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16-2017学年高一1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488895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2016-2017学年高一1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辽宁省2016-2017学年高一1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辽宁省2016-2017学年高一1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辽宁省2016-2017学年高一1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辽宁省2016-2017学年高一1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2016-2017学年高一1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2016-2017学年高一1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6-20172016-2017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高一语 文文 试试 卷卷-考试时间:90 分钟 考试分数:90 分 命题人:蒋振东卷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一). .社科文阅读(社科文阅读(9 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3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美丽诗经鲍鹏山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

2、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

3、到后人的质疑。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 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

4、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诗经305 首,美丽的诗篇触目

5、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1.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下列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A.班固和何休提出了诗经起源的“采诗说”,但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B.关于诗经,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C.虽然学术界对诗经各抒己见,但这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D.我们想要驳斥班固和何休的观点,但是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为合理的说法。2.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

6、堂的三个元素”。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的美感比不上陈风月出的美感。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喜爱。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是“献诗”说,但这种说法只有国语中的一个孤证。B.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曾提出过理据充分的质疑,但学术界少有反响。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得过且过是因为这种疑问不影响我们喜爱诗经。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二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

7、本阅读(1212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季羡林季羡林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这是名副其实的称号。不过,我想说,他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他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为发扬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愧是“中国的脊梁”。像季羡林这样六岁以前还在地里拾麦穗,割草喂牛,与文字无缘的人,日后能成为学术大师的,不能说绝无仅有,也是寥若晨星的。例如,比季羡林大三十岁的鲁迅先生,虽然幼年时家道中落,“从小康而坠入困顿”,却仍然能够在“三味书屋”中得到寿镜吾老先生的开蒙教育;比如比季羡林大一岁的钱钟书先生,出身于无锡有名的书香世家

8、,四岁识字,五岁入私塾读毛诗,每天上学都有家中人接送。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季羡林的“蒙学”却等于零。像季羡林这样家庭出身的人,若无特殊的机遇和过人的聪明与勤奋,要想日后在中国学坛独树一帜,并且成为世界知名学者,几乎是不可能的。季羡林常说:“我少无大志,从来没有想到做什么学者。”这完全是他发自肺腑的实话。高中三年级,虽然已经没有经学课程,国文课也以白话为主,但是季羡林没有放松对中国古籍的钻研。他阅读的范围仍然很广。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陆游、姜夔等诗人、词人的作品,他读了很多。这对他以后的研究和写作,无不影响深远。1930 年夏天,季羡林随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同班毕业的八十多位“举

9、子”, “联合”进京赶考。他只报了北大、清华两所大学。他说:“我一辈子考试的次数成百上千,从小学一直到最高学位;但我的考试运气好!从来没有失败过。”这当然不是运气好,而是有实力与自信。但是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非北大、清华不上,这多少有点狂妄。由此也可看出,青年季羡林的心气有多高。季羡林留德十年,时间是够长的,但是这十年中,他除了哥廷根和柏林外,没有去过其他城市,更不用说是欧洲其他国家了。没有去外地旅游,除了没钱,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或者说,还有比旅游更让他感兴趣的事。在他看来,独自一人畅游在书海之中,所得到的享受,远甚于去高山滨海旅游。而且,像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碑铭等,对一般人来说,是极

10、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他却情有独钟,乐此不疲。成大事者,皆有癖,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吧。从 1992 年到 2002 年的十年,是季羡淋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功成名就,誉满天下。如果用百米赛跑来比喻季羡林一生的学术历程的话,那么,可以说六十七岁以前,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和干扰,只跑了二三十米。而在最后的七八十米中,从 1992 年至 2002 年的十年,则是他最后的冲刺阶段。所以他说:“我的学术研究冲刺起点是在八十岁以后”。在这最后十年中,他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三部学术著作:糖史、吐火文(弥勒会见记)译释和中国佛教史鬼兹与焉耆的佛教。他预言:“21 世纪东方文化必将在世界上首领风骚。”他对中国和世界

11、的未来充满希望,从不悲观。他对人和万物充满爱心,这种爱心发自内心深处,却包容整个世界和宇宙。不知道哪位哲人曾经说过:“伟大来自平凡。”季羡林平凡,平凡到不需要任何修饰,所以才会令人感到他的伟大。他这种平凡的伟大,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就是一个“真”字。“怀真情,讲实话”,一切真正的伟大的人,都是这样的。在这两年中,季羡林一直沉迷于书山书海中,不但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和健康,也忘记了燕园的风光。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是漫长的,几乎跨越了整个 20 世纪。20 世纪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一百年中,我们这个古老国家由贫弱走向小康,由混乱走向统一,由任人宰割走向独立自主,中国发生了历史性

