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学案3 人民版必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08143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学案3 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学案3 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学案3 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学案3 人民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学案3 人民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学案3 人民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学案3 人民版必修3(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一、学法指导一、学法指导1.本课要点知识方法关键要点方法技巧“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百家争鸣”概括归纳法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孔子和早期儒学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孔子“仁”的思想;孟子、荀子的儒学思想联系比较法老子、庄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历史比较法道家和法家韩非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以法治国概括归纳法2.“百家争鸣”:(1)必记内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士活跃起来,代表本阶层或者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和庄子;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等。(2)巧

2、记方法春秋战国大动荡,你方唱罢我登场,著书立说收门徒,儒、墨、道、法各主张。3.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1)必记内容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以德治国”,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主张“性本恶”。(2)巧记方法孔仁孟(仁)政荀(仁)义(王)道,孟荀善恶来区分。4.“百家争鸣”的意义:(1)必记内容“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学派互相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

3、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巧记方法传统文化体系成,首次解放基础打。二、知识结构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三、重难点分析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含义、形成原因、影响。(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2)形成的社会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4、促进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建立起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受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和制约,可以畅所欲言。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特别的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3)历史影响是中国学术文化、

5、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后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起了影响深远的促进作用。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同民本思想

6、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3.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之处。儒学在战国后期已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却没有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不同:儒家主张以德治民,实行“仁政”;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君主要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原因:(1)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当时,诸侯士大夫兴起,阶级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再谈恢复周礼已经不合时宜。(2)不利于天下争霸。儒家思想倡导“爱人”、“为政以德”,对醉心于争霸的诸侯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4.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的发展(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士“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但是没有被统治阶级所接受。(

7、2)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3)战国时期,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荀子的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需要(外儒内法)。5.正确认识道、儒、法、墨等派别的阶级性极其主张阶级派别代表人物主张评价道家老子、庄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儒家孔子核心思想“仁”“礼”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调整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儒家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用

8、自然、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心新兴地主阶级法家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专制,提出以法治国,“法不阿贵”体现了新型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小生产者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和平、稳定的愿望四、易混易错点辨析四、易混易错点辨析例一: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下面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答案:A辨析:结合具体基础知识可知诸侯割据局面客观上打破了思想上的束缚。故答案为 A。例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其深刻的社会

9、原因和条件。主要表现在( )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 “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学术传播和交流A. B. C. D. 答案:A辨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社会原因和条件。解题过程中注意理解分析各项。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使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诸侯士大夫崛起;“士”阶层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活跃,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有利于学术的传播和多样化;争霸兼并战争使各诸侯国注意招揽人才,促进了学术争鸣和交流。故答案为 A。例三:在对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孟子和荀子( )A.观点相同,说法各异 B.观点不同,目的相同C.观点不

10、同,目标不同 D.互相借鉴,互相补充答案:B辨析: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主张“性恶”,但又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可以使小人成为君子。所以二者的目的是相通的。故答案为 B。例四: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并没有得到重用,其主要原因是( )A.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B.法家思想影响大C.儒家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D.法家主张实行“法治”答案:C辨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A、D 两项只是分别介绍了两家的核心主张,并不是原因;B 选项不正确,儒家思想在当时影响也很大,有“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之说,所以影响大或者小不是得到重用与否的主要原因。

11、一种思想或者主张是否能得到统治者赏识或中用,关键是看这种思想或主张是否符合统治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儒家思想的“仁”、“德”不利于争霸,因而不会得到重用。故答案为 C。五、体验高考五、体验高考例一:(2008 年高考四川文综卷)韩非子在批评某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答案:C 辨析:本题一韩非子的语言为切入点,体现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解读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本题应该注意对材料的理解,关键是抓住材料中“韩非子批评”、“ 言仁义者盈廷”。因为儒家思想的核心

12、是仁,由此可以判断答案为 C。韩非子本身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不可能批评自己的学说,所以 A 错误。道家学说的核心是无为而治,所以 B 项错误。墨家学说的核心是兼爱、非攻,所以 D 项错误。例二:(2008 年海南.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仁应该是( )A墨翟 B孟轲C荀况 D韩非答案:D辨析:由材料中的“奉法”可以知道其治国方略是“以法治国”,属于法家思想,韩非是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墨翟是墨家代表,孟轲和荀况都是儒家代表。例三:(2008 年上海.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主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13、 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 D发家的思想答案:D辨析:从题干“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知道是法家思想。例四:(2008 年重庆.15)“举贤者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答案:A辨析:本题是一道材料选择题,从题干中的材料可以提取的关键词是“举贤者而上之”“ 以为官长”等信息,易联系到墨家的“尚贤”主张。六、演练广场六、演练广场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

14、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2.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私学的兴盛 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社会的剧烈变革A. B. C. D. 3.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回家,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此事反映了( )A.有教无类 B.为政以德 C.“仁”的思想 D.“仁政”思想4.鲁迅说:“在中国的王道(儒家思想),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法家思想)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这句话说明了( )A.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根本一致 B.儒家思想就是法家思想C.儒家、法家都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是统治人民的工具D.儒家、法家的代表

15、是兄弟5.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能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A.墨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古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是哪一派别的思想(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7.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打算将孟子斥为“四书”之列,并将孟子像从孔庙中搬出去(在中国古代,孟子等是配享孔庙的)请判断,孟子的哪一主张最有可能是朱元璋“龙颜大怒”(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制天命而用之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8.战国时期的某一天,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论,根据下列几段文字,判断出哪些学派的思想家参加了这个聚会( )“兼相爱,交相利” “施仁政于民” “明主峭其法而严刑”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A. B. C.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