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学案:1.3 宋明理学 (人民版必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2409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学案:1.3 宋明理学 (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学案:1.3 宋明理学 (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学案:1.3 宋明理学 (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学案:1.3 宋明理学 (人民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二历史学案:1.3 宋明理学 (人民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学案:1.3 宋明理学 (人民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学案:1.3 宋明理学 (人民版必修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13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学习目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知识梳理】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魏晋时期,_和_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2儒学复兴运动:唐代中后期,韩愈提出儒家“_”思想;李翱提出“性命之源”说,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北宋推行_的文化政策,士大夫掀起了_运动,理学在运动中孕育而生。二、北宋五子1主张(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为_的理论提供了依据。(2)邵雍试图通过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3)_是理学中_的杰出代表,

2、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4)二程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_” ,认为天理的核心是“_” ;追求主体自由和精神满足。2意义:将儒家道德提升到“天理”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三、朱熹的学说1基本主张(1)理气关系方面: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_;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2)修养论方面:“强调“仁”是修养的最高目标;仁者应有强烈的_。(3)社会政治理论方面:以“_”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为依据,认为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要设法“_” 。2影响: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_体系,是理学的_。四、陆王心学1

3、陆九渊心学(1)主张:提出“_” ,意思是本心即天理;认为应扫除“物欲” “意见”等人心之弊。(2)评价:他是心学的开创者,其思想言论强烈冲击了当时的思想界并深刻影响后世的思想体系。2王守仁心学(1)主张:认为人是天地的心, “灵明”是人的心。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_” ;强调“知行合一” 。(2)评价:王守仁建立了心学的系统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要点探究】1. 汉末至魏晋时期儒学面临困境的原因(1)从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2)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盛行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面临严

4、重的困境。2.理学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及其影响(1)新发展:“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原则,既是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 “天”的主体地位也被“理”取代了。(2)影响: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受到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并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

5、、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课堂反馈】知识点 1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 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困境主要来自( )A佛教和道教的传播 B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C科举不考儒家经典 D分裂割据破坏统一2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A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B儒学出现危机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D道教的发展知识点 2 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3成语“程门立雪”中的“程”是指程颐,他与兄长程颢被世人合称“二程” ,他们都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下列

6、各项中,属于“二程”理学观点的是( )A天理的核心是“仁” B “心即理也”C “天下为主,君为客” D “心外无理”4北宋五子对儒学发展的共同贡献是( )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 将儒学发展到“心学”的高度 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使理学成为北宋的正统思想A BC D5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 “格物” 、 “格心”的认识论, “成贤成圣”的境界论, “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知识点 3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6曾被康熙帝称为“集大成

7、而绪十百年绝侍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儒学思想家是( )A荀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守仁7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 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A BC D8朱熹的父亲朱松曾请人算命,卜者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 ”这个传说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有人说把朱熹比喻成“孔夫子”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因为( )A朱熹是教育家,也被奉为“圣人”B朱熹的为人处世、思想品德类似于孔子C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D由于朱熹的努力

8、,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知识点 4 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9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上述观点最有可能出自( )A程颢 B程颐C朱熹 D王守仁10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良知之说的突出意义在于( )A强调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B强调了天理的重要性C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D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题号12345678910答案11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材料一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 、 “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二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王守仁:“心即理” 、 “知行合一” 、

9、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回答:(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原生儒学中, “修身”与“治平” , “诚心诚意”与“齐家治国” ,两者虽有分别,亦间有歧义(如孔子更热衷于外在的事功成就,孟子更着意内在的心性修养),但治世路线是圆融一贯的,此即“内圣”目的性地导向“外王” ,

10、 “外王”经验性地证实“内圣” 。葛金芳宋代儒学的伦理学转向及其对传统社会近代转型的历史影响材料二 “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 ”程颐颜子所好向学论材料三 “今自家一个身心不知安顿去处,而谈王说霸,将经世事业别作一个伎俩,商量讲求,不亦误乎?”朱熹告吕子约材料四 “今之为道者,各出内以治外,故常不合。古人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近世以心通性达为学,而见闻几废,狭而不充,为德之病。 ”宋元学案水心学案(1)材料一反映了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学的什么特征?(2)材料二、三反映了宋明理学的什么特征?与材料一相比出现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3)据材料四

11、指出理学的缺陷。三 宋明理学【知识梳理】一、1.道教 佛教 2.道统 相对宽松 儒学复兴二、1.(1)“理”生万物 (3)张载 唯物主义 (4)天理 仁三、1.(1)理先于气 (2)社会责任感 (3)三纲五常 正君心 2.理学 集大成者四、1.(1)心即理也 2.(1)致良知【课堂反馈】1A2A 材料体现的信息是王维既信儒又信道,白居易是三教都信,柳宗元是儒佛兼修,可知唐朝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3A4C 是南宋陆九渊的观点;理学在北宋时并不被统治者重视,故错误。5C 朱熹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道的价值内涵则是“三纲五常” ,运用到实践上就是封建伦理道德行为规范

12、的养成,故 A、B、D 三项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没有直接关系。6C7A “忠、孝、廉、节”四个字都是对人的道德要求,从中无法看出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8C 朱熹没有被奉为“圣人” ,A 项错误;为人处世和思想品德类似于孔子也有些牵强,B 项不对;西汉董仲舒时儒学就确立了封建社会的主流地位,D 项所述有误。9D 材料中的观点从本质上看是认为心为万物的本源。10D “阳明先生”即明代思想家王守仁,他认为人是天地的心, “灵明”是人的心,就是“天理”和“良知” ,他的这种认识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11(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2)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

13、守仁主张“致良知” ,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3)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和谐的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解析 本题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

14、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解答本题要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12(1)将修身与参加政治活动有机结合。(2)特征:宋明理学强调个人修养,修身以正心养性为主。变化:脱离现实社会的政治实践,片面地发展了早期儒学中的内省静思倾向。原因:魏晋以来,社会动乱,佛教、道教传播,封建君主专制及儒学思想受到冲击;理学融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3)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处理现实问题;用旧的理念(封建伦理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教材问题解答学习思考1老聃是中国人,为什么石介说他“自胡来入我中国”?解答 石介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儒家学者有意将在文化渊源

15、上原本属于中原的道家之学及道教归于与中原文化有本质区别的蛮夷文化的范畴之内,以贬低道家文化,进一步抬高儒学的地位。2为什么理学家特别重视寻找“孔颜之乐”?解答 “孔颜之乐”是指孔子和颜回以追求高远的精神境界为乐,也就是“天理”的核心“仁” 。其实质是借孔子、颜回的权威,重塑传统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地位,以复兴儒学。3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曾被官方诬为“伪学” ,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为什么?解答 朱熹认为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所以才导致了政治的长期黑暗。提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而且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他的这些观点不能被当时的统治者接受,所以被斥为“伪学” ;但是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压抑人们的自然欲求,消磨人们的反抗意识和不满情绪,用三纲五常作为道德标准,维系专制统治,从根本上说他的思想更加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所以后来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4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他(王守仁)的这种观点?解答 他肯定了文化对于人心影响深远的事实,肯定了精神力量的作用。尽管他在某种意义上夸大了这种作用,但是他的忧虑又是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