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9《赤壁赋》学案(1)(新人教版07版必修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485958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3.9《赤壁赋》学案(1)(新人教版07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3.9《赤壁赋》学案(1)(新人教版07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3.9《赤壁赋》学案(1)(新人教版07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3.9《赤壁赋》学案(1)(新人教版07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3.9《赤壁赋》学案(1)(新人教版07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3.9《赤壁赋》学案(1)(新人教版07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3.9《赤壁赋》学案(1)(新人教版07版必修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赤壁赋赤壁赋学案学案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校 刘海燕 【学习目标】 1、 了解“赋”的特点,了解苏轼的赋的风格。 2、 掌握课文大意,把握主客间问答的内涵。 3、 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 通过主客问答,了解苏东坡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2、 苏东坡散文的风格。 【学习难点】与后赤壁赋的比较阅读理解 【学习内容】 文体知识文体知识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 体物写志也。 ”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贾谊的鹏鸟赋 、张衡的二京赋等。 和苏轼的诗词一样,苏轼的散文同样具有写真景、抒真情、言至理的特点。或描写、或 叙述、或抒情、或

2、讨论,都能做到自然和谐统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行云流水皆能成文,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他的散文很少有雕琢斧凿的痕迹,其中的赤 壁赋就是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 苏轼的赤壁赋 ,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 “志” ,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景物描 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千古不朽的名 作。 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

3、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 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 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 ,这 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 “指斥乘舆” “包 藏祸心” ,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 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 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 的名义被贬

4、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 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 。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 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 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 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金手指金手指 文言积累文言积累1、通假字:举酒属客 属嘱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凭 山川相缪 缪缭 举匏樽以相属 属嘱 2、活用词: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

5、用法) 顺流而东也 东:东去(名作动)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3、特殊句式: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 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4、成语: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 内容思路内容思路第一节: 写作者和朋友泛游长江,尽情尽兴。 (“乐” ) 第二节:箫声哀怨,使客人的情感骤转。 (由“乐”而“悲” ) 第三节: 吹箫客

6、人论述了曲调哀怨的原因: 1、 当年舳舻千里横槊赋诗的英雄现在在哪里?有为者尚且如此。 2、 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无为者。 3、 哀叹人生短暂,羡慕长江永恒。 第四节: 作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1、 天地万物变与不变,只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而已。 2、 人与天地万物一样,都是永存的,对天地没有什么可羡慕的。 3、 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无穷无尽的宝藏,我们可以共同享用。三层意思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尽管政治失意,被贬黄州,但作者能以一种超脱 的心境对待它,找到自己心理平衡的支撑点。 第五节: 客人转悲为喜。 (由“悲”而“喜” ) 艺术特色艺术特色景中有情:“清风徐来,水

7、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山,徘徊于斗牛之间” 。按照魏晋 南北朝的一些文人写作的风格,就得将这四句话繁衍成一段或几段,极尽优美辞藻之能事。 苏轼的四句则不然,他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用了极为简练的笔墨,却饱含了丰富的情意。 清风轻拂人面,江上风平浪静。这两句话创造了一个宁静优美的环境,为下文写“乐”奠定 了基础。 “月出”两句,又活画出天上的情景。这“徘徊”真是神来之笔!从东山升起的月 亮,似乎很理解人意,它慢慢升起,又不愿意离去,只在斗牛之间“徘徊” ,好象愿意让人 们尽情欣赏这美景;当然人们也希望月亮不要离去,他们需要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写景带 上了感情色彩,抒情又借助了景物的描写,真是情

8、景交融。情中有景:“纵一叶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 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那个“纵”字“凌”字,多么传神!多么尽兴!这都非常真切地表现了苏轼泛游长江时的愉快心情。但同时又是写景,长江水平如镜,碧波万顷,一 叶小舟在水上纵情飞驰,作者完全兴致勃勃,放飞心灵,忘情自然,飘飘欲仙。通过作者的 想象,描绘出作者欲飞升成仙的情景,情中有景。 诵读指导诵读指导本文的诵读要把握好节奏,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读出意境;抒情 的句子,要随文中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乐则节奏明快,悲则节奏低慢。 在朗读时,应读出停顿,同时在句中可稍加延长。如:“诵明月之诗,

9、歌窈窕之章。 ”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一些带“兮”字的句子,更要在“兮”字 后稍做延长,以舒缓语气。如:“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比较鉴赏比较鉴赏阅读读本上苏轼的后赤壁赋 ,并与本篇进行比较: 【提示一】 两赋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写于同一年,中间相距三个月。前赋所写,限于舟中,后赋 则主要写岸上;前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景;前赋主要谈玄说理,后赋则侧重叙事写景; 前赋主调旷达乐观,后赋略为虚无缥缈。两赋同是苏轼得心应手的力作名篇。古人的评点甚 多,不无借鉴之处,兹转录数条如下: 古文观止评语:“前篇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此篇作幻境幻想

