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课件——城市规划方评价第六章 城市用地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课件——城市规划方评价第六章 城市用地1、2(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城市系统与城市用地,一、 城市的系统 (一)城市系统构成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第一次把“系统范畴”提到普遍方法论的高度,并用系统的方法构造了其哲学体系。20世纪50年代后,系统方法在对复杂对象的研究中广泛应用,并得到了空间上的发展和丰富。在现代城市研究中系统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1、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城市作为系统的特性(1) 整体性和综合性:(2)层次性、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要素按不同级别层次有序地组成一个整体。(3)系统的动态性:任何一个系统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系统的动态性决定于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同时,系统的结构特征又决定了系统运动的方式和方向。(4)系统的环境联系性:任
2、何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外部环境之中,并不停地与环境进着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交流。,(二)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城市的社会系统构成一般可以从城市的政治系统构成、文化系统构成、人口系统构成几个方面观察分析。城市的政治系统构成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分析,一是政治团体角度,二是市民之间的政治关系。城市中的政治团体是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利益,或者特别集团利益的集体组织。城市中的政权构成和行政管理体制受各国各地区的社会制度影响。 城市人口系统的构成是城市社会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不仅涉及到人群分类学,更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收入阶层,不同的民族(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性别,不同的受教育水平,不同年龄组社会集团
3、间的社会冲实与交融,以及他们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这些问题是城市规划必须面对的,它们直接关系到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全体市民的幸福。狭义的城市文化指城市的精神文化。城市文化系统的由精神产品的生产、传播、使用和储存四个方面构成,涉及教育科研、文化传媒、咨询服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图书展览、体育卫生等。,(三)城市产业系统的构成城市的产业构成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第一种是与国民经济的三个产业构成相对应的产业构成分类方法,这是现行比较普遍的产业构成分析方法。第二种是以产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划分的产业构成分类方法,主要用于城市产业发展研究。1、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城市产业可分为第一产
4、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l)城市的第一产业是城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它为城市供应农副产品,特别是为城市供应副食品。对城市第一产业更完整的定义除了包括农林牧副渔业外还应包括采掘业,这一点对于一些以采掘业为主的城市非常重要。(2)现代城市的发展是以工业发展为标志的,城市的第二产业主要就是指制造业和加工业,是现代城市中最活跃的发展因素,对于大多数现代城市来说,第二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第三产业是在现代城市中为主导产业服务而发展起来的。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在城市中的地位作用逐步上升,其服务对象已经远远超出了城市自身的范围。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它在某些城市逐步上升到了
5、主导地位。,2、城市产业根据城市产业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还可以把城市产业分为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一般服务性产业。(l)城市的主导性产业是一座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产业,它决定了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类型。在大城市中主导性产业一般包括多个产业门类。(2)城市的配套性产业是围绕城市的主导性产业而建立发展起来的。这类配套性产业从它们的生产性质上看,还可以分为主导性产业配套兴起的产业。如港口城市的船泊修理业、专业化城市中制造某些专用或通用设备的产业、综合性大城市中的信息业和咨询业等。(3)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市民生活提供一般服务的部门,这是所有城市都拥有的产业,如交通邮电、供水、能源、以及
6、饮食、服务、园林、绿化环境和环卫等产业。,(四)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成城市空间系统是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决定城市集聚效益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了城市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合理性和运营的有效性。城市空间系统可以从各要素的空间位置(选址)、集聚程度以及城市空间形态几个方面考察分析。城市构成要素的选址是城市各大构成系统的要素关系的反映,各要素的空间选址从总体上决定了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和结构。要素选址除了考虑要素本身运营对土地的要求(包括地块的大小、形状、坡度、基础承重等)外,就是其在空间上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构成的网络的要求。人、物、资金、能源、
7、信息在网络中流动时间的和成本对要素的选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城市的空间集聚程度也是城市空间系统构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人类活动的集聚方式的空间载体。城市空间集聚程度过低,城市运营效益必然不高,城市的优越性也就无法体现;然而,如果城市的密度过高,又反过来会影响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行。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总体布局形式和分布密度的综合反映。它包括了城市平面和高度的三维形态。,(五)城市其他系统的构成城市除了可以从以上社会经济和空间角度分析其构成外,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系统角度,一座城市由供电设施、给排水设施、供热设施、燃气供应设施、废气物处理设施、电讯信息
8、网络设施等构成;而从社会设施系统方面,一座城市又可以由文化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商业服务设施、行政管理设施等构成。分析研究城市系统构成的最终目的在于从本质上全面把握城市的功能及其内部结构,以及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所以究竟从哪一个系统的角度分析取决于城市研究和规划的具体需要。,二、城市用地的评价 城市用地的评价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自然条件的评价、建设条件的评价和用地的经济性评价。这三方面在许多方面也是相互穿插在一起的而不是孤立的,因此必须以综合的思想和方式方法进行评价。 1. 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
