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技法指导(一) 审题技巧 (共31张PPT)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57464602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技法指导(一) 审题技巧 (共31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作文技法指导(一) 审题技巧 (共31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作文技法指导(一) 审题技巧 (共31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作文技法指导(一) 审题技巧 (共31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作文技法指导(一) 审题技巧 (共31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文技法指导(一) 审题技巧 (共31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技法指导(一) 审题技巧 (共31张PPT)(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文技法指导(一) 审题技巧,技法导航,中考满分作文,【技法导航】 决定作文成败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是审题。考试时,审题定位准确,是作文获得高分的重要保障;如果偏题或离题,作文的得分可想而知。 审题时,先要找准题目中的关键词句,然后在此基础上明确“写什么”。对应试作文来说,审题时确定“写什么”,远比确定“怎么写”重要得多。“写什么”包含两点:一是题目要求写什么;二是根据题目要求,“我”可以写什么。 具体来说,我们审题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审导语: 近几年,广东中考作文题在命制过程中为了减小审题难度,常常加上一段提示性的文字,这段提示性的文字给考生或多或少地指出了写作的方向和内容。因此,在审题时,

2、应注意对提示语的研究揣摩。,示例:(某市中考作文题) 这是一个爱的世界,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父母对子女拳拳的爱,子女对父母眷眷的爱,老师对学生殷切的爱,学生对老师纯真的爱,朋友之间诚挚的爱,邻里之间融融的爱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爱都表现得轰轰烈烈,动地惊天。在很多时候,爱就是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手势,一次安静的倾听,一次不经意的回眸 这才是生活中的大爱啊!体悟出这样的爱,才能真正地理解生活,理解世界。 请以“大爱无声”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 认真阅读作文题前面的导语是非常重要的,认真审题,一要把握“大爱”,二要把握“无声”,三要“于无声处见大爱”。如果没有审清题目,就会导致考生只写“大爱

3、”,不写“无声”,泛泛写“爱”,忽略了“无声”的审题要求,这就会导致偏题跑题。所以,对导语部分细加推敲咀嚼,对其隐含的信息充分挖掘,这是审题时至关重要的一点,切记!,2.审题目: (1)审清题目的限制: 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规定范围,作者必须严格的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只有这样才能不离题,不偏题。,(2)审清题目的重点: 要学会捕捉、推敲题眼。如:他(她)真美的题眼是“美”,我们在写作时必须抓住“美”,写出体现“美”的事件或细节,明确“美”在文中的含义,揭示“美”的本质。如:不寻常的考试的题眼是“不寻常”,说明这个“考试”是,与众不同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考试,而是指在生

4、活和学习中遇到的考验,因此要选好写作的对象和材料。 我们也还应注意题目中的一些虚词。如:他也是我的老师的题眼是“也”这个虚词。“也”字说明“他”不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学校里给自己传授知识的老师,而是指在生活中或社会上给自己教诲、技能、处世的道理的人。,(3)领会题目的隐含义: 有些题目,语意双关,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而要考虑其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如审题时能考虑到题目的寓意,就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发散思维多角度选材。,例如2014年佛山作文 “每座山都有自己的金顶”,题目的中心词是是“山”,但命题者的意旨显然不在这里,考生在了解题目的字面内容时,更应该把握这些关键词的引申义、比喻义,审题时要

5、注重虚实结合。 “每座山”可以理解为“一般的山”,不是雄伟壮丽的,高山俊山,考生可以理解为平凡的人生、生活中的小事等;另外,“山”也可以理解为“困难”“挫折”。关键词是“金顶”,这是本题审题的重点和难点,“金顶”比喻事业成功、生活顺利。所以,在审题立意的时候,要表达出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写作时能通过考生对生活,的感悟,对成长的体验,写出真实的生活感受,从而达到歌颂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目标。 同类题目还有:脚印、路、穿过乌云的阳光更绚丽 对于这些题目,首先应研究这个词的本义,再考虑它象征性的含义,从而找到写深写透题目的突破口。,3.审要求: (1)要注意“不要出现真实人名(包括本人、家长、

6、亲属、老师、同学等)、校名”一类词语。 (2)要注意字数要求。 (3)要注意表达方式的选用,有些是要求一定要“记叙文”,而有些题目则并没有限定。,【中考满分作文】 【满分作文一】 每座山都有自己的金顶 (2014佛山中考满分作文) 每所中学都有那么几个风云人物,他们要么才华横溢,要么风流倜傥,要么德才双馨,他们总是会受到全校师生的称赞。,小知是这一届的风云人物,和其他风云人物不同的是,小知没有出众的容貌,也没有一技之长,成绩也一直是不上不下,平日里还总受男生们欺负。这样的人,怎么会成为风云人物呢?! 事情还得从一个月前说起,那时我们社团准备举办一个调查活动,而我被分配,到的任务就是调查每个人的

