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暑假作业4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479651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暑假作业4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暑假作业4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暑假作业4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暑假作业4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暑假作业4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暑假作业4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暑假作业4 word版含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历史暑假练习(四)高二历史暑假练习(四)1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这表明孔丘在当时( )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 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 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2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孔丘周游列国,难偿治国之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这说明( )A游说谋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入仕途径B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关系着个人理想的实现C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D社会的混乱无序造成用人的无理性3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

2、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 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4 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 “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 。这能够说明( )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 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5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

3、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 B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C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D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6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当权者热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这表明( )A民本思想得到践行 B无为而治广受推崇C以法治国成为共识 D社会环境相对宽松7 韩非子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越受鼓励)从人才选拔角度来看,这种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A诸侯混战,群雄割据 B宗法分法制遭到破坏C卿大夫的崛起 D士阶层的崛起8 周礼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4、” ,这是说在统治阶级内用“礼” ,统治人民之道用“刑” 。荀子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这说明先秦时期( )A礼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强制规则 B法对平民的约束力不大C礼法并施,一视同仁 D儒家思想实际上居于统治地位9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在此,荀子强调的是( )A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 B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C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 D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10 “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社会呈现的著名特色,秦

5、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作为对古代中国“一统”思想基础的表述准确的是( )A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B罢黜百家,表彰六经C礼法并用,君舟民水 D礼乐文明、仁人志士11下面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对于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 ) 类别 关键词 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 社会伦理观念 仁、礼、信 8234 次 362% 法观念 法、刑 4648 次 205% 财富观念 利、财、富 5395 次 238% 公平公正观念 均、平 4427 次 195% A社会贫富分化 B法家大行其道 C重利观念盛行 D伦理脱离政治12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

6、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 ”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A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B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C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D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13清初学者颜元对当时某一现象评论道:“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 ”由此可以推断( )A程朱理学不受重视 B空谈心性的理学受到批判C妇女教育受到重视 D儒者忠君报国值得称道14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

7、处决,以留下来养亲。这表明( )A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 B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C “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 D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15南宋理宗对朱熹的儿子说:“卿先卿四书注解,有补于治道,朕读之不释手,恨不能与之同时。 ”宋理宗此言,主要是基于四书章句集注( )A通过儒学神秘化以尊崇君权 B宣扬了“天理纲常”的永恒性C为科举考试提供了命题素材 D恢复了孔孟儒学的正宗地位16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 水浒传 、 红楼梦之作者是也” 。与“客观之诗人”在学风上更接近的是( )A儒家的天人感应 B道家的无为无用C理学的格物致知 D

8、心学的本心灵明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 ”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 韩非子 材料二材料二 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正确的理性。这个法通过自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任,又通过自己的禁令制止人们为非作歹。用人为法(人定法)来削弱它,在道义上永远是不正当的;限制它发挥作用,也是不允许的;使它全部无效

9、,更是完全不可能的。元老也好,人民也好,都不能解除我们服从这一律法的责任。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 西塞罗 材料三材料三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

10、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关于法的基本主张。 (6 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自然法与人定法的关系。 (6 分) (3)根据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比较韩非子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异同。 (7 分)运用相关史实分析说明两者思想的实践效果。 (6 分)18(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材料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其行也

11、。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顺德,集小以高达。 周易大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10 分) 材料二材料二 朱熹玉山讲义载: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张载在西铭中提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

12、朱熹、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9 分) 材料三 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 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6 分)高二历史暑假练习(四)参考答案高二历史暑假练习(四)参考答案15 BBDDD 610 DDACA 1116 ABBBDC

13、 17 (1)主张:法要有权威性,由官府制定,用文字形式公开颁布并告之全体百姓;法要有公信力,赏罚分明,顺应民心;法要有实用性,是君主统治百姓的工具,刑德并用是其重要特征。 (每点 2 分,共 6 分) (2)关系:自然法的最高准则为理性,体现了公平正义;人定法应以自然法为准则;自然法相对于人定法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每点 2 分,共 6 分) (3)同:都顺应时代的要求;都重视法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都付诸实践并产生了实际效果。 (3 分) 异:目的不同,韩非子为了适应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需要,用法来强化专制;孟德斯鸠是为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用法来约束专制。主张不同,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和君

14、主专制;孟德斯鸠主张分权制衡和君主立宪。性质不同,韩非子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孟德斯鸠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4 分,任答两点即可) 说明: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化了统治,完成了大一统,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奠定了基础。但因其严刑峻法,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使其短暂而亡。 (3 分)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分权学说的重要代表,其三权分立的思想首先被美国成功实践,从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典型模式,对其他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3 分)18(1)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士阶层著书立说,积极人世,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发展提山不同见解,相互辩驳、融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10 分) (2)特点:注重通过研究获取真知;重视道德修养,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9 分) (3)认识:传统文化随时代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民族精神贯穿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始终;思想自由与文化开放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6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