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同济范国权版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7475848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102 大小:3.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同济范国权版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同济范国权版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同济范国权版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同济范国权版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同济范国权版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同济范国权版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同济范国权版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0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主讲人 xxx,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本章重点:,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特征,二、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三、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确立,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五、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构想,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鉴于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新中

2、国成立前,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局部地区建立,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强调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从建国初期的国情出发,又不急于实现两个革命阶段的衔接,在过渡时间的选择上,以完全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作为转变的历史前提。,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过分析,这时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党的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

3、),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以便为开展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毛泽东指出:为了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必须实行“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方针,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缓和,有所让步,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这就是七届三中全会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方针。,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年社会主义革命已开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国家资本主义的实施,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

4、的道路,第一,没收官僚资本,到1950年初人民政府接受官僚资本的工矿企业2800家,金融企业2400家。,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新中国在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开始对它进行适当的限制。把其中的大部分引上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952年,私营工业产值的52,已属于加工、订货、统购、包销部分。,第三、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1952年,全国已有40农户参加互助组,少数农户还参加了半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合作社。,江苏吴县24个互助组组长合影,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动态观察,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过渡时期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是变动

5、很剧烈很深刻的时期。”,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的实施,就所有制关系来说,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己经结束,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已经建立。建国初期五种经济成分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其中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经济条件,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五种经济成分,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19.10%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6.90%私人资本主义经济,71.80%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1.50%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0.70%国家资本主义,一九五二

6、年底,五种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图,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阶级力量:工人阶级),个体经济处于十字路口(阶级力量:农民),依附于其它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走资本主义道路 (阶级力量: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三种基本经济成分与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关于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条件,这是由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构成所决定的。新民主主义国体和新民主主义政体的建立,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结束,既可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又不会长时间停留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而会较快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条件,新民

7、主主义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和其它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内容不同)。无产阶级是领导阶级。,新民主主义政体人民代表大会,政体是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就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国家政权。与上述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第二节 走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过程,它的特征表现在建立起能够用机器技术装备国民经济的

8、大工业。工业化是社会进步和技术经济进步的极其重要的条件。按照西方的历史进程,这种工业化(或说工业革命)本来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在他们完成了反封建的革命之后也确实是承担并完成了这一新的历史任务。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革命以后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基本上没有论及。,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从俄国的国情出发,把建立和发展大工业,视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他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唯一的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 (列宁选集第4卷,第549页。),列宁有关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大工业的论述,斯大林根据列宁的思想,阐明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本质和中心,进一步

9、指明了工业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他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做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工业化的任务不仅要增加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工业的比重,而且要在这种发展中保证受资本主义国家包围的我国在经济上的独立,使我国不致变成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属品。” 斯大林全集第8卷,第112113页。,斯大林有关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论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确立,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由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使中华民

10、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由于我国原有的工业基础十分落后和薄弱,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生产起步十分艰难。1952年,全国钢的年产量仅130多万吨,使用机器的现代工业的产值,约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28%,农业及其副业、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的产值约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72%。,我国原有的工业基础十分落后和薄弱,1954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初期,当我国大规模工业化开始起步

11、的时候,摆在我们党面前的已有两种现成的工业化模式:一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一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摆在我们党面前的有两种现成的工业化模式,苏联列宁格勒红色普梯洛夫工厂生产的拖拉机(1929),美国工厂,新中国没有选择西方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西方资本主义以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起点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说是由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目的所决定的。因此,我国在工业化起步时,基本上仿照苏联的工业化模式。,毛泽东认为:经过几年实践,一方面苏联的好经验对我国经济建设起了有益的作用;另一方面它的一些不好的经验,被我们抄过来后也暴露了不少弊端,不仅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还影响了工农之间的关系。毛泽

12、东对此很不满意,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他就提出教条主义地照抄苏联是不行的。中国的工业化,唯一的选择就是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亦即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矛盾分析方法,去探索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毛泽东对于照搬苏联的模式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倾注了巨大的精力进行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探索,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在完成了民主革命以后就要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定了的奋

13、斗目标,并且从来就没有动摇过。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应当“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领导人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在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彻底完成、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之前,先不急于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至于中国到底什么时候向社会主义过渡,当时的设想大致是: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估计至少要10年,多则15年或20年),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就可以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一举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14、,最初设想,共同纲领没有将社会主义前途明确写上,毛泽东认为: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最早谈这个问题是在1935年12月党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上,他说:“革命的转变,那是将来的事。在将来,民主主义的革命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的革命。何时转变,应以是否具备了转变的条件为标准,时间会要相当地长。不到具备了政治上经济上一切应有的条件之时,不到转变对全国最大多数人民有利而不是不利之时,不应当轻易谈转变。”,毛泽东选集第1卷,161页。,“在中国采取相当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还是相当长久的将来的事情,如在共同纲领上写上这一目标,很容易混淆我们在今天所

15、要采取的实际步骤。”,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35页。,“所以现在暂时不写出来,不是否定它,而是更加郑重地看待它。而且这个纲领中经济的部分里面,已经规定要在实际上保证向这个前途走去。”,周恩来选集上卷,第368页。,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对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中共中央的认识发生了变化。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在“十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决策变化,“在我的记忆中,第一次听到毛主席谈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是1952年9月24日在中央书记处的会议上。那次会议主要是讨论一五计划的方针任务。毛主席讲了一段话。大意是:

16、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毛主席的这些话,给我极深的印象。因为这不仅是初次听到他对我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论述,更感到这是他依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新的判断。对于他的论点,中央其他领导同志没有提出异议,并连续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进行了讨论。”,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决策变化的原因:,第一、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毛泽东认为:“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建国初期陈云在上海领导了一场“米棉之战”(又称“两白一黑”之战),建国初期重大历史事件 米棉之战(1949年底1950年初),建国初期上海居民排队抢购大米,1949年8月陈云同志主持召开上海财经会议,会议提出的第一条措施是调进粮食,让400多万上海居民有饭吃,安顿好他们的生活;调进棉花和煤炭,使工厂开工生产,最终也是为解决职工的生活问题。陈云同志说:“现在是我们管理国家,人民有无饭吃就成了我们的责任。这个包袱不能不背,不能光从财政上着眼。”把人民生活放在首要地位,陈云同志的这一思想在以后的经济建设中始终如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