12、的巨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充满着失望、迷罔、混乱与幻想。同时,也充满着希望、激情、梦想与信心。4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作者认为季羡林是“中国的脊梁”,是因为他为发扬和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B. 最后一段表明季先生的一生见证了中国百年历史巨变,同时这一巨变也影响和成就了先生的辉煌。C.季羡林当年只报了北大、清华两所大学,这是对自己实力的自信,但从中也可看出季羡林的狂妄。D.文中指出“成大事者,皆有癖”,季羡林的癖好就是指他潜心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以及碑铭。5.作者在第二段中提到鲁迅和钱钟书,有什么用意?(4 分)6.结合文本,概括

13、季羡林终成国学大师的原因。(5 分)( (三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学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79 9 题。题。成都的春天成都的春天刘大杰成都天气,热的时候不过热,冷的时候不过冷,水分很多,阴晴不定,宜于养花木,不宜于养人。因此,住在成都的人,气色没有好的,而花木无一不好。在北平江南一带看不见的好梅花,成都有,在外面看不见的四五丈高的玉兰,二三丈高的夹竹桃,成都也有。据外国人说,成都的兰花,在三百种以上。外面把兰花看重得宝贝一样,这里的兰,真是遍地都是,贱得如江南一带的油菜花,三分钱买一大把,你可以插好几瓶。从外面来的朋友,没有一个人不骂成都的天气,但没有一个不爱成

14、都的花木。成都这城市,有一点京派的风味。栽花种花,对酒品茗,在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穷人家住的房子,院子里总有几十株花草,一年四季,不断地开着鲜艳的花。他们都懂得培植,懂得衬贴。一丛小竹的旁面,栽着几树桃。绿梅的旁面衬着红梅,蔷薇的附近,植着橙柑,这种衬贴扶持,显出调和,显出不单调。成都的春天,恐怕要比北平江南早一月到两月罢。二月半到三月半,是梅花盛开的时候,街头巷尾,院里墙间,无处不是梅花的颜色。绿梅以清淡胜,朱砂以娇艳胜,粉梅则品不高,然在无锡梅园苏州邓尉所看见的,则全是这种粉梅也。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和靖先生的诗确是做得好,但这里的好梅花,他恐怕还没有见过。

15、碧绿,雪白,粉红,朱红,各种各样的颜色,配合得适宜而又自然,真配得上“香雪海”那三个字。现在是三月底,梅兰早已谢了,正是海棠玉兰桃杏梨李迎春各种花木争奇斗艳的时候。杨柳早已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大的鸟小的鸟,颜色很好看,不知道名字,飞来飞去地唱着歌。薛涛林公园也充满了春意,有老诗人在那里吊古,有青年男女在 那里游春。有的在吹箫唱曲,有的在垂钓弹筝,这种情味,比起西湖上的风光,全是两样。花朝,是成都花会开幕的日子。地点在南门外十二桥边的青羊宫。花会期有一个月。这是一个成都青年男女解放的时期。花会与上海的浴佛节有点相像,不过成都的是以卖花为主,再辅助着各种游艺与各地的出产

16、。平日我们在街上不容易看到艳妆的妇女,到这时候,成都人倾城而出,买花的,卖花的,看人的,被人看的,磨肩擦背,真是拥挤得不堪。高跟鞋,花裤,桃色的衣裳,卷卷的头发,五光十色,无奇不有,与其说是花会,不如说是成都人展览会。好像是闷居了一年的成都人,都要借这个机会来发泄一下似的,醉的大醉,闹的大闹,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手里抱着风车风筝,口里嚼着糖,唱着回城去,想着古人的“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句子,真是最妥当也没有的了。到百花潭去走走,那情境也极好。对面就是工部草堂,一只有篷顶的渡船,时时预备在那里,你摇一摇手,他就来渡你过去。一潭水清得怪可爱,水浅地方的游鱼,望得清清楚楚,无论你什么时候去,总有一堆人在那里钓鱼。不管有鱼无鱼,他们都能忍耐地坐在那里,谈谈笑笑,总要到黄昏时候,才一群一群地进城。堤边十几株大杨柳,垂着新绿的长条,尖子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