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体质学说1ppt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445656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体质学说1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五章体质学说1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五章体质学说1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五章体质学说1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五章体质学说1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体质学说1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体质学说1ppt课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体 质,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一、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概念(二)体质的构成 (三)体质的标志(四)体质的特点,(一)体质的概念,概念: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生理意义:表现为机能、代谢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病理意义: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 中的某种倾向性。,体质的概念,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活动,(二)体质的构成,体质的构成,外部形态结构: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 内部形态结构:脏腑、经络、气

2、血津液。脏腑功能的盛衰偏颇。 精气血津液的功能。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人格、气质、性格等的差异。,体质的构成,形态结构的差异性,生理功能的差异性,(三)体质的标志,体表形态、体格、体型 内部结构及功能的完整协调性 新陈代谢水平 器官、系统的功能 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协调性 走、跳、跑、投等活动能力 智力、情感、行为 个性、性格、意志 自然环境 心理环境 对疾病的抵抗、修复能力,体 质 的 标 志,评 价 指 标,形态结构,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心理发育水平,适应能力,2.理想体质的标志 身体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体重适当。 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须发润泽,肌肉皮肤有弹性。 声音洪亮有力,

3、牙齿清洁坚固,双耳聪敏,脉象和缓均匀,睡眠良好,二便正常。 动作灵活,有较强的运动与劳动等身体活动能力。 精力充沛,情绪乐观,感觉灵敏,意志坚强。 处事态度积极、镇定、有主见,富有理性和创造性。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有较强的抗干扰、抗不良刺激和抗病的能力。,1、遗传性2. 体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3.体质具有趋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4.体质具有可调性和可预测性,(四)体质的特点,(五)形成与发展,渊源于内经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阐明体质与发病、辩证、治疗及预后宋陈自明妇人良方阐明体质形成于胎儿期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阐明小儿体质“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宋陈直养老

4、奉亲书阐明老年人体质特征金刘完善素问玄机原病式阐明体质与内生六气的关系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阐明脾肾对体质形成的重要性,发 展 于 后 世,形 成 与 发 展,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二、影响体质的因素,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脏腑功能盛衰决定体质的差异经络是体质形成的结构基础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1.脏腑盛衰偏颇的不同决定体质的差异脏腑是构成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中心,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均离不开脏腑。所以,个体体质的差异必然以脏腑为中心,反映出构成身体诸要素的某些或全部的素质特征。脏腑的形态和

5、功能特点是构成并决定体质差异的最根本的因素。,2.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道路体质不仅取决于内脏机能活动的强弱,还有赖于各脏腑机能活动的协调,经络正是这种联系沟通以协调脏腑功能的结构基础。脏居于内,形见于外。体质主要通过外部形态特征表现出来,不同的个体,脏腑精气阴阳的盛衰及经络气血的多少不同,表现于外的形体也就有了差异性。,3.精气血津液是决定体质特征的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又通过经络的转输作用,输布于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成为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脏腑精气的盛衰,经络气血的多寡,决定着体质的强弱,并影响着体质的类型,故精气血是决定人体生理

6、特点和体质特征的重要物质。,二、影响体质的因素,(一)先天禀赋 (二)年龄因素 (三)性别差异 (四)饮食因素 (五)劳逸所伤 (六)情志因素 (七)地理因素 (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一)先天禀赋,先天之精充盈体质强壮。先天之精不足小儿生长发育障碍,影响体质的健康发展。,在体质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二)年龄因素,小 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青壮年精气血津液充盛,脏腑功能强盛,体质较稳定。 老年人脏腑功能生理性衰退,以阴阳失调、代谢减缓、气血郁滞、脏腑功能减退为特点。,(三)性别差异,男性多禀阳刚之气,脏腑功能较强,体魄健壮、性格外向、粗犷、心胸开阔。 女性多禀阴柔之气,

7、脏腑功能较弱,体形小巧、性格外向、细腻、多愁善感。 男子以肾为先天,以精、气为本;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 男子多用气,故气常不足;女子多用血,故血常不足。男性较女性对病邪较为敏感,易患病,病较重,死亡率较高。 女性在经、带、胎、产等生理周期易感受病邪。,(四)饮食因素,饮食不足体质虚弱。 饮食偏嗜体质偏倾。 过食肥甘厚味易成痰湿体质。 过食辛辣易成阴虚火旺体质。 过食咸味易成心气虚弱体质。 过食生冷寒凉易成脾气虚弱体质。 过食醇酒佳酿易成湿热体质。 饮食无度易成形盛气弱体质。,(五)劳逸所伤,适度劳作和体充锻炼筋骨强壮、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旺盛。 过度劳作损伤筋骨、消耗气血、易成虚性体质。

