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电化学基础海南大学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450029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电化学基础海南大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二章电化学基础海南大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二章电化学基础海南大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二章电化学基础海南大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二章电化学基础海南大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电化学基础海南大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电化学基础海南大学(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电极反应基本知识 法拉第第一定律 法拉第第二定律 电镀基本运算 电镀溶液的电导第二节 电极电位 绝对电极电位,相对电极电位,氢标电位 氧化还原电位 平衡电位的计算,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第三节 电极与溶液界面的性质 斯特恩双电层 吸附溶剂的双电层第四节 电极的极化 极化和过电位 极化类型 极化曲线与极化度 极化曲线在电镀中的应用 析出电位,第一节 电极反应基本知识,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第一类导体:以自由电子来传导电流,如金属传导。 第二类导体:以带电离子的移动来传导电流,如电解质 传导。,电流流动的全过程: (1)外电路自由电子移动 (2)电镀液中阴阳离子移动 (3)

2、电极与电镀溶液界面有 得失电子的电极反应发生,第一节 电极反应基本知识 法拉第第一定律电解时电极上析出(或通解)物质的质量与通过的电量成正比(与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M = kQ = kIt k为比例常数 法拉第第二定律在不同的电解溶液中,通过相同的电量时,在电极上析出(或溶解)的物质的质量同各物质的化学当量(即原子量与原子价之比值)成正比每析出或溶解化学当量的任何物质所需要的电量都是96500 C,即法拉第常数。,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第一节 电极反应基本知识 法拉第常数: 1A = 1C/s;1A h = 1C 3600 = 3600C 1F = 96500C/mol = 26.8A

3、h/mol 电化学当量:单位电量所能析出(或溶解)的物质的克数 k = M/Q 单位为mg/C或g/(A h)【例】 在酸性镀铜溶液中,以80A电流电镀45min,问在阴极零件上能镀出多少 g铜(铜的电化学当量1.186 g/(A h),假定阴极只析出铜)?,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M铜 = kIt =71.16 g,第一节 电极反应基本知识 电流效率:在实际的电化学工业生产中,电极上常有副反应发生,还会有溶液的内阻的存在以及电极上超电势的出现等原因,都需要额外消耗一些电能,这样就使得实际消耗的电能要比理论上所需要的电能要多。,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实际的镀层质量,第一节 电极反应基本知识 电镀基本

4、运算-镀层厚度,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d 电镀层厚度( m) k 电化学当量 g/(A h) Jk 阴极电流密度(A/dm2) t 电镀时间(h) 阴极电流效率(%) 电镀层金属密度(g/cm3),第一节 电极反应基本知识 电镀溶液的电导 电解质: 强酸、强碱、大部分盐 溶液的浓度:一般来说,浓度越大,电导率也越大;但浓度过大时,离子运动就越困难 温度:温度升高,电导率增大;但从维持镀液稳定和节约能耗的角度,温度应适度控制。,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第二节 电极电位 绝对电极电位,相对电极电位,氢标电位,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绝对电极电位:金属和溶液之间的电化学位差。其值不可测。,第二节 电极电位,第

5、二章 电化学基础,相对电极电位:待测电极与参比电极所组成的电池回路的电压。 “”,氢标电位: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势,H2/H+ = 0.000 V,2 H+(aq, 1 M) + 2e- H2(g, 1 atm),第二节 电极电位 氧化还原电位溶液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形成的电位差,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 平衡电位的计算,第二节 电极电位,为活度,对于纯液体或固体, = 1; 对于气体 = p/p,还原态 氧化态 + ne,标准电极电位:在25,主要离子活度为1,,根据各种电极的标准电极电位,可判断电极的氧化还原能力 如:K+、Ca2+、Na+易被氧化,不易被还原Cu2+、Ag+

