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人教新课标b版)教学设计 必修五:1.1.1正弦定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0472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人教新课标b版)教学设计 必修五:1.1.1正弦定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数学(人教新课标b版)教学设计 必修五:1.1.1正弦定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数学(人教新课标b版)教学设计 必修五:1.1.1正弦定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数学(人教新课标b版)教学设计 必修五:1.1.1正弦定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数学(人教新课标b版)教学设计 必修五:1.1.1正弦定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人教新课标b版)教学设计 必修五:1.1.1正弦定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人教新课标b版)教学设计 必修五:1.1.1正弦定理(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整体设计整体设计教学分析教学分析 本节内容是正弦定理教学的第一节课,其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正弦定理做好正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初中学习过关于任意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本节内容是处理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基本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也就是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这样,用联系的观点,从新的角度看过去

2、的问题,使学生对过去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使新知识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坚实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在学法上主要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本节课以及后面的解三角形中涉及到计算器的使用与近似计算,这是一种基本运算能力,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若在解题中出现了错误,则应及时纠正,若没出现问题就顺其自然,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本节可结合课件“正弦定理猜想与验证”学习正弦定理三维目标三维目标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2通过正弦

3、定理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亲身实践,并成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其基本运用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思路 1.(特例引入)教师可先通过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引导学生推出正弦定理形式,如RtABC 中的边角关系,若C 为直角,则有 acsinA,bcsinB,这两个等式间存在关系吗?学生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问,

4、等式能否与边 c 和C 建立联系?从而展开正asinAbsinB弦定理的探究思路 2.(情境导入)如图,某农场为了及时发现火情,在林场中设立了两个观测点 A 和B,某日两个观测点的林场人员分别测到 C 处有火情发生在 A 处测到火情在北偏西 40方向,而在 B 处测到火情在北偏西 60方向,已知 B 在 A 的正东方向 10 千米处现在要确定火场 C 距 A、B 多远?将此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在ABC 中,已知CAB130,CBA30,AB10 千米,求 AC 与 BC 的长 ”这就是一个解三角形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学习一些解三角形的必要知识,今天要探究的是解三角形的第一个重要定理正弦定理,

5、由此展开新课的探究学习推进新课推进新课 Error!Error!Error!Error!1阅读本章引言,明确本章将学习哪些内容及本章将要解决哪些问题?2联想学习过的三角函数中的边角关系,能否得到直角三角形中角与它所对的边之间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3由2得到的数量关系式,对一般三角形是否仍然成立?4正弦定理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文字语言叙述它吗?你能用哪些方法证明它?5什么叫做解三角形?6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一些怎样的三角形问题呢?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章引言,点出本章数学知识的某些重要的实际背景及其实际需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解三角形知识的必要性如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怎样在航行途中测出海上两个

6、岛屿之间的距离?怎样测出海上航行的轮船的航速和航向?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关系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明确本章将要学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并学习应用这两个定理解三角形及解决测量中的一些问题关于任意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其数量关系先观察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如下图,在 RtABC 中,设 BCa,ACb,ABc,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 sinA, sinB,又 sinC1 ,则acbcccc.从而在 RtABC 中,.asinAbsinBcsi

7、nCasinAbsinBcsinC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呢?教师引导学生画图讨论分析如下图,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 AB 上的高是 CD,根据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有 CDasinBbsinA,则.同理,可得.从而.asinAbsinBcsinCbsinBasinAbsinBcsinC(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解法类似锐角三角形的情况,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上面的讨论和探究,我们知道在任意三角形中,上述等式都成立教师点出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三角形中的重要定理正弦定理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asinAbsinBcsinC上述的探究过

8、程就是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即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种情况进行证明教师提醒学生要掌握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分类证明思想,同时点拨学生观察正弦定理的特征它指出了任意三角形中,各边与其对应角的正弦之间的一个关系式正弦定理的重要性在于它非常好地描述了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的一种数量关系;描述了任意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的一种准确的数量关系因为如果AB,由三角形性质,得ab.当A、B 都是锐角,由正弦函数在区间(0, )上的单调性,可知 sinAsinB.当A2是锐角,B 是钝角时,由于AB,因此BA,由正弦函数在区间( ,)上2的单调性,可知 sinBsin(A)sinA,所以仍有 sinAsin

