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农村居民的生活 方式与村落文化 农村社会学 教学课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7471485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3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讲  农村居民的生活 方式与村落文化 农村社会学 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第六讲  农村居民的生活 方式与村落文化 农村社会学 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第六讲  农村居民的生活 方式与村落文化 农村社会学 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第六讲  农村居民的生活 方式与村落文化 农村社会学 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第六讲  农村居民的生活 方式与村落文化 农村社会学 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讲 农村居民的生活 方式与村落文化 农村社会学 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讲 农村居民的生活 方式与村落文化 农村社会学 教学课件(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讲 农村居民的生活 方式与村落文化,第一节 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概述,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会条件决定社会生活内容、特点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是不以农村居民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却又相当直接地反映着农村居民的主观特征。,一、农村居民社会生活 与生活方式的含义,1、社会生活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中的实际生活活动。 日常生活活动 生产活动, 社会生活的概念:指人们在社会中的实际生活活动。,广义,狭义,农村居民在农村特定环境之下所从事的一切生存活 动或“生活活动”。既包括农村居民在一定物质生活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消费活动、精神文化活动、政治活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又包括他们的物质生产和交换活

2、动。,农村居民基于农村社会条件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消费活动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在生活上的联系和交往活动,也称之为日常生活或闲暇生活。,农村居民社会生活概念,阶层生活,区域生活,群体生活,个体生活,经济(或物质)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社会交往,日常生活,实践主体,不同领域,农村居民社会 生活的内容和 特点会随着时 代的变化和社 会的变迁而发 生变化。,农村居民社会生活类型,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含义,“生活方式是回答一个人、一个群体以至一个社会中的人们怎样生活的概念。” 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就是要回答他们如何生活的问题。,广义的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是指他们在农村社会客观条件制约和农民已经形成的

3、主观意识支配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与各种社会生活的方式。 劳动生活方式 消费生活方式 交往生活方式 婚丧嫁娶生活方式 文化娱乐生活方式,狭义上的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是指他们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和日常生活方式,也可把它理解为闲暇生活方式。,马克思:“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这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通过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时尚以及他们的精神面貌、道德风气等表现出来。,二、 农村居民生活方式 的构成要素与分类,用刀叉吃熟食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 马克思,传统文化,社会地位,家庭状况,生活态度,

4、生活目的,历史条件,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因素,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生活主体 生活方式的承担者,是指特定农村社会关系网络中从事一定社会活动的人。可以指单个的人也可以指群体。,生活对象,生活手段,生活关系,农村居民的生活活动所接触、利用、变革着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是生活活动的作用物,农村生活主体置于自己和生活对象之间,用来联结二者的物或物的综合体。 例如:工具、场所等,农村居民在生活活动中相互联系的方式,即他们的活动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 -生活条件,从要素构成的意义上来说,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就是农村社会生活主体、活动手段、活动对象和生活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农

5、村居民生活方式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主体能动性和客体制约性的关系。 生活条件制约着主体的生活活动 生活主体有着自己的能动性 从本质上说,农村居民的生活活动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反映其能动地改造农村自然和社会的方式。,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分类,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分类,内容分类法(以农村居民个体为对象) 职业生活方式(农业劳动方式) 非职业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家务劳动方式、文化娱乐方式、交往方式、婚恋方式、丧葬方式等),主体分类法 以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实践主体为标准,可将其生活方式区分为不同层次。如: 农民的、地主的; 家族的、家庭的、个人的,时代或社会形态分类法 原始、

6、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 古代的(或传统的)生活方式,现代的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时间分类法(四部分组成): 生产劳动和与生产劳动有关的时间 满足生理需求的时间 家务劳动时间 闲暇时间 与此相适应,便有了相应的时间利用方式,三、 农村居民生活 方式的评价与量度,生活质量法,生活质量是指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社会与自然条件水平。 生活测量法采取一系列与测量人们的生活、福利条件和人们对自己生活状况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的生活指标,测量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丁威尔逊提出的“美国居民生活质量”模式,包括9组社会指标:,个人地位 平等 教育 经济增长 技术变迁,农业 生活条件 健康 社会安

7、全,恩格尔定律法,工人家庭的食物支出费用平均占总收入的比重在: 20%以下最富裕; 25%以下为富裕; 30%为小康; 50%便只能勉强度日。,3、 生活标准法 许多国家用于一定时期的具体奋斗目标的规划。可以用来衡量贫困或富裕程度。 1970年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从营养、居住、健康、教育、休闲、安全、环境等七方面,提出区分赤贫、贫困、小康、富裕等不同生活水平的一些标准,比较法,是人们用来评价生活方式的一种方法。包括: 中国农村居民与外国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比较; 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和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比较 不同地区之间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比较; 农村不同阶层、职业集团之间生活方式的比较; ,综合评价

8、法,综合评价法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但所使用的这些概念都是宏观上的高度概括,往往还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上,未上升到科学、准确或精确的高度。 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者是腐朽、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等。,四、 研究农村居民 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协调发展 有助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第二节 农村居民生活方式 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一、农村居民生活方式 的主要特征,农业是其生活体系的基础 家庭是其生活格局的基本单元 居民同质程度高,个体差异小 封闭性强,变化缓慢 生活节奏比城市缓慢 农村居民吃苦耐劳、生活简朴,1 农业是其生活体系的基础,生活方式具有浓厚的农业生产