6、、Au+易被还原,不易被氧化,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第二节 电极电位,【例】 在镀镍的溶液中,含有NiSO4,NaCl等物质,那么在电镀时阳极和阴极上会各自发生什么反应?,阴极:Ni2+还原,Na+不能还原 阳极:OH-、Cl-氧化析出O2和Cl2,SO42-不能被氧化,迄今为止,水溶液中镀铝、镀钛仍是非常困难的。除了其他的原因外,它们的标准电位太负,不易被还原也是一个主要障碍。,第三节 电极与溶液界面的性质 电极/溶液界面结构,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双电层相当于一种极板之间间距极小(原子直径量级)电容器,两侧的过剩电荷的电位差形成了极大的电场强度(可达1010V/m)。巨大的场强能使其他条件下无

7、法进行的反应顺利进行。电极电位变化使场强改变,进而使电极反应的速率发生变化。,电极反应达到平衡时,电子导体一侧有过剩电荷,同时吸引相接触的溶液层中等数量、电性相反的水合离子,形成双电层。,第三节 电极与溶液界面的性质,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紧密层:溶液中过剩离子因静电作用而紧靠电极表面形成 紧密的双电层结构。,分散层:过剩离子因热运动和同号电荷间的排斥作用离开电极表面,在临近的溶液层中形成分散层。,紧密双电层结构,分散双电层结构,紧密层和分散层,第三节 电极与溶液界面的性质 斯特恩双电层,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紧密层 + 分散层,当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较大和溶液电解质浓度很大时,静电作用占优势,双

8、电层的结构基本上是紧密的,其电势主要由紧密层电势组成。当电极表面剩余电荷密度较小和溶液电解质浓度很稀时,离子热运动占优势,双电层的结构基本上是分散的,其电势主要由分散层电势组成。,第三节 电极与溶液界面的性质 吸附溶剂的双电层,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镀液中的分子或离子多具有表面活性,倾向于在界面上吸附界面区的浓度高于溶液本体的浓度(界面富集)。吸附会改变表面状态和双电层中的电位分布,影响反应粒子的表面浓度和界面反应的活化能,进而影响电镀中镀层的质量。,第三节 电极与溶液界面的性质,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阴离子水化程度较低,能够溢出水化膜,进行特性吸附,形成内紧密层。大多数阳离子水化程度较高,很难逸

9、出球状水化离子而进入表面水分子层。因而阳离子并不能十分紧密地接近电极表面,形成外紧密层。,无机离子的吸附,第三节 电极与溶液界面的性质,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能溶于水的有机分子都具有一定的极性,如醇、醛、酸、酮、胺等。这些极性分子一端带有能水化的极性基团,成为亲水部分,其余的基团不能水化,成为憎水部分。具有这样结构的有机分子倾向于在界面上吸附,产生各种表面效应,如乳化、增溶、去污、起泡、消泡等。电镀生产中,镀液配方中经常出现一些有机物,作为添加剂,就是利用它们的表面效应。,有机分子的吸附,第三节 电极与溶液界面的性质,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具有表面活性的有机分子在一段电势范围内发生吸附,电极/溶液

10、界面的界面张力显著下降。,有机分子的吸附,有机表面活性物质主要有各种 磺酸盐和硫酸盐的“阴离子型”活 性物质、各种季胺盐的“阳离子型” 活性物质与各种“非离子型”表面 活性物质(如环氧乙烷与高级醇的缩聚物),还有一些带有极性基团的有机分子(如醇、醛、胺类物质)。,第四节 电极的极化,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 极化,当电流通过电极时,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极电位的现象。,极化的原因:电极反应过程中某一步骤速度缓慢。,以电镀的阴极过程为例,反应过程至少包括三个串联步骤: (1) 液相传质步骤:金属水化离子由溶液本体移动到阴极 界面处 (2) 电化学步骤:金属离子在阴极界面上得到电子,还原 成金属原子 (3