10、,从 乐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 ” 李扶九评语:“后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一与前篇同, 而各位置不同。前篇同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有登岸一举,半夜即归,则前篇所未有也; 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庄子),非袭 其貌也;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悲则公自言矣。 ” 以上两段从同与不同两方面分析了两赋的特点,李评较详。 林西仲评语:“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 ”(见古文笔法 百篇)这里说的是两赋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至于两赋的高下,前人也有评论,元代 文学家虞集说

11、:“陆士衡(陆机,晋文学家,著有文赋)云:赋体物(体味研究事物)而浏 亮(清晰明亮)。 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 ,皆天然句法。末有道士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 ”(道园学古录)无独有偶,据黄州 的同志说:“陈毅同志生前参观黄州东坡赤壁中的二赋堂时,对后赋备加赞赏,认 为后赋超过前赋,看来这后赋更着力于意境的创造,写得含蓄、深沉,比前赋由议论化 妆的主客问答或许略高一筹,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吧!”(见东坡文论丛39 页) 【提示二】 前后赤壁赋在内容和写法上都有不同之处: 1、描写的季节不同,景物有异。 1、 夜游的起兴和游程不同。 2、 前赤壁赋作者以自己出面

12、,发表一通议论,写的是舟中发生的实事;后赤壁 赋则用道士化鹤这一俨然是印证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作为高潮也作为余韵, 以抒发超脱的情怀。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它是苏拭在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 年)的作品。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拭因对新法持不同意见,多次卷入政治斗争的游涡,受到不少打 击和折腾。在宋神宗元丰二年 (1079 年)因乌台诗案被诬陷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 (今 湖北黄冈)做团练副使。在黄州时,他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 (赤鼻矾),先后写了烩炙人口 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后人习惯把前赋称为前赤壁赋;这里选的就是前篇赋。疑难分析1文章主旨:这篇

13、赋通过对黄州赤壁江山水月的描写,歌辞的唱和,主客的对话,展示 了作者自已的追求、失望以至旷达乐观的思想历程;另一方面又通过游记,反映了作者对宇宙 的看法,表达了旷达乐观的态度。2思路结构:这篇赋表面上是描写赤壁月夜的美好景色,而实质上是写主人的乐与客 人的悲。写主人的 乐,是勾画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象;写客人的悲,是揭示作者思想感 情的内蕴。乐与 悲是表象与内蕴之间的矛盾,最后统一于解。所以,乐、悲二 字,乃是此赋之骨。全赋自始至终是围绕风、 月、悲、乐四字来写的。全文把这样的内容分为五段来写。第一段叙写自已和朋友们秋夜泛舟游览赤壁,写出当时江上的景色和游览的乐趣。第二段从饮酒放歌的舒畅心情转到客

14、人的吹萧和歌的悲凉。第三段叙述客人由于眼前的历史陈迹,触发了怀古伤今的情绪,对人生的短促渺小发 出了无限感慨。第四段写主人就目前景物立论,对人生和宇宙问题抒发了旷达乐观的情怀。第五段叙述客人听了主人的回答,转悲为喜,重新开怀痛饮,共同相枕人睡。3.如何理解主人回答客人的话?主人回答客人的话是本篇赋的主旨。它实际上是苏拭在政治上失意,遭到贬滴之后心 情的反映。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其积极的一面是:苏拭不像一般封建文人那 样,遭到贬滴后,就在作品中充满伤感愁苦和牢骚不平之,清,而是毫不在意,依旧胸怀开 朗,啸洒自如;在政治上也不颓唐悲观,甚至还能为老百姓办一些好事。其消极的一面是:这

15、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容易倾向苛安。另外,这篇赋中,还有些持论不够正确。如说江水 未 尝往,其实江水并非不曾流走,而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又如说 物与我皆无尽 ,其实宇宙万物都有尽,也就是说都在变,绝对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我也是有尽的。 不过就这篇作品而言,主要还是反映了苏拭受打击后不灰心的旷达胸怀。4本文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善于把写景、抒情和说理结合起来,这是苏拭整个作品的特点,也是本赋的特点。全 篇无论抒情、写景、说理,都是就眼前江上风光取材,特别是文中不离风、坑字,描写 游览兴致有它,客人扣舷而歌之有它,苏拭回答客人有它,总之,写景有 E,抒情有它, 说理还有它,一会儿写风,一会儿写月,一会又合写风月,这样就自然地把情、景、理组成 一个浑然整体。5此赋在写法上不受传统赋体的束缚,以散文化的手法,用笔潇洒自如,流畅自然, 如行云流水,豪迈奔放;同时又保持了赋体的一些特点,灵活地运用了押韵和拼偶的句式,读 起来音节和谐,语句整饰,给人以美的享受。至于语句的凝练,声调的锥铬,节奏的鲜明, 简直可以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了。 知识卡片知识卡片论论后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孤鹤的形象中孤鹤的形象后赤壁赋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