9、性质和特点。 农业生产构成一生活动的最重要的内容。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大自然的节律相合拍。其社会生活围绕着农业生产的过程与节律周而复始。 农业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农村“草根工业”,不仅是谋生的重要手段,也是其生活活动的重要部分。,2家庭是其生活格局 的基本单元,生产单位 消费单位 交往单位,3居民同质程度高 个体差异小,相同的文化背景 相同的职业 相同的交往范围何对象 趋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乃至兴趣爱好,“一个人学会做的事和思考的方式和另一个人完全一样。换句话说,一个人所知道并相信的东西也就是一切人所知道和相信的东西,个人习惯也就是社会风俗”。 雷德菲尔德民俗社会 人口构成是单一的 思维方

10、式是固化的 生活方式是相同的,4封闭性强,变化缓慢, “老人们可以察觉到,年轻人所干的事也正是他们在同样的年龄所干的事,而且也是他们认为正当和适当的东西,换句话说,这样一个社会几乎是永远不变的。” 雷德菲尔德民俗社会 祖祖辈辈在同一个狭小的地域范围内从事同一性质的农业劳动,使得生活的封闭性较强,较多地尊重与遵循古老传统,对新鲜事物接受慢。,5生活节奏比城市缓慢 6农村居民吃苦耐劳、生活简朴 7生活自给性强,社会化服务程度低,二、影响农村居民 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指的是一定社会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具体样式或形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水平决定着生活方式的具体内容、结

11、构和水平 生产关系决定着生活方式的性质 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生活方式发展变化的最深刻的根源,它的变革和发展必然会带动生活方式的变化。,2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不同地理环境,提供了不同的生态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方式。 地理环境的优劣,通过对生产的影响,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 地理环境的变化,会程度不同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人工自然,人类影响自然的同时,自然的变化也在作用于人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人们的生活态度、文化素质、职业结构等。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会引起消极变化。,民族传统,指有别于其他民族,千百年来沉淀在某一民族人

12、们身上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民族特性。 不同民族传统,形成不同的劳动方式和生活内容。 不同民族传统,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俗 不同民族有着自己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婚葬习俗与多样的礼仪风尚。,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如电灯、广播、电视、多种工业品、科学致富等。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农村居民的交往活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历史文化传统 民族心理和习俗 宗教信仰 阶层地位 意识形态 人口性别、年龄、职业特征等因素,除此之外还有,第三节 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劳动方式 消费方式 交往方式 婚丧嫁娶方式 文化娱乐方式,一、农村居民的劳动方式,以农为主

13、兼营他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兴起 劳动时间分布趋于均衡 机械化程度在逐步提高,注:W表示妻子,H表示丈夫 资料来源:参与式发展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农村居民生活图例 1,农村居民生活图例 2,二、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消费活动的形式以及历史形成的某些消费习俗。既是人们消耗各种生活资料的生物、生理的自然现象,又是一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的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消费结构不断改善 家庭耐用品快速增加,三、农村居民的交往方式,由血缘、亲缘、地缘交往向业缘拓展; 由封闭式交往向开放式交往转变 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交往频率增加,四、农村居民的婚丧嫁娶方式,结婚和丧葬是中国农民颇为关注的

14、两件人生大事。它生动地体现着农村的文化和习俗特点。,、农村婚姻方式,婚姻方式是指把两性结成夫妇的整套活动形式。 包办婚姻 自由恋爱婚姻 介绍性婚姻 买卖婚姻、换婚和转婚,通婚程序和仪式,家长请媒人说媒; 媒人约定双方看人; 双方家长评议,权衡条件; 通知子女,征求意见; 将意见告媒人,定亲; 拍定婚照,摆酒席,送彩礼;,男方提亲 女方答复,提彩礼条件; 双方酌定,择日成亲 结婚,请有关亲戚故旧邻里吃喜酒,闹洞房; 第二天“新人”回门。,农村丧葬方式,天葬 野葬 树葬 水葬 火葬 土葬 悬棺葬,丧葬仪式(以土葬为例),送终、停尸、招魂、报丧、择墓、吊丧、入殓、出殡、路祭、安葬、烧纸、祭祀等阶段。

15、 特征:丧事花费大,报丧声势大,祭祀礼节繁,守丧时间长。 问题:负担和迷信,五、 农村居民的文化娱乐方式,娱乐活动的内容多样化,传统娱乐活动得以恢复。社火、庙会、灯会、地方戏曲、打牌、下棋、弹吹乐器等; 现代娱乐活动逐步开展。报纸、电影、电视、录像; 开展体育活动。,迷信活动又重新兴起。算命、看风水、请巫婆等; 佛教、回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一些宗教在某些农村又重新兴起。,娱乐活动的方式城市化,现代传播媒介普及、农民进城,使城市文化通过多种渠道被传播到农村社会。 工业品输入农村,带去了城市文化。 城市价值观和风俗习惯开始被农民所接受,农民娱乐活动受到了都市文化的冲击。,娱乐活动的开展不平衡,经济

16、发达地区: 经济欠发达地区:赌博、吸毒、嫖妓等低俗性的娱乐方式还存在着,四、中国农村的村落文化,村落文化是构成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特质,是农村居民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分析村落文化,对认识中国农村社会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一、中国传统文化 的基本特征,文化,广义:“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狭义:“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是一种区域文化,一种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居民的文化。 是指农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农民的理想、感情、信念、价值观、道德、风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精神文化。,村落文化,村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形态,它是人类由游牧狩猎生活,走向定居生活所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 以村落和族聚为主的农村文化格局在我国仍然占居主要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