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名师教学实 录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494122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愚公移山》名师教学实 录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愚公移山》名师教学实 录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愚公移山》名师教学实 录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愚公移山》名师教学实 录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愚公移山》名师教学实 录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愚公移山》名师教学实 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愚公移山》名师教学实 录(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钱梦龙钱梦龙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教学实录第一课时师:上一课(注:指正式上课前用 20 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 )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 山 ,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 遍,好吗?(学生齐声朗读全文。读毕,有学生提出“亡”字错读了“wng” ,教师让同学们共同订 正。 )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生:“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生:河曲。师:对。河曲就是黄河弯曲的地方。你们看,有些问题

2、一请教字典就解决了。还有别的问 题吗?生:第一段里的“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为什么这里用个“本”字?师:嗯,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生:因为太行、王屋二山后来搬走了,不在这个地方。师:说得真好!这个“本”字是跟后文相呼应的。这个问题提得好,解决得更好,说明同 学们能够思前顾后地读文章了。(随机指点读文方法。榜样取自学生,也许比空谈方法效果略胜。 )生:“残年余力”是什么意思?师:噢,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师:好,意思讲对了!这个“残”字,我们来明确一下它的含义,好吗?请查字典。生:(看字典回答)残,就是“剩余的” 。师:“残

3、”跟“余”在这里意思是一样吗?生:(齐生)一样!师:一样,对了!愚公快九十岁了,余下的日子不多了,剩下的力气也有限。再请大家说 说看, “以残年余力”这个“以”怎么讲?生:用,因。师:这样解释,在这里适用吗?你说!生:这里解释“凭”好。师:对,解释“凭”好。 “以”作“凭”讲,文章里还有别的例子吗?(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别的例子,促使学生举一反三,把知识学活。下面找“之”字属 同一意图。 )生:愚公妻子讲的“以君之力” ,这个“以”字用法一样。师:对!还有没有问题了?生:“出入之迂也” ,这个“之”字不会讲。师:噢,这个“之”的用法可能没有学到过,大概都不知道吧?生:“之”是结构助词。师:讲得

4、很好!我以为没有人知道了。是结构助词,不过这个结构助词用法有点特别,你 们看,如果要翻译这个句子,这个“之”字要不要翻译出来?生:(齐生)不要!师:那怎么译法?生: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师:讲得对!你们看前面还有没有同样用法的“之”字?生:“北山之塞”的“之” ,用法一样。师:找对了!同学们还有别的问题吗?(稍顿)没有问题了?很好,说明大家都懂了。你 们看,许多问题大家一起来思考,不是都解决了吗?这说明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是能读 懂这样的文章的。 (趁势给以鼓励,既是总结上面的活动,更是为了进一步活动的需要。 ) 现在,老师来问你们一些问题,看大家真的读懂了没有。这篇寓言共写了几个人?我们先 来

5、把它们列出来,大家一起说,我来写,好不好?(从列人物表开始,使学生觉得入门不 难。 )(学生们纷纷提出,黑板上最后出现了一个人物表: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师: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这个人物表。大家说说看,这个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学生纷纷答,有人说“九十岁” ,有人说“九十不到” 。 )师:到底是九十,还是九十不到?生:(齐声)不到。师:不到?从哪里知道?生:“年且九十” ,有个“且”字。师:且,对!有的同学看书仔细,有的同学就有些粗心。那么,那个智叟是年轻人吗?生:(齐声)老头。师:怎么知道?生:(齐生) “叟”字呀!师:啊,很好。愚公和智叟都是老头子。那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生:七

6、八岁。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生:从“龀”字知道。师:噢,龀。这个字很难写,你上黑板写写看。 (生板书)写得很好。 “龀”是什么意思?生:换牙。师:对,换牙。你看这是什么偏旁?(生答:“齿”旁。 )孩子七八岁时开始换牙。同学们 不但看得很仔细,而且都记住了。那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 爸肯让他去吗?(“他爸爸肯让他去吗?”此问的本意在于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孀妻” 、 “遗男”二词,问 在此而意在彼,谓之“曲问” 。前面问“愚公有多大年纪?” “智叟是年轻人吗?”都是 曲问的例子。问题“拐个弯” ,容易激发思考的兴趣。 )(生一时不能回答,稍一思索,七嘴八舌地:“他没有爸爸!”

