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县陆集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1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474532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滨海县陆集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1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滨海县陆集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1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滨海县陆集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1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滨海县陆集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1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滨海县陆集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1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滨海县陆集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1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滨海县陆集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1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题课题课型课型新授课新授课课时课时1 1学 习 目 标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学 法 指 导如何提高背诵古诗文的能力化整为零法:先把要背诵的文段按内容或形式特点分成 若干小段,然后逐次诵记。如要背诵孟子得道多助,失 道寡助 ,以第四段为例,如把这四段三句话按内容分为三 层,再抓住每一层里面排句、对句的不同特点,这样,诵记 起来就容

2、易得多。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采用分合法背诵。 分背,就是按一篇文章的段落,一段一段分别背诵;合背, 就是在分段背熟的基础上,连贯起来背诵。分背和合背,一 般采用“连环背诵法” ,就是分别背熟一篇文章的第一、二、 三段以后,就把三段连起来背一次,然后单独背熟第四段以 后,又把第二、三、四段连起来背一次,依次类推,全篇文 章背完以后,从头到尾连贯起来背诵。相 关 链 接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 ,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 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 论争

3、。全书共七篇,计 261 章,约 35000 字。 孟子与 大学 、 中庸 、 论语合称“四书” 。 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选自孟子告子 。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 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 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 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 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 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 以笔锋咄咄逼人。课 前 预 习知 识 预 习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 时期

4、学派的代表人物。 2 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 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 。2二、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和”字 在当代社会又具有了怎样的新内涵?(参考:成语有“和气生财” 、 “一团和气” 、 “和气致祥” 、 “和衷共济”等;俗语有“家和万事兴” ;典故有“将相和” 等。在当代社会, “和”字不仅仅是指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而且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和谐发展。 )课 堂 探 究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 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 得天下。 ”)今天,

5、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深层探究 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全体诵读课文,教师再范读。 (二)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三)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整理: 1通假字:“畔”同“叛” 。 2重点词语解释 ( 1)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 2)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 3)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 4)是天时不如地也 是:这 (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慑 ( 7)得道者多助 得道:施行仁义 ( 8)亲戚畔之 亲戚:骨肉兄弟。 (

6、 9)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 10)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 11)寡助之至 至:极点。 ( 12)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 13)兵(兵器)革(甲衣)非不坚利也 ( 14)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 1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巩固。 3解释一词多义: 道:会天大雨,道不通( )得道者多助( )伐无 道,诛暴秦( ) 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池非不深也( ) 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4古今异义词。 (1)亲戚畔之 亲戚:古义:骨肉兄弟。 今义: (2)委而去之 去:古

7、义:离开 今义: 5词类活用。3(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4) 环而攻之而不胜(名词作状语, 围) 6朗读节奏 1、夫/环而攻之 2、故 /君 子 有 不 战 , 战/ 必 胜 矣。3、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4、得 道 者/ 多 助,失道 者 /寡 助 7重点语句翻译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凭着天下人归顺他的(有利条件) ,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 的(寡助之君) 。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都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

8、令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 使人民定居不迁到别处去,不能靠边疆的限制;巩固国防, 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8特殊句式。 三、课文内容理解 : 1编写结构提纲。 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 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 , 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 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 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 而不是

9、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 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3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明确:2、3 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第 2 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 ,区区小城,四面 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 利”重于天时;第 3 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 “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 “池非不深” “兵革非不坚利” “米粟非不多” ,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 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 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10、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 道理。4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 4 段?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第 4 段的作用是在前 3 段论述的基础 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 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 “得道”实 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 ,即“人和” 。得人心者,人心归顺,4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 4 段绝非 多余的闲笔。 四、归纳全文。 1提问: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文章第 1 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

11、论证 了“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突出了“人和”的重要; 第 4 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 ,必先要“得道” 。全文 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 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 畅,结构缜密。 2提问:应该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 ,是他的“仁义” “非攻”思想体系 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 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 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 天办好事情也

12、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 ,其 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 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孟子“人和”的思想穿越时空隧道传到了今天。我想,不管是战 争的取胜还是国家的建设,都需要“人和” 。联想到我们今天的 四个现代化建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四化 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前提。让我们牢牢记住孟子的富有哲理的名 言:天时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五、拓展延伸 1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 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明确: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 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

13、了孟子这句古 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 史实。 明确: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 ,导致陈胜吴广 起义,秦王朝灭亡。 (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 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3、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结合现实生活实 际,谈谈你对“人和”的体会。 示例一: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 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但也应当看到, 孟子提出“人和” ,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 使他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时代的局限性。 示例二:我觉得,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

14、心向背, “威 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 ,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 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 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争不就是 一个很好的例证吗?5示例三: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 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 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 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 21 世纪 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追问: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道 义

15、”的呢? 明确,也许可以这样回答;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 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 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 20 世纪的战争 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 21 世 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 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受到我们的重视。 “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 个相关的事例。 (2008 年广西百色市中考试题)方略: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 即看清楚要求补充的是名言还是事例;第二,所补充的事例要与 选文的论点相吻合;第三,补充事例时,要用概括的手法,千万 不要展开来描写;第四,要选择那些熟悉的事例,确保它的准确 性。当然,解答的关键是平时要注重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答案: 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相关事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全 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 1998 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2003 年,我 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 。2008 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 冰冻灾害。2008 年汶川大地震,13 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 共克时艰。 六、课堂小结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 21 世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