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学案:1.1《荷塘月色》(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06334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学案:1.1《荷塘月色》(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学案:1.1《荷塘月色》(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学案:1.1《荷塘月色》(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学案:1.1《荷塘月色》(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学案:1.1《荷塘月色》(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学案:1.1《荷塘月色》(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学案:1.1《荷塘月色》(新人教版必修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结构,找出本文刻划的景物并能根据描写的文字概括景物特点; 2、找出文中表达情感的句子,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理出感情线索;分析作者感情与景物 特点(意境)是如何交织融合的,从而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3、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4、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会造通感的句子。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难点】 1、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有层次)描摹荷塘美景? 2、作者怎样把景物的特点表现出来,我们能根据作者的描写概括这种特点,能领会有些语 句描摹景物的传神之处。 3、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我们能根据直接表达感情的语句和融于写景中的

2、感情,理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线索) 。 4、 ”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学法指导学法指导】: 荷塘月色及本单元主要学习写景抒情写景抒情的散文,学习这类文章,我们应先着眼于文章 内容,看他写了哪些物、景物、景,这些物与景有怎样的特点特点,然后去揣摩作家借此表达的情感情感。 有的情感就在文字里,要找出这些语句来,看看这些情与景的关系。有的情感就比较含 蓄,你可以从景的特点中去感受。有时还要认识作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的经历等, “知人论 世” ,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 本文共 8 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独立性,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 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

3、看,这 8 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 基本框架弄清了就能较好地去探索内容和主旨了。 我们还要对散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进行品味,主要从某个词或某种修辞怎样把景物的形 象逼真地写出来,把景物的特点写出来,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和联想等。 【知识链接知识链接】: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 修辞格。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 、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 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 比喻可分为: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4、 请试着找出本文出现的比喻句并分析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一、课前自学 1、听朗读带,划出生字词,查字典词典以求正确理解文意,划出优美的句子,反复朗诵, 初步感受其表达效果。 2、看 8 个自然段各写了哪些内容,能分成几个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 3、看作者是怎样写这些内容的,包括层次、内容(景物)的特点,在课本上作些勾画和标 注。划出文章表达感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有些比较难的地方,可结合写作背景 去理解。 4、提出我所不理解的地方或存在的问题,以待上课时交流讨论。我的问题我的问题(必写 3 个以上):二、课内研讨二、课内研讨 1、自学反馈 给下列字注音 蓊蓊郁郁

5、( ) 袅娜 ( ) 踱步( ) 霎时 ( ) 弥望 ( ) 斑驳 ( ) 渺茫 ( ) 点缀( ) 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 ,字 佩弦 ,号 秋实 。1928 年出版散文集 背影,朱自清是 诗人 、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948.8.12 病逝前, 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 主义精神。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 “一身重病,宁可饿死, 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理出各段内容。 第 1 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 第

6、 2 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 3 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 4 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观荷塘 第 5 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 6 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 7 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 8 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蹁回家门。 2、问题研讨本文的八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共独立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 与荡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 8 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 26 段具体描写“荷塘月色”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 部分。第 1 段是“引子”也应独立。第 78 段

7、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 到家门)收束全篇。 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 26 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 78 段)写“景中人”(情)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荷塘的?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全文首句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这是份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山情生”。起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提问)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 (欲排遣苦闷之情)。至于为什么有这种情绪,学生一定很关心。因此,在此可以联系作者撰文时间启发

8、学生 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的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抓要点,防止说开而不可收),进而说明当时朱自清的思想状况: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 (他那天参加了请愿游行)。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 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 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 “四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他“心里是一团乱 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按他当 时的思想境界(“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见陈竹隐忆佩弦) 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

9、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的诞生 是很自然的。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绪是十分准确的。弄清这 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情了。 第第 3 3 自然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自然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这是独处的妙 处处”)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引导学生体会前两段与此段的内在联系: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 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

10、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 “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 2 自然 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 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在分析时不能草率。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对这点,好认识;它与第 2 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 段便浑成一 体了(再次证明第 3 段并非“游离”出来的

11、段落)。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 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荷塘的?找出文中描写 心理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小结: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 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作者的游踪、对荷塘月色的 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 线索”。 布置作业布置作业。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内容、写作线索都比较 清楚了;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

12、步的了解。这些 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 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 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语”之中的。请同学们课后背诵课文第 4 段。 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按照怎样的层次来写的?各有何特点? 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 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 序来写的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交流喜欢的理由,并当堂背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

13、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写月光照在荷叶荷花上,“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新鲜欲滴的实感。.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引导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来思考,体会作者心中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一句,除“亭亭”一词外,都是口语,“叶子出水很高”是“写实”的一笔,不需修饰已经达到“准确”了,但作者不满足“摹形”,他要传荷叶之 “神”,于是抓荷叶的状态特征以

14、裙作比,“亭亭”二字便成了点睛之笔,一位临风起舞的窈窕淑女的美姿出现了,那展开旋动的裙与硕大舒展的荷叶融合为一体,荷叶的动态美便跃然纸上,心形兼备。认识“通感” 。 (讨论课后练习第二题)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 (作用于人的听觉)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说说你的看法。 合理: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 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 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

15、”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 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找找出文中另一处通感的句子。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像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本文的情与景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具体说,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情。 如许多论者分析的那 样,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确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调。这”颇不宁 静“,正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这说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

16、不宁静“的心情 宁静下来。而置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确感到了某种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也正是在这淡淡的喜悦之中,那弥望的荷塘, 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屡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 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 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 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 一直到”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 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