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复习10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3921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10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10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10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10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1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专题复习1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旅游地理专题旅游地理专题 一、旅游活动 1概念:旅游是人们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消闲性活动,是指人们以审美、休闲和 社会交往为目的,暂时离开常居住地的一种活动(是超出人类基本生存需要的高级消费形式) 2旅游活动的三要素:(1)旅游者(主体):具备的条件:动机、时间、金钱 (2)旅游资源(客体):能满足旅游者娱乐、享受等方面的需要,实现其旅游目的的一 切事物和现象 (3)旅游业(媒介):包括旅游交通、食宿、通信、购物、娱乐等方面的服务 3.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产生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动植物资源受到破坏 (3)自然遗产面临威胁 (4)文物古迹遭到毁损 二、旅游资源

2、1旅游资源主要类型: (1)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天象和气象景观、生物景观。 (2)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景观、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古代遗存、风土民情。 2.旅游资源的特性:多样性、非凡性、长存性、地域性、位置相对稳定性、物质景象组 合性、美学属性、历史文化性、非消耗性。 3旅游资源的价值:包括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三、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1)培养审美情趣(2)提高审美能力(3)优选欣赏角度(4)把握观赏时机(5)品味文化内涵 四、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1.游览价值:旅游资源的质量、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 资源的质量是否具备比较高的美学

3、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或科学价值 资源的集群状况是否有不同类型的多个景点组成景观群 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附近是否有特征相似的景点2.客源市场距离: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距离,经济距离(旅行所需的时间和费用)越长, 吸引的游客越少。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游客的数量。 4.地区接待能力: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关系到服务质量高低和盈利水平。5.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容纳能力容人量,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资源和背景环 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达不到承载量,会造成资源浪费。 五、旅游规划 1.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1)丰富文化生活,锻炼身体,提高国民素质 (2)增加外

4、汇收入 (3)回笼货币、稳定市场 (4)扩大就业 (5)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6)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 三产业发展 (7)促进区域文化交流与繁荣 (8)有利于社会稳定 2.旅游规划的目标:(1)确保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 (2)保护和营造旅游资源的个性 (3)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3. 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是 (1)旅游景区的规划 (2)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规划 (3)食宿等旅游服务设施的规划 (4)客源市场的规划 4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1)突出景观特色:如泰山雄伟、华山险峻、峨眉俊秀、衡岳烟云。 (2)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如江西庐山的白麓洞书院以独特方式融汇在庐山自

5、然美中。 (3)维护生态平衡:如杭州西湖,湖沼之地人间天堂。 (4)最佳综合效益:最大限度发挥景点的综合使用价值。 热点综合探究热点综合探究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1背景材料: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建立经济特区 20 多 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由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目前海南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保护生态环境、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科学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充分 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是海 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对全国调整优化经济结 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6、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已于 2010 年 3 月 5 日正式报国家发改委,将作为海南今后一个时期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行动纲领。 2命题角度 (1)海南岛的位置:海南岛地处华南和西南陆地国土与海洋国土的结合部(陆海结合部), 近傍港澳,遥望台湾,内靠我国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 亚。海南岛处在日本到新加坡的中段,直接面向东南亚,靠近国际深水航道,连接亚洲和 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海运交通位置重要。 (2)海南岛的资源优势 热带资源优势:地处热带北缘,光热充足,可一年三熟,适宜发展热带高效农业; 在原始的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中,生长着大量的药用植物、用材植物和珍

7、禽异兽。 海洋资源优势:渔业资源我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的基地,渔场面积大、鱼的品种多、 生长快、渔汛期长;浅海滩涂面积大、海湾多,适宜人工养殖。油气资源沉积盆地广, 油气远景储量大。旅游资源优势沿海浴场和海滨、海岸热带景观、椰林风光、红树 林、热带雨林、热带作物园、自然保护区。空间资源优势海岛众多,面积较大。 (3)海南岛的旅游资源开发方向 一是资源特色:热带海滨风光、岛屿资源、革命纪念地、文化古迹、黎族风情;二是旅 游项目:规划建设生态旅游区,发展海洋生态游和热带雨林考察游;三是旅游市场:以国 内市场为基础,稳定发展港澳市场,重点开拓东亚和东南亚周边市场,积极拓展欧美市场, 积极发展出境旅游。

