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课件_1(2)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7459598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6.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课件_1(2)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神经系统课件_1(2)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神经系统课件_1(2)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神经系统课件_1(2)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神经系统课件_1(2)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课件_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课件_1(2)(1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功能调节体内各器官、系统功能相互配合调节机体与环境变化相适应脑的高级功能与脑电活动,第一节 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一)神经元 基本结构及功能: 胞体: 接受、整合信息部位 树突: 接受信息部位 轴突始段: 产生AP的部位 N纤维:传导信息(AP)部位 末梢:递质储存、释放部位,特点:无突触无动作电位无树、轴突之分,( 二 ) 神经胶质细胞施万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 卫星细胞 (脊神经节)星状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的作用:,支持作用 修复和再生作用 物质代谢,营养作用 绝缘, 屏障作用 维持适当离子浓度

2、 摄取, 分泌神经递质,(三)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四)神经纤维的分类,(五)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末梢经常性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组织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组织细胞释放神经生长因子, 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发育。,二、突触生理,(一)定向突触,(二)非定向突触,(三)电突触,(一)定向(化学)突触传递1、突触概念:神经元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2、分类:轴突-胞体轴突-轴突轴突-树突,3、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4、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前膜的AP

3、,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离子通透性改变,Na+(主) K+通透性,Cl-通透性,Ca2+内流,推动突触小泡前移,融合,破裂,IPSP(超极化),EPSP(去极化),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二)非定向(化学)突触传递,结构基础:曲张体,内含 递质小泡传递过程:递质经组织液扩散到邻近的效应器上,传递特征: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结构;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三)电突触传递结构基础:缝隙连接、水相通道传递过程:电-电 (AP以局部电流方式)传递特征:双向性速度快几乎无潜伏期,兴奋传递方式比较,三、神经递质,概念: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 器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4、 分类:外周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四、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单突触 腱反射辐散式 兴奋扩散聚合式 兴奋总和环状 后放,单向传递中枢延搁总和后放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易疲劳性,(二)中枢兴奋扩布的特征,(三) 中枢抑制1、突触后抑制(超极化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交互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意义:使作用相反的中枢活动协调一致。,回返性抑制:,意义:使神经元活动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活动协调。闰绍细胞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其抑制性递质为甘氨酸,2、突触前抑制 (去极化抑制),结构基础:轴2-轴1-胞3串联突触机制:通过改变突触前膜(轴1)电位,使突触后

5、N元EPSP减小意义:控制感觉信息的传入,使感觉功能更为清晰和集中(感觉 滤波),复习与思考,1、名词概念:神经元 突触 突触传递 EPSP IPSP 中枢延搁 2、试述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 3、简述中枢神经元的主要联系方式和意义 4、试述突触传递的特征 5、比较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机制,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感受器,传入N,大脑皮层,分析综合产生主观感觉,概 述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感觉产生过程:,一、脊髓感觉传导功能,脊髓是重要感觉传导通路,二、丘脑及感觉投射系统,(一)丘脑 感觉传导的总换元站(嗅觉除外),(二)感觉投射系统,1、特异性投

6、射系统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两 种 感 觉 投 射 系 统 的 比 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 通过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发挥作用如果该系统功能 (如应用催眠药、 麻醉药)皮层由 兴奋转为抑制状 态,表现为睡眠;如果该系统功能 损伤,表现为 昏睡。,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感觉的最高级中枢,、体表(第一)感觉代表区:位置:中央后回投射特点:左右交叉倒置分布投射区大小与感觉精细程度成正比在中央前回和脑岛之间还存在第二感觉区,2、本体感觉代表区:与运动区重叠在一起。3、内脏感觉代表区:体表(第一、二)感 觉区运动辅助区边缘系统,4、视觉区:位置:枕叶距状裂的上下缘(17区)投射特点:视网膜鼻侧传

7、入纤维交叉投射到对侧枕叶;颞侧传入纤维不交叉投射到同侧枕叶。视网膜的上(下)半部传入纤维投射到距状裂的上(下)缘;黄斑区传入纤维(周边区)投射到距状裂的后(前)部。,5、听觉代表区:位置:颞横回和颞上回投射特点:双侧投射,但以对侧为主。,区下侧。,7、味觉代表区: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6、嗅觉代表区:边缘叶的前底部。,四、痛觉概念: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并常伴有不良情绪和躯体防卫反应以及自主神经活动变化意义:具有报警作用,利于机体躲避伤害刺激快痛1、 皮肤痛 慢痛,H+、组胺、5-HT、ACh等。,皮肤痛,内脏痛,疼痛特点,产生和消失迅速,定位明确、分辫能力强,感受器,

8、产生缓慢、持久,定位不清、分辨能力差,有牵涉痛,有情绪变化,敏感刺激,牵拉、痉挛、炎症、缺血等,切割、烧灼等,游 离 N 末 梢,致痛物质,2、 皮 肤 痛 与 内 脏 痛 的 比 较,化学物质(如K+、H+、组胺、5-HT、PG等),无牵涉痛,3、牵涉痛内脏疾病常引起体表某些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牵涉痛发生的原因发生牵涉痛的部位与真正患病内脏部位有一定的解剖关系它们的传入纤维在同一脊髓后根进入脊髓 它们的脊髓中枢在同一区域,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躯体运动反射 躯体运动随意运动,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脊 髓 前 角 运 动 N 元

