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1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57451823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咏史怀古诗1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咏史怀古诗1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咏史怀古诗1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咏史怀古诗1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咏史怀古诗1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咏史怀古诗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咏史怀古诗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开头句段的作用: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中间句段的作用:埋下伏笔,补充交代等。 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有总结全文,呼应前文,升华主旨,卒章显志,或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等。,“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咏史怀古诗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诗 ,回答问题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

2、雄泪满襟。 诗的颔联 “自”、“空” 用的好,好在哪里? 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自”是独自,徒自的意思“空”,白白地、徒劳地。描绘出碧草自生自绿,春色自美自尝,黄鹂隔叶宛转鸣叫的情景 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惋惜与悲痛。,诗的颔联 “自”、“空” 用的好,好在哪里?,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表达了对蜀丞相诸葛亮的深深敬意和惋惜 ,缅怀他生前的显赫功勋,也蕴藉着诗人 对社会现实和自身遭遇的感慨,问刘十九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3、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咏史怀古诗的分类及主题归纳,怀故人:怀人伤己 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 作者追念古人感伤自己,1对比失落型 2同病相怜型,咏古迹:怀古伤今,1昔盛今衰型 2物是人非型,(三)忆古事:借古讽今讽喻统治者,1、咏史怀古诗的结构特征:,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咏怀古

4、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2、意象: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 后庭花、六朝、华清宫 3、内容: 国家国运衰微 统治者荒淫奢侈 古地昔盛今衰 古 人壮志难酬,4、思想感情:,感慨盛衰无常(昔盛今衰);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互动交流:咏史怀古诗常用表现手法有哪些?,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 化用典故、今昔对比、即事议论。,考题方式: 1、写什么(为什么写、抒什么情、有怎样的观点 2、为什么

5、写?(写作意图、评价观点) 3、怎么写(表达技巧),归纳提升: 解答咏史怀古诗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或运用的典故(写什么)。 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为什么写 )即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推敲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诗人抒发什么感情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分析作者的写法(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弄清史实明确意图体悟感情分析技巧,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1 咏古迹 (07湖

6、北卷)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 故宫惟有树长生。 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请指出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1)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意思答对即可)。 (2)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2分),学习目标 1、 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

7、, 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注:据史记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贿赂吴国太宰伯嚭,送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到吴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

8、鸣不平,立意较浅。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崔诗“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罗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借景抒情、比喻,对比、反问,崔诗“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借景抒情:春天到了,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 “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罗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运用对比、反问 通过吴、越兴替史实的对照,表达作者对历代亡国者推诿责任的痛恨。对真正祸国殃民者的痛恨。,咏史怀古诗的特征: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己。”,自学探究1、什么是咏史怀古诗?2、咏史怀古诗分类及主题3、咏史怀古诗有哪些特征(结构、意象、内容、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