9、B.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除了上述的证明方法以外,教师鼓励学生课下进一步探究正弦定理的其他证明方法讨论结果:(1)(4)略(5)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把三角形的三个角 A、B、C 和它们的对边 a、b、c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6)应用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解三角形问题: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角,并由正弦定理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两边,即“两角一边问题” 这类问题的解是唯一的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计算出另一边的对角的正弦值,进而确定这个角和三角形其他的边和角,即“两边一对角问题” 这类问题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

10、的,需根据实际情况分类讨论Error!Error!例例 1 在ABC 中,已知A32.0,B81.8,a42.9 cm,解此三角形活动:解三角形就是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在本例中就是求解C,b,c.此题属于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所对边的问题,直接应用正弦定理可求出边 b,若求边 c,则先求C,再利用正弦定理即可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C180(AB)180(32.081.8)66.2.根据正弦定理,得b80.1(cm);asinBsinA42.9sin81.8sin32.0c74.1(cm)asinCsinA42.9sin66.2sin32.0点评:(1)此类问题结果为

11、唯一解,学生较易掌握,如果已知两角及两角所夹的边,也是先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180求出第三个角,再利用正弦定理(2)对于解三角形中的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变式训练变式训练在ABC 中(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1)已知 c,A45,B60,求 b;3(2)已知 b12,A30,B120,求 a.解:(1)C180(AB)180(4560)75,bsinBcsinCb1.6.csinBsinC3sin60sin75(2),asinAbsinBa6.9.bsinAsinB12sin30sin120例例 2 已知ABC,根据下列条件,求相应的三角形中其他边和角的大小(保留根号或精确到 0.1):(1

12、)A60,B45,a10;(2)a3,b4,A30;(3)b3,c6,B120.6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画图,加强直观感知,明确解的实际情况,这样在求解之后,无需作进一步的检验,使学生在运用正弦定理求边、角时,感到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流畅,同时体会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养成解题前自觉判定解题策略的良好习惯,而不是盲目乱试,靠运气解题解:(1)因为C180604575,所以由正弦定理,得b8.2,c11.2(如图 1 所示)asinBsinA10sin45sin6010 63asinCsinA10sin75sin60图 1(2)由正弦定理,得sinB ,bsinAa4sin30323因此B41.8或B

13、138.2(如图 2 所示)图 2当B41.8时,C1803041.8108.2,c5.7;asinCsinA3sin108.2sin30当B138.2时,C18030138.211.8,c1.2(如图 2 所示)asinCsinA3sin11.8sin30(3)由正弦定理,得sinC,csinBb6sin1203 66 323 622因此C45或C135.因为B120,所以C60.因此C45,A180BC15.再由正弦定理,得a2.2(如图 3 所示)bsinAsinB3 6sin1532图 3点评:通过此例题可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可以通过分析获得,这就要求学生熟悉已知两

14、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当然对于不符合题意的解的取舍,也可通过三角形的有关性质来判断,对于这一点,我们通过下面的变式训练来体会变式训练变式训练在ABC 中,已知 a60,b50,A38,求 B(精确到 1)和 c.(保留两个有效数字)解:ba,BA,因此 B 也是锐角sinB0.513 1,bsinAa50sin3860B31.C180(AB)180(3831)111.c91.asinCsinA60sin111sin38例例 3 如图,在ABC 中,A 的角平分线 AD 与边 BC 相交于点 D,求证:.BDDCABAC活动:这是初中平面几何中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用平面几何的方法

15、很容易证得教材安排本例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正弦定理的应用,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相关的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让学生自己证明证明:如图,在ABD 和CAD 中,由正弦定理,得,BDsinABsin,DCsinACsin180ACsin,得.BDDCABAC点评:解完此题后让学生体会是如何通过正弦定理把所要证的线段连在一起的本例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正弦定理将边的关系转化为角的关系,并且注意互补角的正弦值相等这一特殊关系式的应用例例 4 在ABC 中,A45,BC45,最大边长为 10,求角 B、C,外接圆半径 R及面积 S.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条件 BC45,由于 ABC180,由此可求解出B、C,这样就转化为已知三个角及最大角所对的边解三角形,显然其解唯一,结合正弦定理的平面几何证法,由此可解三角形,教师让学生自己探究此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