11、) 生成新相步骤:金属原子排列成一定构型的金属晶体,电极反应速度由最慢的步骤决定。,通过阴极电流时,电极电势负移,称为阴极极化,第四节 电极的极化,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 过电位,在一定的电流密度下,电极电位与平衡电位的差值称为该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用符号表示,习惯取正值。,通过阳极电流时,电极电势正移,称为阳极极化,第四节 电极的极化 极化类型,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1)浓差极化:由液相传质步骤控制电极反应速度时电 极的极化液相传质步骤有三种方式:电迁移、扩散和对流极限扩散电流:阴极电流增大到电极表面金属离子浓度 趋于 0 时的电流密度。烧焦现象:当达到极限扩散电流时,由于金属离子极度 缺乏,

12、表面由于H+放电而大量析氢,阴极区pH值急剧上升(碱化),镀层中有大量氢氧化物夹杂,形成粗糙多孔的海绵状镀层,在 工艺中成为烧焦(burnt)现象。,(2)电化学极化:电化学步骤进行缓慢所导致的电极 电位的变化。 电镀生产中的极化:一般都要求镀层光亮、致密,这 些质量只有在适当大的电化学极化下才能实现。 强极化还可以改善镀液的分散性能。 增大电化学极化的方式:增大电流(但是不能烧焦)、 加入络合剂和添加剂。,第四节 电极的极化 极化类型,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第四节 电极的极化 极化曲线与极化度,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极化曲线:描述电流密度和电极电位之间关系的曲线。,极化度:单位电流密度变化值对

13、应的电极电位变化值,电镀阴极的极化曲线:纵轴为阴 极电流密度,横轴为阴极电 位的相反数(-K)。,第四节 电极的极化,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电镀工艺对极化度的要求:,尽可能有大的极化度,即阴极极化曲线尽可能向-K轴倾斜; 但极化度又不能趋于+,即阴极极化曲线不能完全平行于-K轴,否则出现极限电流,镀层易烧焦。,锌电极在氰化物镀液中比在氯化物镀液中容易极化。,第四节 电极的极化,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一般的规律是:凡能适当提高阴极极化和极化度的各 种因素,均能提高镀层的细致程度、光亮度、整 平能力和分散能力。, 极化曲线在电镀中的应用,因素包括: (1)镀液的种类 (2)添加剂 (3)附加盐 (4)

14、镀液的温度、搅拌、pH等工艺条件 (5)电流密度、波形等条件,第四节 电极的极化,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1-4号镀液中,第4种溶液中产生的阴极极化作用最大,其余依次递减,4号溶液为一种理想的无氰镀液,但仍不及5号氰化物镀液,阴极极化超过一定范围时,会引起大量氢气的析出。降低电流效率和影响镀层质量,第四节 电极的极化,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 极化曲线在电镀中的应用,恒电位扫描以一定的扫描速度连续很快的变动时,每个电位所对应的电流值可能没有稳定,还处于变动之中时,电位已变到下一个电位,这样在极化曲线上出现相应的曲线拐点,说明在此电位区内有新的电化学反应发生。,阴极为铁电极,电镀阴极过程分析,共存于镀液

15、中的各种金属离子,析出电位越正,越优先在阴极(镀件)上析出;析出电位越负,越难以析出。,第四节 电极的极化,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 析出电位,金属在阴极开始镀出的最正电位。,思考:在镀镍时,铜离子杂质对镀层质量远较锌 离子杂质的影响显著,为什么?,电镀生产中,析出电位比镀层元素离子正的杂质离子优先析出,会降低镀层质量,可事先采用小电流长时间电解除去。如镀锌液中的铜,铅,锡等。,第四节 电极的极化,第二章 电化学基础, 析出电位,同一金属在不同的电镀液中,析出电位不同。如在氰化镀液中,锌的析出电位是-1.30V,而在酸性镀锌溶液中,它的析出电位则为-0.80V。,实际电镀生产中,阴极的电位都不是正好等于镀层金属的析出电位,而是比它要负一定的数值,这是因为生产中,不只是镀出了金属就算达到了要求,还要适当加大阴极极化,满足镀层的质量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