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永昌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476143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金昌市永昌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2016 学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一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学年甘肃省金昌市永昌一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9 分)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句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

2、,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

3、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 ”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 ”所以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

4、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飞日,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成,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儒家入世之“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摘编自沐斋登高 )

5、(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下来的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B 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C 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D 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高,不仅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而且是为了一展胸襟。(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

6、每个人在登高时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B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概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C 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高,虽然目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这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缘故。(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人为了某个节日也会登高、观景、旅游,但缺失了古人登高时的胸襟、怀抱、远志和精神。B钟子期用“巍

7、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音,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盏,在青山之巅,远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 “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他的同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完全相同的。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少好学,仕郡奏曹史。会郡守与州牧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时州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慈年二十一,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

8、慈以计败州牧诬章,而郡守得清。由是知名,而为州牧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后孔融在北海为贼所围,慈为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单骑突围直出,到平原,说备曰:今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 ”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贼闻兵至,解围散走。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

9、,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策即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慈曰:“未可量也。 ”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 ”即署门下督,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后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馀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 ”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 ”果如期而

10、反。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其妙如此。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孙权统事,以慈能制(刘)磐,遂委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权甚悼惜之。评曰: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四卷四十九 ) 【注】许子将:许劭,字子将,当时著名的人物评论家,刘繇的谋士。楼棼:城楼上的柱子。(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

11、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B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C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D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郡守”和“州牧”都是官职名, “州牧”也叫作“刺史”, “郡守”即“太守”。B太史慈临终前说“以升天子之阶”。天子之阶,意思是登上天子之位,这句话表明太史慈抱负远大。C “署”“拜”都是任命官职的意思,但“署”是暂时代理, “拜

12、”是正式任命。D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分魏书 、 蜀书 、 吴书 ,因尊魏为正统,所以魏书有本纪、列传,而蜀、吴二书只有列传。(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慈聪颖机智,为人豪侠仗义。他年轻时担任本军的属吏,用计破坏了州官对郡守诬告的奏章,澄清了郡守的冤屈。B太史慈知恩图报。他为了报答恩情,单骑突围,到平原搬来了刘备的救兵,解了北海相孔融的围。C太史慈笃守信义,大有名士风范。刘繇死后孙策派他去安抚旧主刘繇的部下,大家都认为他不会回来了,结果他如期回到军营。D太史慈勇猛过人,是个孤胆英雄。曾孤身一人遭遇带着十三个人的孙策,但他毫无惧色,主动上前与孙策打斗。(4)把下

13、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后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馀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思远人 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 “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本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析。(2)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这首诗收语尤令人叫绝,请简析诗人是如何将情与物融合在一起?4名篇名句默写(1) 雨铃霖中离别时依依不舍情态描写的句子: , 。(2)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

14、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感叹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庆幸未来还来得及补救的两句是: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三、实用类文本阅读5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2015 年 10 月 5 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0 月 6 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说,获得诺贝尔奖是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多年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15、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呦呦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1930 年 12 月 30 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 “苹”指的是篙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 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上世纪 60 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

16、制,全世界数十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 2 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因疟原虫对氯喹类药物已产生抗药牲,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但一直未能找到有效物,防治疟疾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我国从 1964 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7 年 5 月 23 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1969 年,39 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要在设备简陋和信息渠道不通的冬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