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494656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3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课件(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一级预防,我国心血管病情况,目前,我国冠心病患者已超过1000万。每年新发脑卒中120150万,死于脑卒中的达80100万,残障者更多。 全国每20秒钟就有一名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每13秒钟有一名脑卒中患者死亡。目前心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40。 当前心血管疾病以其发病率第一、致残率第一、死亡率第一的特点,已成为威胁我们健康的头号杀手。,中国非卒中,非冠心病心血管死亡率变化趋势 35-74岁,年龄校正后,男性,女性,4574岁人群年龄校正后 的脑卒中死亡率 (1/100,000),4574岁人群年龄校正后 的冠心病死亡率 (1/100,000),男性,女性,中国冠

2、心病死亡率变化趋势 35-74岁,年龄校正后,urban-m,urban-w,rural-m,rural-w,发病率/十万,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腹主动脉瘤和外周动脉疾病,是心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早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存在,男性约60%、女性约45%首发症状即为急性心肌梗死,70%首发症状即为脑卒中 。 一系列儿童和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干预研究和动物研究证实,在症状出现前的早期病理阶段有效控制致病因素,将延缓或阻止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成临床心血管疾病,即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ACC/A

3、HA 1997年制定了第一个心血管病及中风一级预防指南,并于2002年作了更新 2006年ACC/ASA联合发布了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 2006年WHO公布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 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更新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都强调了心血管一级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的形成,我国目前尚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指导性文件,为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战线前移,提高中国医生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视,合理规范应用一级预防治疗措施,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发起,联合心血管专家、神经科专家、外周血管病专家、肾内科专家共同讨论,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

4、识,加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 将心血管疾病防治战线前移,据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球因心血管疾病所致死亡中,大约50%归因于高血压,31%归因于高胆固醇,14%归因于吸烟,大约65%的心血管死亡归因于此三个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2004年全球52个国家参与的Interheart研究结果公布,再次证明,个体未来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90%可以由目前已知的9种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预测:高胆固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蔬菜水果、精神紧张、大量饮酒 。,综合分析显示,英美两国人口死亡率大幅降低的关键因素是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战线迁移,加强了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5、,在欧美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下降的同时,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却急剧增加。 2006年心血管疾病年报公布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人,现患脑卒中700万人;每年新发心肌梗死50万人,现患心肌梗死200万人,下肢动脉硬化症患病率2.1%-22.5%。 估计目前全国心血管病死亡人数达300万人。每年用于心血管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已达1300亿元。,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 的主要措施,目前公认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高胆固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蔬菜水果、精神紧张、大量饮酒。 除年龄、性别、家族史和种族不可改变,其他9种

6、心血管危险因素都是可以改变的,因此也是可以预防的。 除上述已知的危险因素,血小板的激活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事件的最终共同环节,因此抗血小板治疗也是一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一、血脂异常干预 胆固醇每升高1%,冠心病风险升高2%。反之,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风险降低2%。 亚太地区队列研究发现:胆固醇每增加1mmol/l,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25%。 我国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血脂异常是我国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人群归因危险度为11.4%。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降脂治疗在冠心病、脑卒中一级预防中的重要作用。,共识 1、血脂测定正常人群,每2-5年检测一次血脂;40岁以上人群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7、血脂检测。2、所有血脂异常患者首先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 3、 LDL是降脂治疗的首要目标,首选他汀类药物。在LDL达标时,非HDL成为降脂治疗的次级目标(LDL-C的目标值+0.78mmol/l),当TG5.65mmol/l(500mg/dl)时,首要目标是降低TG,首选贝特类药物 4、根据危险分层决定治疗方案和血脂目标值(参照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低危:无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3个。TC6.2 mmol/l,LDL4.14 mmol/l。中危:高血压或其他危险因素3个。TC5.18 mmol/l,LDL3.37mmol/l。高危:糖尿病或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TC4.14 m

8、mol/l,LDL5%的患者中,HbA1c水平每升高1%,心血管危险增加21%。,糖尿病多重危险因素综合干预获益大于单纯控制血糖。Steno-2入选高危的2型糖尿病患者,针对多种危险因素综合强化治疗(调脂、降压、降糖及抗血小板),平均随访13.3年,与单纯控制血糖相比,全因死亡绝对风险下降20%,心血管死亡的绝对风险下降13% 糖耐量异常患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瑞典MalmoIGT研究和中国大庆IGT研究,分别证明生活方式干预可使糖尿病发病危险降低50%和30%-50%。,共识 1、健康人45岁开始或超重者定期检测血糖,正常时3年检查一次。有高血压或冠心病患者常规进

9、行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正常时每3年检测一次。(2007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2、IGT患者首先进行生活方式改变,无效口服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 3、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55岁,女65岁)、吸烟、血脂异常、糖耐量异常、腹型肥胖、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男55岁,女6%-10%患者。ESC2007年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建议阿司匹林用于糖尿病和10年心血管风险10%的高血压患者。美国2003JNCVII高血压治疗指南、2007ESC/ESH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7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和2008年ADA糖尿病防治指南均建议10年心血管风险10%-20%的高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关于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合适剂量,2008年ACCP第8版抗栓和溶栓治疗循证临床实用指南和2009年美国预防工作特别服务小组更新阿司匹林一级预防指南均建议为75-100mg/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