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江西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04993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江西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江西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江西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江西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江西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江西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江西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卷(阅读题,共卷(阅读题,共 70 分)分)甲甲 必考题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分)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了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的“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的“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特征。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

2、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传承优良传统,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尤为重要。扬长避短,突出和谐协调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关键。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受数千年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教“中庸道德”观的桎梏,政治因素影响极大,直到 20 世纪中期绿色覆盖全国,专衣“军干装”以及激情成“灰”等现象,使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境。这些不利于服饰文

3、化发展的陋习都应摒弃。然而,占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主流“和谐协调”文化应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与社会、与人协调一致的统一美原则;以及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 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中西合璧”,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有效途径。服饰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的支撑,这一点已被历史所证实。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但在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诸如西方色彩学的“变异”长处,服装与化学工艺技术等,都需要我们去吸取,去引进,“洋为中用”

4、。特别是目前国外纺织技术,如非织造布技术的引进,将对我国服饰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起飞推进”作用。 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形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也是一个大区域的国家,中国更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对服饰文化的追求必然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任何简单划一都将影响其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竞争,自由发展,集百家之长,扬百家之优,方能适应中国服饰文化发展之规律。服饰文化是人创造的,服饰文化是动态的,随着人类的进步,以及不同群体间文化交流的不断进行,必将导致新的服饰文化模式的诞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大树必将永葆长青。 (节选自张繁荣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精髓) 1下

5、列关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谐协调”文化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主流,应发扬光大之;也 就是说,应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的协调一致。 B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在构建和 谐社会,传承优良传统,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精神生活质量方面很重要。 C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经历了以不同社会为 基础的“白然形态”、“制度形态”和“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 D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形式是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中国多民族、大 区域、人口最多的特点,决定着其对服饰文化的追求决不能简单划一。 2下

6、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服饰是生活之必需,代表一定时期的文化。“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 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特征。 B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实现中西合璧。而国外先进技术对传承中国服饰文化显得尤为重要。C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因受封建社会儒教“中庸道德”观的桎梏等影响,致使服 饰简单划一。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关键是要扬长避短和推陈出新。 D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竞争和发展,集百家之长,扬百家之优,才 能适应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规律。不利于服饰文化发展的陋习应该摒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

7、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来源:学*科*网A服装款式与演变等,是特定时期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的记录,是人们思想 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的反映,打下了特定时代的烙印。 B服饰文化是人创造的、动态的文化,要诞生新的服饰文化,使中国传统服饰 文化大树永葆长青,就要在不同的群体间进行文化交流,相互学习借鉴。 C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在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目前引进国外先进 的非织造布技术,将对我国服饰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起飞推进”作用。 D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这一宝贵财富,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 的,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它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的圆满统一。 【答案】1A2

8、C3B【解析】1试题分析:把发扬光大“和谐协调”文化理解为就是“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与社会、与人协调一致”错。原文中把它列为“发扬光大”的内容之一,而不是唯一目的。注意“诸如”二字。【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 A 项曲解文意。2【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

9、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 C 无中生有。3试题分析:原文是说“诞生新的服饰文化模式” ,且在“进行文化交流前”有“不断”加以限制。另外“诞生新的服饰文化,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大树永葆长青”还有“随着人类的进步”这个大的前提条件。【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是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

10、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 B 项混淆范围。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分)(一)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袁枢,字机仲,建之建安人。幼力学,尝以修身与写赋试国子监,周必大、刘珙皆期以远器。试礼部,词赋第一人,教授兴化军。为礼部试官。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 ,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 。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曰:“治道尽在是矣。 ”他日,上问袁枢何官,茂良以实对,上曰:“可与寺监簿。 ”于是

11、以大宗正簿召登对,即因史书以言曰:“臣窃闻陛下尝读通鉴 ,屡有训词,见诸葛亮论两汉所以兴衰,有戒,垂法万世。 ”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上曰:“朕不至与此曹图事帷幄中。 ”枢谢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 ”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章悖家以其同里,宛转请文饰其传,枢曰:“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 ”时相赵雄总史事,见之叹曰:“无愧古良史。 ”权工部郎官,累迁兼吏部郎官。两淮旱,命廉视真、杨、庐、和四郡。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瓜洲新城,专为退保,金使过而指议,淮人闻而叹嗟。

12、谁为陛下建此策也?”迁大理少卿。通州民高氏以产业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纳厚赂曲庇之,枢直其事以闻,人为危之。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诏权工部侍郎。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光宗受禅,叙复元官。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江陵濒大江,岁坏为巨浸,民无所托。楚故城楚观在焉,为室庐,徙民居之,以备不虞。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开禧元年,卒,年七十五。创作易传解义及辩异 童子问等书藏于家。(选自宋史袁枢传 ,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

13、以戒不虞/B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C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D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自明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C累迁,表示官职多次

14、调动。在古代,超迁、擢、陟、拔等表示官职的升迁,而谪、黜、窜、左迁等则表示降职贬官。D 通鉴纪事本末为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 “纪事本末体”兼有纪传、编年二者优点,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枢文才突出,学识渊博。他少年时努力学习,曾经以修身与写赋参加国子监考试,后又参加礼部考试,得词赋科第一。周必大、刘珙看好他的前程。B皇帝关心提拔袁枢,袁枢借史事劝诫皇帝。袁枢积极进言,敢于弹劾权贵,御史冷世光违法乱纪,袁枢弹劾他,皇帝生气,立即罢免了冷世光。C袁枢为人正直,修史秉笔直书。他负责修国史,章悖是他的同乡,向他委婉请求修饰自己的

15、传记,被袁枢严词拒绝,皇帝知道后赞赏了袁枢。D袁枢为民办实事,体恤百姓。他在江陵任职,江陵靠近长江,每年遭受水患,百姓遭殃;他建草房安置百姓,种树木防备水灾,百姓感激他。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2)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答案】4C5A6C7 (1)袁枢于是依次陈述古代的事,从汉武帝以后到唐文宗,偏听邪恶人的话,造成祸乱。(2) 皇帝生气,立即罢免了冷世光,以朝廷官员的身份弹劾御史,实际上是从袁枢开始的。【解析】【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

16、,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借助句中的人名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两淮形势” “长江” “重兵” “江南” “空城” “淮上” 。5试题分析:“自明朝以后”有误,应是“自隋朝以后”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自明朝以后”有误,应是“自隋朝以后” 。6试题分析:C 项, “皇帝知道后赞赏了袁枢”错误,选项对应的文字在文章第四段,文中是说“兼国史院编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