲效颦美国,剖之为若干独立小邦,使各自为政。彼美国沿历史已成之局,不得已而 以此为过渡,我何歆焉?人方务合群小以为一大,我乃思剖一大以为群小,梦想倒颠,宁 复过此若夫悲观者泳流谓共和政体万不能行于我国,至并以咎革命之非计,此其 暗于事理,抑更甚焉。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口也,必有待于他 日之试验,此勿深论

12、。然问国家之敝,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 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克致乎?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 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 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 能行君主立宪政治。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 年 5 月 7 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前后政治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 识,对梁启超政治态度的变化加以评价。 【解析】本题以梁启超梁启超思想的发展变化为切入点,考查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的 发展轨迹。答题时注意认真阅读材料,概括提炼材料的思想内容,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思 想知识主要线索综合起来加以考虑。 【答案】(1)从反对以暴力推翻满清到承认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从反对共和制而力主 君主立宪制到赞同共和制而怀疑君主立宪制。(2)民主共和逐渐成为时代潮流;粱启超顺应 了时局和历史变化。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