9、,骨 骼 肌 纤 维,一个运动N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称为运动单位,(一)脊动物与脊休克概念: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和膀胱中粪、尿潴留等。特点:这些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机制:离断面以下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调控作用(易化、抑制),出现无反应状态。,1、屈反射,(二)脊髓的躯体运动反射,概念:当肢体皮肤 受到伤害刺激时,引 起受刺激一侧肢体的 屈肌收缩、伸肌舒张 的反射活动意义:使肢体离开 伤害性刺激,具有 保护性意义。,2、交叉伸肌反

10、射,概念:如果受到伤害 性刺激较强时,则受刺 激一侧肢体屈曲的同时, 对侧肢体出现伸直的反 射活动意义:对侧肢体的 伸直,防止歪倒,以维 持身体姿势的平衡。,一、,3、牵张反射: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收缩。,临床常用的腱反射检查,膝跳反射,牵张反射机制,牵张反射反射弧:感受器: 肌梭传入神经:,中枢: 脊髓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元轴突效应器: 梭外肌特点: 感受器和效应器在同一块肌肉,肌紧张机制:,梭外肌收缩,运动N元兴奋,肌梭的 敏感性兴奋性,持续轻微 牵拉伸肌,梭内肌收缩,运动N元兴奋,高位中枢下传冲动,重力作用,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环,

11、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抑制肌紧张 和肌运动的区域, 称为抑制区 (范围较小);加强肌紧张 和肌运动的区域, 称为易化区,(范围较大)。,说明脑干对肌紧张既有易化又有抑制但易化占优势,机制 前庭核 大脑皮层运动区小脑前叶两侧部 纹状体 小脑前叶蚓部 脑干 (+) (-)运动神经元肌紧张,去大脑僵直,易 化 区,抑制区,去大脑僵直,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临床:中脑受压(血肿、肿瘤)、病毒性脑炎,也可出现类似去大脑僵直现象。,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旧纹状体,四、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一)结构,(二)基底神经节功

12、能障碍,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 (一)主要运动区 部位:中央前回 功能: 发动随意运动特点 左右交叉(面部上部肌受双侧皮层支配)上下倒置(头面部正立)代表区域大小与运动精细程度成正比,五、大脑皮质对运动的调节, ,皮层脊髓束,皮层脑干束, ,脊 髓,延髓锥体,内 囊,(二)下行传导通路,大 脑 皮 层,皮层下中枢,锥体外系,锥体系,脑干,复习与思考,1、名词概念:牵涉痛 脊休克 肌紧张 去大脑僵直 2、简述内脏痛的特点 3、比较感觉的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结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4、试述牵张反射的概念、类型及其生理意义 5、脊髓、脑干和小脑在躯体运动中各起何作用? 6、比较大脑皮质体表感觉

13、的投射规律与大脑皮质运动区功能特征,病例分析,1、 内脏活动改变 感觉障碍 运动障碍脊髓半横断 脊髓横断 内囊出血外周神经损伤昏迷2 、 脊髓灰质炎,小脑病变, 帕金森病,舞蹈病的临床表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区别类 型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损害部位 皮层运动区或锥体束 脊髓前角运动N元或运动神经 麻痹特点 硬瘫 软瘫 麻痹范围 较广泛 常较局限 肌 紧 张 张力过强、痉挛 张力减退、松弛 腱 反 射 增 强 减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 巴彬斯基征阳性 巴彬斯基征阴性 肌 萎 缩 不明显 明 显,THE END,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第四节,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分布的区别,

14、(皮肤和肌肉的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只有交感神经支配),N 纤维长度 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 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支配的效应器 较广泛 (几乎所有脏器) 较局限,中枢部位 T1L3灰质侧角 脑干脊髓骶段侧角,特 征 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释放递质,节前纤维为ACh,节前、节后纤维皆为ACh,少部分节后纤维为ACh,大部分节后纤维为NE,一、自主神经支配特点:1、对多数内脏器官为双重支配个别例外:如汗腺、肾上腺髓质、皮肤和肌肉的血管平滑肌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2、作用相互拮抗个别例外:如对唾液腺,二者均促进其分泌,交感神经促进分泌的唾液量少而粘稠,副交感神经使其分泌的唾液量多而稀薄。3、紧张性作用剧烈活动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安静状态下:副交感神经活动就占优势。,二、 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代谢 促进糖元分解促进肾上腺素分泌 促进胰岛素分泌,器官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循环 心跳加强加快大部血管缩 心跳减弱减慢部分血管舒 ( 腹腔内脏、皮肤、 外生殖器等) (软脑膜、外生殖器血管等)肌肉血管可收缩(NE能)或舒张(Ach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