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家校课程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终极)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7464650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山市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家校课程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终极)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山市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家校课程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终极)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山市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家校课程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终极)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山市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家校课程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终极)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山市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家校课程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终极)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山市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家校课程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终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山市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家校课程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终极)(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山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中山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申报、评审书申报、评审书课 题 名 称 中山市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家校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 课题主持人(签名) 主持人所在单位(盖章) 填 表 日 期 2010 年 7 月 6 日 中山市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制课题编号课题类别综合填表说明一、本表报送一式 3 份,其中 1 份原件,2 份复印件。请用 A4 纸,于左侧装订成册。二、封面右上角的编号框不用填写,由中山市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编号,课题类别按“文科”、 “理科”、 “职教”、 “幼教”、 “德育”、 “管理”、 “综合”、 “其他”八类填写。四、申请书须由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及镇区教科

2、文卫办(教办)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并加盖公章。五、请参阅2010 年中山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申报办法。一、课题、课题组基本情况课题名称中山市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家校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主 题 词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家校课程、开发与利用承担单位中山市东区雍景园小学电子邮箱主持人郑凤姚性别女民族汉族出生年月1972.11行政职务校长专业技术职务小学高级研究专长教育管理家校合作最后学历本科联系电话13420201111课题组主要成员(限 8 人)姓名性别出生 年月专业技术 职务研究专长学历工作单位1余建勇女1974.4小学高级语文教学班会研究专科东区雍景园小学2李余仙男1977.9小学高级德育教育科

3、学教学本科东区雍景园小学3潘 演女1974.11小学高级教育心理教育叙事本科东区雍景园小学4黎远景男1973.10小学高级信息技术本科东区雍景园小学5罗文燕女1983.9小学一级语文教学本科东区雍景园小学6李金凤女1982.10小学一级语文教学本科东区雍景园小学7曾润莲女1983.6小学一级数学教学本科东区雍景园小学8许明伟男1988.10小学一级教育技术本科东区雍景园小学主持人近五年来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及完成情况项目来源课题名称立项时间是否结题效果省“十五”规划课题小班情境家校合作共促小幼衔接研究2005 年是效果良好省“十五”规划课题家校和谐合作共育现代公民素质研究2007 年是效果良好

4、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成员近五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姓 名成果名称成果 形式发表刊物、出版单位、交 流范围或颁奖单位及等次发表、出版、交流或获奖 时间郑凤姚以亲子义工为依托, 开创家校工作新局面课题广东省中小学 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2006.12郑凤姚以和谐理念 打造学校文化工程论文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 改革专业委员会 2006 实 验基地论文评选二等奖2006.8郑凤姚拓展资源新空间,构建学校 与家庭合育共促的学校文化论文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征稿活动一等奖; 发表在中国家庭教育2007.6郑凤姚家校携手 共育学生现代公民素质研究课题广东省德育指导中心重点 规划课题、广东省 2008 年 首届德育创新

5、成果一等奖、 2008 年中山市第五届教育 科研成果一等奖;2008郑凤姚小班情境下, 家校合作共促小幼衔接研究课题中山市第六届科研成果 三等奖2010李金凤亲子携手构建书香家庭, 家校合作共促孩子成长论文全国第八届小公民思想道 德建设实践创新活动 二等奖2010罗文燕论宋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文 一等奖2010.5罗文燕 李金凤中山人看世界综合 实践 活动东区教办青少年科技创新 大赛一等奖、中山市教育 局案例评选二等奖2009.12潘 演探索家校合作的创新途径, 构建家校互动的新型模式论文广东省德育论文评比 一等奖2009.11潘 演让班级博客 成为家校联系的桥梁论文中山市

6、首届教师博客征文 比赛教师组二等奖2009.12曾润莲创新型小班教学 实现以学生为本论文全国第八届公民思想道德 建设实践创新活动中获 二等奖2010.5二、课题论证1对课题选择和设计的论证:本课题的提出背景和依据,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 意义;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课题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等。本课题的提出背景和依据,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课题的提出背景和依据,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课题是中山市教育局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年2020 年)精神推动、由中山市教育局德体艺科负责推进的教育局重点规划项目中山市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研究课题和

7、具体研究实践,为教育局重点规划项目提供实验基地、实践示范和研究样板。题注随着信息时代大众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社会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媒介及媒介信息所具有的文化属性、所传播的意识形态、所隐藏的价值观念时刻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产生着深刻影响。特别是当下媒体竞争愈发激烈,媒体内容乱象横生,良莠不齐,加上青少年儿童认知能力有限、模仿能力强,在接收这些媒体信息时难免会因好坏不分,虚假难辨而受到不良影响。青少年儿童的成长中出现了许多如:盲目消费、偶像崇拜、网络沉迷、早发性行为、校园暴力等令学校、家庭、社会令人担忧的事件和现象。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及媒介

8、信息时所具有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论能力、创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教育(media literacy education)是一个全民的、终身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尚未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入中小学课堂,鲜有系统合理、指导有力的课程和教材,更缺乏系统的教育和指导。开发小学媒介素养家校课程(即指校本课程和家长课程),打造开放立体、互动协作的家校课程体系,从学校和家庭层面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切实提升学生媒介素养,是解决当前这一问题的绝佳路径。本课题将结合中山地域特色和小学生知识结构与身心特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家校课程的研发和建设,推动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为学生介绍

