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导学案:《咬文嚼字》4(新人教版必修5)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476567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导学案:《咬文嚼字》4(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导学案:《咬文嚼字》4(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导学案:《咬文嚼字》4(新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导学案:《咬文嚼字》4(新人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导学案:《咬文嚼字》4(新人教版必修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甘 肃肃 省省 金金 昌昌 市市 第第 一一 中中 学学 高高 中中 语语 文文 咬咬 文文 嚼嚼 字字 导导学学 案案4 4 新新 人人 教教 版版 必必 修修5 5编号:编号: 励志语言:励志语言:“不耻最后” 。即使慢,弛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 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鲁迅 课题:咬文嚼字课题:咬文嚼字 时数(第时数(第 周第周第 4 4 课时)课时) 班级:班级: 编编 写人:写人: 编写时间:编写时间: 审核人:审核人: 审批人:审批人: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2、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

2、其中精华。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学习重点学习重点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学习难点学习难点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自自主主研研讨讨目目标标与与导导入入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 水浒传 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 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 “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 系。 首先,找出本文

3、 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 料,其次,分析作者 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 的观点。合合 作作互互动动互互动动与与展展示示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共分 8 个自然段。 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 者的思想感情。 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 字的联想意义。 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 和欣赏中咬文嚼字。文章列举了那些事例,在文章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1)郭沫若改台词。说明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2) ,王若虚改“李广射虎” 。说明字数不同,意味不同(3) , “推敲” 。说明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4) ,

4、 惠山烹小龙团 的诗句。说明善用联 想的意义,会使句子 意蕴丰富,会使文章 增色,达到艺术的妙 境 (5)套语的实例。说 明避免套板 推陈出 新自自学学与与诊诊断断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 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 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文学的文字有时却 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

5、误用会造成流弊。 再次,思考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 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精精 讲讲 与与 点点 拨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 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 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 ,也就是说, 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 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 地追求形式,搞表

6、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 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 情感还没有凝练。 ” 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 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郭的观点注重的是语言本身, 即形式上的特点;而作者特别强调了他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作 者认为情感应该起主要作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达标检测题达标检测题检检测测与与评评价价检检 测测 与与 纠纠 错错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本文不同的主张,说读书 “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是: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 是古人读书的正确

7、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 “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 略” 。诸葛亮比三人高米明,因为他“观其大略” ,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切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 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在议论文中所列举 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 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 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 当。材料与观点之间 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 和最佳性。阅读咬文嚼字一文,完成下面练习。1、下列有关“咬文嚼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A “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所以咬文嚼字 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

8、常不是很好。 B本文中作者认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C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D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 上面有含糊,就是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A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似乎改得并不很妥。原因在 于“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B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凡多三石

9、字” ,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 却实在远不如原文,其中区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C古今人都赞赏“推敲”故事中“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 是意境上的分别,作者认为二词并无高下之分,关键在于贾岛要表现的意境是什么。 D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运用了文字联 想的意义,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总总 结结 与与 升升 华华讨论:两人见解不同,应该怎样看? 答:两人见解并不矛盾。 “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这两种读书 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如果为的是开阔视 野、获取信息,那

10、么“不求甚解”能大大提高效率;如果意在领悟 作品的思想精髓,揣摩写作艺术,则最好能“咬文嚼字” 。再则阅读 经典作品,尤其是文学类的,要正能吸取其中的营养,还是得下 “咬文嚼字”的功夫。人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在逐步提高的。对于阅 读障碍比较大的作品,开始不妨“不求甚解” ,以后再慢慢“咬文嚼 字” , “咬文嚼字” ,就豁然贯通了。 “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构 不成彼此否定的关系,它们的存在也不会排斥别的读书方法。 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 不求甚解 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 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 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 并不矛盾。另外, “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 “不求甚解”是谈 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