9、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和城市职能的充分发挥起到很大的影响。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从工程地质、水文、气候和地形等几个方面进行。,(1)工程地质条件 (a) 建筑土质与地基承载力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由于地层的地质构造和土质的自然堆积情况存在着差异,其构成物质也就各不相同,加之受地下水的影响,地基承载力大小相差悬殊。全面了解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种地基的承载能力,对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和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合理布置以及工程建设的经济性,都是十分重要的。此外,有些地基土质常在一定条件下改变其物理性质,从而对地基承载力带来影响。例如湿陷性黄土,在受湿状态下,由于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而下陷,导致
10、上部建设的损坏。又如膨胀土,具有受水膨胀、失水收缩的性能,也会造成对工程建设的破坏。,(b) 地形条件 不同的城市地形条件,对城市规划布局、道路的走向和线型、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筑群体的布置、城市的形态、轮廓与面貌等,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宏观尺度来看,地形一般可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类:其中,山地绝对高度为 500米以上,相对高度为200米以下;平原绝对高度为2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为50米以下;丘陵则介于两者之间。在小地区范围,地形还可进一步划分为多种形态,如山谷、山坡、冲沟、盆地、谷道、河漫滩、阶地等等。由于城市须占有较大地域,且为了便于城市建设与运营,多数城市选择在平原、河谷地带或是
11、低丘山岗、盆地等地方修建。平原大都是沉积或冲积地层,具有广阔平坦的地貌,较为理想,山区由于地形、地质、气候等情况较为复杂,城市布局困难较多,丘陵地区当然也可能有一些棘手的工程问题,但在一些低丘地区,恰当地选择用地和进行布局,也可以有良好的效果。 此外,从城市各项工程设施的建设对用地的坡度都有具体的要求。如在平地常要求不小于0.3的坡度,以利于地面水的汇集、排除,但地形过陡也将出现水土冲刷等问题。,(c)冲沟 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在地层表面冲刷形成的沟槽。冲沟切割用地,使之支离破碎,对土地的使用十分不利。尤其在冲沟的发育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而且道路的走向往往受其限制而增加线路长度和增设跨沟工程,给工
12、程建设带来困难。规划前应弄清冲沟的分布、坡度、活动状况,以及冲沟的发育条件,以便规划中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如对地表水导流或通过绿化工程等方法防止水土流失。,(d) 滑坡与崩塌 滑坡与崩塌是一种物理工程地质现象。滑坡是由于斜坡上大量滑坡体(土体或岩体)在风化、地下水以及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向下滑动而造成的,常发生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因此,山区或丘陵城市,在利用坡地或紧靠崖岩进行建设时,需要了解滑坡的分布及滑坡地带的界线、滑坡的稳定性状况。不稳定的滑坡体本身,以及处于滑坡体下滑方向的地段,均不宜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如果无法回避,必须采取相应工程措施加以防治。崩塌的成因主要是由山坡岩层或土层的
13、层面相对滑动,造成山坡体失去稳定而塌落。当裂隙比较发育,且节理面顺向崩塌的方向,极易发生崩落。尤其是因过份的人工开挖,导致坡体失去稳定而造成崩塌。,(e) 岩溶地下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盐岩等)在含有二氧化碳、硫酸盐、氯等化学成分的地下水的溶解与侵蚀之下,岩石内部形成空洞(地下溶洞),这种现象称为岩溶,也叫喀斯特现象。地下溶洞有时分布范围很广、洞穴空间高大。若工程建筑物和水工构筑物不慎选在地下溶洞之上,其危险性是可以想见的。因此,在城市规划时要查清溶洞的分布、深度及其构造特点,而后确定城市布局和地面工程建设的内容。 (f) 地震地震是一种自然地质现象,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壳断裂构造运动引起的。所以
14、,了解和分析当地的地质构造非常重要。在有活动断裂带的地区,最易发生地震;而在断裂带的弯曲突出处和断裂带交叉的地方往往是震中所在。掌握活动断裂带的分布,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防震大有好处。在强震区一般不宜设置城市;在震区设置城市时,除制定各项建设工程的设防标准外,还须考虑震后疏散救灾等问题,如建筑不宜连绵成片,尽量避开断裂破碎地段。地震断裂带上一般可设置绿化带,不得进行城市建筑的建设,同时也不能作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此外,在城市的上游不宜修建水库,以免震时水库堤坝受损,洪水下泄,危及城市。,(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a)水文条件江河湖泊等地面水体,不但可作为城市水源,同时它还在水路运输、改善气候
15、、稀释污水以及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作用。但某些水文条件也可能给城市带来不利影响,例如洪水侵患,年水量的不均匀性,水流对沿岸的冲刷,以及河床泥沙淤积,等等。特别是我国多沿江河的城市,常会受到洪水的威胁。为防范洪水带来的影响,在规划中应处理好用地选择、总体布局以及堤防工程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还要区别城市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洪水设计标准,有利于土地的充分利用,也有利于城市的合理布局和节约建设投资。另一方面,城市建设也可能造成对原有水系的破坏,如过量取水、排放大量污水、改变水道与断面等,均能导致水体水文条件的变化,对城市建设产生新的问题。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之前,需要对水体的流量、流速、水位、水质等进行
16、调查分析,随时掌握水情动态,研究规划布局对策。,(b) 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一般是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的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水的流动状态等条件。地下水常常作为城市用水的水源,特别在远离江河湖泊或地面水水量不足而水质又不敷卫生要求的城市,调查并探明地下水资源尤为重要。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分为三类:即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其中能作为城市水源的,主要是潜水和承压水。潜水基本上是地表水渗入形成,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所以潜水水位及其水的流动状态与地面状况是有关的,其埋深也因各地的地面蒸发、地质构造( 如隔水层距地面的深浅等)和地形等不同而相差悬殊。承压水是指二个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 由于有隔水顶板,承压水受大气降水的影响较小,也不易受地面污染,因此往往作为远离江河城市的主要水源。,2.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诸多方面的影响,尤其在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防止城市环境的污染等方面,关系更为密切。 (1)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强度与日照率,在不同纬度和不同地区存在着差异。认真分析研究城市所在地区的太阳运行规律和辐射强度,这对于建筑的日照标准、建筑朝向、建筑间距的确定,以及建筑的遮阳设施以及各项工程的采暖设施的设置,提供了规划设计的依据。其中某些因素的考虑将进一步影响到城市建筑密度、城市用地指标与用地规模以及建筑群体的布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