7、 )师:你们怎么知道?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师:对!遗男是什么意思?生:(齐生)孤儿。师:对了!这个孩子死了爸爸,只有妈妈。你们看书的确很仔细!再请你们计算一下;这 次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生:五个人。师:你们怎么知道的?生:一个愚公,一个遗男,还有他的三个子孙。师:三个什么样的子孙?生:三个会挑担的, “荷担者三夫。 ”师:你们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参加了呢?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是愚公率领了子孙去的。师:啊,讲得真好!那请你再说说看, “遂率”前面省略了一个什么句子成分?生:主语。师:主语应该是什么?生:愚公。师:好!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主语补出来,人数很清楚,一共五

8、个人。 (计算人数, 既是了解文章内容的需要人少而移山,更见任务之艰巨也是为了落实古汉语“” 主语省略“的常识。 )人物我们搞清楚了,下面再看看,这个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由人 而及事。但事在人为,知“事”正是为了识“人” 。 )生:(齐声)移山。师:这件事做起来难吗?从文章里找出句子来说明。生:很难。文章里有“高万仞” 、 “方七百里”两句。 “高万仞”就是很高的意思, “方七百 里”就是方圆面积七百里。山又高又大,很难移。师:说得很好。移山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 (认识人们不同的 精神面貌,是“轴心”所在,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心骨” 。 )接下来让我们根据这张人

9、物表上出现的人物,来看看他们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文章里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 多,你们看是谁啊?生:愚公妻和智叟,他们两人的态度差不多。师:差不多吧。好,我们就先把他们两个的话一起读一遍吧,比较比较,看看两人的态度 究竟是不是一样。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 ,教学中此类比较,最易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朗读)师:想一想,他们的态度一样吗?生:智叟讲愚公很笨,太不聪明了。愚公妻没有讲。师:你再说说看,智叟讲的这个句子是怎样组织的?生:倒装的。师:那么不倒装该怎么说呢?生:汝之不惠甚矣。师:你知道为什么要倒装吗?生:强调愚公不聪明。师:对,把“甚矣”提前,强调愚公不聪明到了极点。这句话愚公的

10、妻子是不讲的。这里 有一点不同。 (不同之一:对愚公的看法不同。落实“倒装句”知识。 )我们再来看一看称 谓,愚公妻称愚公什么?生:(齐声)君。师:那么智叟称愚公生:(齐声)汝。师:这两个词有区别吗?生:“君”表示尊重, “汝”很不客气。师:嗯,好!我再把这个“汝”简单地讲一讲。长辈对小辈,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 一般用“汝” 。平辈之间用“汝” ,就有些不尊重的意思。智叟叫愚公为什么用“汝”啊?生:智叟看不起愚公,因为他觉得愚公笨。师:对,这是又一点不同。 (不同之二:对愚公的称谓不同。落实古汉语中称谓的常识。 ) 还有什么不同吗?生:还有两句讲得不一样。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11、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生:愚公妻说愚公不能把小山怎么样;智叟说连山上一根毛都不能动,有点讽刺的意思。师:啊,讲得好。这里的“毛”字,是什么意思?生:小草。师:请你把这个解释用到句子里去讲讲看。生: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就是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小草。师:对,一棵小草也毁不了,这是一种什么语气?生:轻蔑。师:对,轻蔑的,这跟愚公的妻子一样吗?生:不一样。师:看,这里又有不同。 (不同之三:对愚公的态度不同。落实“毛”字含义。 )还有“如 太行、王屋何”和“其如土石何” ,同样是“如何”的句式,可是智叟的话里多一个 “其”字,