7、优点和对自身优点的认识程度。我问了导师几个问题后便开始展开调查,调查到的同学无非就是嘻嘻哈哈说自己帅气或羞羞答答说自己聪明。事情似乎进展得十分顺利。正当我想结束调查时,一个身影走进了我的视野,他就是小知。只见小知耷拉着脑袋,两眼,无神地往前走着。不知这样的人身上还有什么优点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近了他。 “小知同学,请问你认为你身上有什么优点呢?”当听到这个问题时,小知愣了一下,然后带着浓浓的沮丧的语气小声地对我说:“对不起,我好像没有什么优点。”,“怎么会没有优点呢?”正当我准备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看到了满脸的难过,于是便收起自己的发问,让他悄悄地走了。 正当准备放弃他时,我突然想起导师说的

8、话:“每个人身上都一定会有他的闪光点,如果他不愿告诉你或者连他自己都,没有发现,你就更应当想方设法去弄清楚。”想到这里,我连忙朝着小知刚离去的方向跑去 一路上,我看见许多粗心的同学不小心将垃圾随手丢在地上,而小知不知从哪里拿来了扫把等工具,一个人默默地打扫起来。震撼之余,我连忙拿起相机,“咔嚓”几下,将小知的一举一动都给悄悄地,定格了下来。接下来的两个星期的“跟踪”,我发现小知竟然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活雷锋。比如说,看到低年级的小朋友被欺负,他总会加以制止;看到老人背东西时,他总会伸出援手 当我把这些照片都贴在学校宣传栏之后,小知立刻成了风云人物。小知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乐观。我也因此发现了小知,最

9、大的优点善良。我把这些整理成论文交给了导师。导师看了之后,夸赞了我一番,又给论文补了一个结尾:冬日里,两只刺猬互相取暖。可靠得太近,会刺伤对方,靠得太远,又起不到取暖的效果。那么,它们为什么不选择拥抱呢?避开自己的缺点,寻找自己的优点,就像是每一座山都会有自己的金顶一样,总有那一刹那会因为这个金顶的闪耀而光芒万丈!,点评: “每座山都有自己的金顶”,作者通过自己的思考,在审题时充分挖掘了这个题目后面的隐含义意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就是这么个连自己都找不到自己半个优点的小知,最后也终于被我发现了他的优点。文章一波三折,对于小知的渐渐了解,就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而发现的结果即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10、: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每座山都有自己的金顶”。,【满分作文二】,我真想时光的脚步再慢些 (2016广东中考满分作文)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唱出人们的心声,唱出了人们对时光的感慨。是啊,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它就从我们指尖悄然流逝了。我真想时光的脚步能慢些,再慢些,让一切都有足够的时间。,我真想时光的脚步再慢些,我还是一个孩子,还是爸爸妈妈最亲爱的小孩,每天早晨在爸爸妈妈亲切的呼唤声中起床,每天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吃着他们煮的爱心饭菜,每天傍晚陪着爸爸妈妈在夕阳的映照下散步,每晚听着爸爸妈妈讲故事然后安然进入梦乡像这样温馨的时光我多么希望它流逝得慢些,我

11、还未长大,爸爸妈妈也还未老去,额头上只有少许的皱纹,我能有足够的时间陪伴着我最爱的父母,和他们一起享受每一刻的点滴幸福。,我真想时光的脚步再慢些,让我和亲密的同学能够尽情地玩耍,不要让我们那么快就各奔东西。转眼间,初三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等到中考过后,我们都将和相处三年的同学挥手说再见,我想那时心中该有多么不舍。朝夕相处了三年的同学,有太多美好的记忆。好希望时光的脚步走得慢些,让我和最要好的同学相处的时间长些。,我真想时光的脚步再慢些,让我去拥抱当下美妙的生活。日子太短,我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手握黄昏;日子太快,让我来不及欣赏春暖花开、百鸟争鸣,就要迎接冬天的银装素裹。时光的脚步,走慢些吧,

12、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去怀念,如痴如醉,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为梦想备好的计划,去巩固那些浩如烟海的知识;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去享受生活带给我的甜蜜与苦涩。,我真想让时光的脚步慢下来,这样,我就可以活出不同的每一天,收获不同的每一天,活出无数个每一天。,点评: 考生开篇就用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词来引领全文,然后再用“我真想时光的脚步能慢些,再慢些,让一切都有足够的时间”这样精练的语句来巧妙地点题并总领全文。这样开头非常“切合题意”。,在行文过程中,作者也时刻不忘“切合题意”。中间主体部分,考生在每一段的开头都用了一个句式相似的句子作为该段的中心句,精练形象地概括了每一个片段的主要内容,既起到了提纲挈领的效果,又能不断地进行点题、扣题。,文章结尾照应开头,再次点题,表现出小作者对“切合题意”这一要求的熟练掌握。最后,运用一个排比句进行总结,提升了文章的主题。 纵观全篇,无论开头、结尾,还是中间内容,小作者不断地点题、扣题,的确在“切合题意”这一方面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