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学案:3.9《劝学》(北京版必修5)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3598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学案:3.9《劝学》(北京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学案:3.9《劝学》(北京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学案:3.9《劝学》(北京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学案:3.9《劝学》(北京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学案:3.9《劝学》(北京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学案:3.9《劝学》(北京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学案:3.9《劝学》(北京版必修5)(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劝学劝学学案学案【作者介绍作者介绍】作 家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 ,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 人。早年曾游学于齐,广泛接触各派学说。因年高望重,曾三次被推为祭酒。 晚年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作 品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 、 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 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 的美称,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 荀子的第一篇。成 就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 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提倡性恶论。反对迷信

2、天命鬼神,提 出人定胜天的思想。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 被称为“辞赋之祖”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稷下学宫是齐国 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 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苟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篇 。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文中反复说明学习的 重要性及学习目的、态度和方法,强调学习是人们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完善自我,使自己超越前人,以成赫赫之功。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认识基础,旁征博引

3、,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目标导航目标导航1、 仿照例子,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语句通假字释义(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活熨木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答案:(答案:(2) “又又”通通“又又” ,再一次;,再一次;“暴暴”通通“曝曝” ,晒。,晒。 (3) “知知”通通“智智” ,智慧。,智慧。 (4) “生生”通通“性性” ,资质,禀赋。,资质,禀赋。 2、填空: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忽然封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1

4、)绝 以为妙绝( ) 佛印绝类弥勒(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 目标一:文言基础知识积累目标一:文言基础知识积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假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4)闻 不能称前时之闻( )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5)一 用心一也( )答案:答案:(1)终止;与世隔绝;到了极点;非常;横渡。终止;与世隔绝;到了极点;非常;横渡。 (2)有力的弓;强健;有余;勉强。)有力的弓;强健;有余;勉强。(3)借助;

5、假装。)借助;假装。 (4)听到;声誉。)听到;声誉。 (5)数词,一;专一。)数词,一;专一。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分析其古义和今义。语句古今异义词古义今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声非加疾也(3)假舆马者(4)金就砺则利(5)蚓无爪牙之利(6)用心一也答案:答案: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疾;疾; 古义:强;今义:疾病,快。古义:强;今义:疾病,快。假;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假;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真”相对。相对。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金子。金;古义:金属制

6、的刀剑;今义:金子。爪牙;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4、 分析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其曲中规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故木受绳则直答案:答案: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弯曲; 日:名作状,每天;日:名作状,每天;水:名词用作动词,水:名词用作动词, 游水;游水;

7、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曲:形作名,曲度,弧度;曲:形作名,曲度,弧度;高:形作名,高处;高:形作名,高处; 直:形作动,变直。直:形作动,变直。 学海拾贝学海拾贝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类别例句分析解说动词的使动用法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 者说 )动词“生”不是主语“君” 直接发出的,而是宾语“之” 直接发出的,含有“君使之 生”的意思。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 多助,失道寡助)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 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 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 的使动用法“固国”是使国 家强固。名词的使动用法先破秦入成阳者王(wng)之。 (史记项羽

8、本记)“王之”的“王”本是名词, 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后面 还带有代词宾语“之” ,意思 是“使之成为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甚异之”是认为非常奇怪; “毒之”是认为它痛苦;“名词的意动用法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其父”是以其父为 客。名词用作动词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 刿论战)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活 用为动词。 “福”是“赐福” 的意思。名词用作状语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 于前。(狼)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可译为 “像那样” 。 “犬坐”译 为“像犬一样坐” 。5、 将下列各句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蚓

9、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属于判断句的有 ; (2)属于状语后置句的有 ; (3)属于定语后置句的有 。 答案:(答案:(1);(;(2);(;(3)。6、 翻译下列句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答案: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答案: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 要寒冷。要寒冷。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答案: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

10、江河。答案: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答案: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答案: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 (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答案: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答案: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答案: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答案: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 这是由于

11、它用心专一啊。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_答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答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 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课文一开头提出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 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 而证明而证明“学

12、不可以已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 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目标三:分析文章的思路及结构目标三:分析文章的思路及结构目标二: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目标二: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才能成功,从 而证

13、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的论点是正确的。8、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你能具体分析一下本文比喻论证的手法吗?答案: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答案: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具体分析如下:使读者容易接受。具体分析如下:(1)比喻的形式多种多样。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

14、土成山,积水成渊。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将两种相反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金石对照。(2)设喻方式灵活多样。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青出于蓝”“冰寒于水冰寒于水”。

15、 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水成渊”设喻,引出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的道理,再用再用“不积跬步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作进一步论证。【写法迁移写法迁移】1.1.精彩回放精彩回放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2.技法点拨技法点拨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