12、这里有什么不同?生:智叟的话语气比较强,用个“其”字,有点强调愚公没有用。师:讲得好。 (不同之四:对愚公说话的语气不同。落实“其”字用法。 )最后还有一句不一样,是哪一句啊?生:且焉置土石。师:这句话怎么解释?生: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师:“焉置”的“焉”字怎样解释?生:疑问代词,哪里。师:对,不过这句里的“哪里”放到“置”的前面去了, “焉置”就是“置焉” ,放在哪里。 愚公妻有这个问题没解决,后来这个问题解决了吗?生:解决了。师:怎么解决的?生:大家说“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师:他妻子提出这个问题来说明她对移山是什么态度?生:关心。生:担心。师:关心又担心,两人都讲得对。她关心这个技术

13、问题怎么解决;还对老头子有点担心, 快九十的人了,去移那么大的山,能不叫人担心吗?智叟呢?“嘿,你这个笨老头,一根 小草也毁不了的人,想去移山,瞧你有多笨!”两人一样吗?不一样。 (不同之五:对愚公 的心理不同。落实“焉置”的含义。 )现在请你们再在文章里找出两个字来,把两人的态度 分别用一个字说明一下。先说愚公妻,好,你说!生:献师:献什么?生:疑。师:对,献疑。她对能不能移山只是有疑问。那么智叟呢?生:笑。师:对!笑,笑而止之。一个笑字带有什么样的感情,大家想想看。生:讽刺。师:请在这个“笑”字前面加一个字,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不仅仅是组词训练。 )生:讥笑。师:对了。一个是“疑” ,

14、一个是“笑” 。你们看,本来大家认为他们的态度差不多,但仔 细比较、分析一下,就发现差别了。所以你们读书要常把看起来差不多的词句拿来比较比 较。这个很重要。不要粗粗一看,哦,一样的,就不看了。要动动脑筋,多想想。 (以“疑” 、 “笑”总结两人态度,着眼于培养概括能力。 )我们再来看看另外几个人。那个遗男对移山的态度怎样?师:对了。一个是“疑” ,一个是“笑” 。你们看,本来大家认为他们的态度差不多,但仔 细比较、分析一下,就发现差别了。所以你们读书要常把看起来差不多的词句拿来比较比 较。这个很重要。不要粗粗一看,哦,一样的,就不看了。要动动脑筋,多想想。 (以“疑” 、 “笑”总结两人态度,

15、着眼于培养概括能力。 )我们再来看看另外几个人。那个遗男对移山的态度怎样?生:高兴。师:怎么知道?生:跳,跳往。师:对了,跳跳蹦蹦地去移山,很高兴。他虽然年纪小,但是人小生:志气大。(体会“跳”字的感情色彩。 )师:对,他跟愚公一老一小,都有志气。那么愚公子孙的态度怎么样?生:赞许。师:赞许,你是从那个“许”字上看出来的吧?再想想,当时大家表示赞许的场面是怎样 的?生:热闹的。师:怎么知道?生:杂然。师:这两个字什么意思?生:纷纷地、七嘴八舌的样子。师:还有当愚公妻提出疑问的时候,子孙们怎样?生:杂曰。师:什么叫“杂曰”?生:议论纷纷地说。师:看,这个“杂“字很准确地写出了子孙们纷纷赞同的场面

16、。 (体会:“杂然” 、 “杂”对 描绘气氛的作用。 )上面几个人,对移山有坚决拥护的,有疑问的,有反对的。现在时间到 了,请大家下课以后想一想:“愚公”就是“笨老头” ,他究竟笨不笨?第二课时师:同学们大概想过了,愚公究竟笨不笨?(先讨论其他人物对“移山”的态度,故意留下愚公。主角登台,必须安排专场演出。 “愚 公笨不笨” ,有极强的思辨性,教学对象又是初一学生,能否讨论出结果来,全在教师如何 引导。 )生:不笨。生:笨是有点笨,不过有点精神。师:嗯,大家自由发表意见,这就好。其他同学的意见呢?还有,我们说愚公笨,或者不 笨,都要从文章里找根据,不能凭空想。生:不笨。师:你说说理由。生:愚公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孙;子子 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从这些话里看出愚公不笨。师:噢,他有意见。生:有点笨。师:理由呢?生:愚公有不怕困难的精神,但不能运用科学道理。师:其他同学也发表意见。生:不能说他不能运用科学道理,因为那时还没有大吊车。师:你们看,现在我们分成两派了,一个是笨派,一个是“不笨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