8、例题例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南省 2009 年各月接待游客数量统计 表材料二 三亚市拥有海南岛最美丽的海滨风光,被称为“东方夏威夷” 。在约两百公里的海 岸线上密布亚龙湾(又称“天下第一湾”)、大东海、鹿回头公园、天涯海角、海山奇观、 南山文化旅游区等闻名中外的旅游 景点。下面为三亚市旅游景区分布 图。(1)结合材料一简析海南省接待游 客数量的季节特征,并说明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所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三亚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做简要评价。(3) 夏秋季节海南岛台风活动频繁,破坏力较大,给游人出行带来不便。请你就如何防御 台风,向来海南的游客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答案 (1)冬季

9、接待游客较多。 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而海南温度适宜,是 避寒度假的理想目的地。(2)旅游资源丰富,尤其热带滨海旅游资源丰富、等级高,旅游资 源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较好,游览价值高;处在海南岛最南端,临海,地理位置优越,有 高速公路、飞机场,交通便捷;靠近珠三角、港澳、东南亚等地区,市场距离近;经济较 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地区接待能力强;景区空间大,旅游容量大。(3) 及时查询有关台 风的预报,做好预报工作;台风暴雨期间,最好避免外出,并远离迎风门窗,山区游览要 注意洪水、滑坡等相关联灾害,不要参加海上的旅游活动。自然灾害专题自然灾害专题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分布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和

10、分布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1)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大风、干热风、龙卷风、低温冷冻、冰雹、雪 灾、雷暴、冻雨、雾、沙尘暴等 (2)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3)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4)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 2.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 (1)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火山、地震、台风、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 灾害集中,因人口集中 、经济发达,灾害损失严重 (2)北纬 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全球水旱、风暴潮、台风、山地地质灾害 最严重的地区。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洪涝灾害 (1)我国

11、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2)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 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 水文水系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 水集中;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人为原因:滥砍滥伐, 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 (3)治理措施: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 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 是加固大堤,清淤

12、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2.干旱 (1)华北春旱(缺水问题) 原因: 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气 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雨带未到,降水稀少;农业需水量大。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 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治理措施:南水北调; 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减少水污染; 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 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海水淡化等。 (2)江淮伏旱的原因:锋面雨带北移,降水减少;单一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多 晴朗干燥天气。 3.

13、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 气候干旱,降水少;b 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 多;c 地表植被稀少等; 人为原因:a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b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 开矿。 治理措施:a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 控制载畜量;c 营造“三北防护 林;d 退耕还林、还牧;e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f 禁蕉禁采等 4.台风(1)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 26C 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种强烈发 展的热带气旋。经常产生在北纬 520 度的热带,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为逆时 针 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在南

14、半球为顺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 (2)台风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台。风 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 (3)台风对我国有利方面: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4)如何减小台风损失: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 5.寒潮 (1)时空分布:冬半年常发,影响范围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地外。(2)灾害特点: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风、暴雪、冰害等灾害性天气。 (3)寒潮的利:冻杀害虫;大雪缓解春旱 6.地震: 发生: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形式强烈释放出来, 引起一定范

15、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大部分地震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称为构造地震。断层中 地震最容易发生。 中国的地震带: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 南青藏高原和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地震要素: 震源、震中(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震中距和等震线;纵波(速度快、 先到)和横波(速度慢、后到)。 地震大小:用里氏震级表示。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 30 倍。 一次地震有 1 个震级,多个烈度。地震分类:3 级以下微震;5 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6 级以上强烈地震;7 级以上大地震。 (5)地震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

16、震中附近城市分 布多,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7.泥石流 (1)泥石流爆发的条件:地形条件:山区坡陡谷深 物质条件:岩石破碎、松散碎 屑物质多 水源条件:夏季暴雨或冰雪融水汇聚时,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砾石的洪流 就会沿山谷奔腾而下形成泥石流灾害 植被条件:植被覆盖率较差 (2)分布规律:山区、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植被不良、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 (3)我国分布地区:西南地区如云南、四川西部,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 8滑坡形成的原因:内在因素:岩体或土体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外表形态 外部因素:地下水活动、暴雨、地震、人类活动 9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同一地域地质灾害成因上有关联性。案例:川、滇、黔接壤地带地壳活动强烈,地震 频发,震级高。山体中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