9、更丰富和更先进的媒介素养知识,使其能正确识别媒介和合理使用媒介,以批判的意识接触媒介信息,有效应对各种不良媒介影响,提升学生媒介素养,使其具有公民素质,成为对接未来、面向世界、走向国际的现代公民。同时通过家校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构建起有益的系统性的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框架与体系和详实具体的课程单元与内容,此项研究将为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在家校合作方面填补空白,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为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进与实施提供力量示范和实践样本。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是由西方学者在 20 世纪 30 年代提出,20 世纪 90 年代由夏商周、

10、卜卫等学者引入中国大陆。20 世纪 70 年代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挪威、芬兰、瑞典等几十个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等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官方必修或选修课程,并陆续发展出许多教学模式及课程教材(孙卫国,祝智庭,2006;卜卫,1997),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终身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1988 年英国资格与课程委员会修订的国家课程规定媒介素养教育为必修课程,同时归纳出文本分析法、背景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类型转换法、角色模仿法和制作文本法等六种教学方法(孙巍,2008),并规定应涵盖媒介组织、媒介形态、媒体科技、媒介语言、媒介的阅听众、媒体的再现六大项目,成为各国推动媒介

11、素养教育借鉴的成功范例(Bazalgett,1989);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根据媒介消费者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来制定的,划分为儿童、初中、高中和成人四个层次并有详实课程内容和安排(吴翠珍,1996);加拿大安大略省制定的媒介素养教育索引为各国所借鉴(宋小卫,2000);澳大利亚成立组织、设立基金,启动项目,出版教材,培训师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袁军,2010);台湾于 2002 年 10 月 24 日推出堪称亚洲第一本的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吴翠珍,2004);香港从幼稚园、小学、国中、高中到大学就以不同的训练课程来培养学生对媒体的认识(李月莲,2001);而中国大陆从国家课程标准和

12、课程方案、资金、设备、师资、教材、资源等都限制了媒介素养作为独立课程的开设和发展,目前散见于个别大学或研究机构(如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浙江传媒学院媒介素养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等)和少数学校(如北京市黑芝麻胡同小学,杭州的夏衍中学、景华中学、夏衍小学,长春市西五小学等)结对试验推行媒介素养教育,只出版三套实验教程,包括小学媒介教育实验教程(闫欢,袁磊,2008)、 媒介素养教育魔镜丛书(四册)(张洁,2007)、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电子教材(彭少健,王天德,2010),没有更多的参照体系和实践目标,更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

13、课程内容和教材教法。从独立学科的建立、师资力量的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教材的编写、考试评价机制的建立、社会认知的培育等,对于中国大陆的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来说都需要漫长的过程。如何在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发与中国社会制度、媒介体制以及媒介内容相适应并且与中国教育环境相结合、中国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探索有益的家校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之路是本课题将尝试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课题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课题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在全面梳理当前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教材和读本研究现状基础之上,通过问卷

14、调查小学生对于媒介素养认知的方法,结合区域特色、小学生知识结构、身心特征和认识规律,参照教育理念和理论支持,构建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家校课程框架,确定课程单元和主题,研发和利用媒介素养教育家校课程和教材,探索有效的家校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模式,切实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其能对大众媒介进行正确选择、解读、批判、创造与传播,有效应对各种大众媒介影响,达到自我完善和发展。本课题将研究的基本内容有:(1)课程现状分析:梳理当前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教材和读本研究现状,厘清课程建设脉络和水平;(2)课程理论支持:根据媒介素养教育特点,通过问卷调查报告,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与认识规律,寻找小学媒介素养校本课程

15、和家长课程框架构建的理论参照;(3)课程体系构建:依据媒介素养能力维度和相应支撑理论,构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的校本课程体系,以及适合家长接受、阅读、传授的家长课程体系;(4)课程内容确立:结合社会生活、媒介技术更新与媒介环境变化,以主题为单元,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任务和活动内容为教学具体实践呈现形式,确立家校课程内容;(5)实施教材研发:基于课程内容,进行教案编写,在学校教育和家长教育中实施教学,评价对比,修改反馈,形成教材,编辑出版,为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家校课程的开发提供策略参照;(6)课程利用实践:在课程研发基础上,从学校和家庭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探索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机制和课程

16、实践模式。本课题拟研究的重点问题是:(1)构建有效的课程体系。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只能参照国内外已有课程,结合中国国情和学生状况开展;(2)研发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和高质量的教材;(3)家校课程的高效实施,为打造良性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探索路径。本课题相关研究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可借鉴的研究成果较少,其难点不仅在于课程体系构建的正确把握,更在于对实践层面的策略与途径方面受到国情实际的限制,难以推动和实施。特别是在家长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实属国内首家,将面临更大的挑战。2对课题研究保障条件的论证:主持人的研究水平、研究经历、组织能力和时间 保证;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课题组人员分工;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的支持 和保障条件等。主持人的研究水平、研究经历、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主持人的研究水平、研究经历、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课题负责人为中山市东区雍景园小学校长,华中科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