8、适度休息消除疲劳,恢复脏腑功能,保持良好体质。 过度安逸气血不畅,筋肉松弛,脾胃功能减退,易成痰瘀体质。,(六)情志因素,情志和调体质强壮。气郁化火易成阳热体质或阴虚体质。气滞不畅易成血瘀体质。,情志因素,情志失调易成偏倾体质,(七)地理因素,北方人形体健壮,腠理致密。 东南方体形瘦弱,腠理疏松。 滨海临湖之人,多湿多痰。 居处寒冷潮湿,易成阴盛或湿盛体质。,(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疾病是促使体质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疾病改变体质多是向不利方面变化,还会使机体具有相应的免疫力,使患者终生不再罹患此病。此外,疾病损害而形成的体质改变,其体质类型还与疾病变化有一定关系,如慢性肝炎早期多为

9、气滞型体质,随着病变的发展可转为瘀血型、阴虚型等不同类型的体质。可见,体质与疾病因素常互为因果。,三、常见体质易感受的病邪及易患疾病,阴阳平和质不易感受外邪,很少生病。对风、暑、热等阳邪的易感性较强。感邪发病后多表现为实证、热证,并易化燥伤阴。皮肤易生疖疮。内伤杂病多见火旺、阳亢或兼阴虚之证。容易发生眩晕、头痛、心悸、失眠及出血等病证。对寒、湿等阴邪的易感性较强。感邪发病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表证易传里或直中内脏。冬天易生冻疮。内伤杂病多见阴盛、阳虚之证。容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瘀血等病证。,偏 阳 质,偏 阴 质,常见体质易感受的病邪及易患疾病,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一、说明个体对某些染

10、病因素的易感性 二、阐释发病原理 三、解释病理变化 四、指导辨证 五、指导治疗 六、指导养生,一、说明个体对某些染病因素的易感性,偏阳质易感受风、暑、热而耐寒。偏阴质易感受寒湿而耐热。小儿易感外邪及饮食所伤。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腹泻、食积。老年人五脏虚弱,易患痰饮、咳喘、眩晕、心悸、消渴。肥胖人或痰湿内盛者,易患中风、眩晕。瘦人或阴虚之人易患肺痨、咳嗽。阳弱阴盛者易患肝郁气滞证。,对病邪的易感性及耐受性,发病的倾向性,个体对某些染病因素的易感性,二、阐释发病原理,体质强壮,正气旺盛,抵抗力强,不易患病。 发病原理体质虚弱,正气虚衰,抵抗力差,易发病。,三、解释病理变化,阴虚阳亢者

11、,受邪后多从热化。 阳虚阴盛者,受邪后多从寒化。 津亏血耗者,受邪后多从燥化。 气虚湿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 体质强壮,正气旺盛不易传变,病程较短。 体质虚弱,正气不足易传变,病程较长。,病 理 变 化,体质因素决定疾病的传变,体质因素决定疾病的从化,四、指导辨证,感受相同的致病因素或患同一种疾病,因体质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类型同病异证。 感受不同的致病因素或患不同的疾病,因体质相似而出现或相似的证候类型异病同证。,辨 证,五、指导治疗,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 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 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阳虚体质者,易感寒湿阴邪,易从阴化寒化湿,当用辛热之品以温阳祛寒

12、或通阳利湿。 阴虚体质者,内火易生,易从阳化热伤阴,治宜清润之品。 偏阳质者,多发实热症,慎用温热伤阴药。 偏阴质者,多发实寒症,慎用寒凉伤阳药。,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注意药物性味注意用药剂量注意针灸宜忌,注意药物性味,偏阳质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苦寒沉降。 偏阴质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 气虚宜补气培元,忌耗散攻伐。 痰湿盛者宜健脾劳化,忌阴柔滋补。 湿热质者宜清热利湿,忌厚味滋补。,注意用药剂量,体质强壮,剂量宜大,用药可峻猛。体质瘦弱,剂量宜小,药性宜平和。,注意针灸宜忌,体质强壮,宜多针强刺激。 体质虚弱,宜少针弱刺激。 肥胖体质,进针宜深,刺激量大,多用温针艾灸。 瘦长体质,进针宜浅,刺激量小,少用温灸。,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偏阳质疾病初愈,慎食温热,辛辣之品。偏阴质疾病初愈,慎用滋腻,酸涩收敛之品。,六、指导养生,偏阳质,宜凉忌热。饮食 偏阴质,宜温忌寒。方面 形体肥胖者,宜清淡忌肥甘。胃酸偏多者,忌酸咸食物。精神 气郁质宜疏导为主。方面 阳虚质宜鼓励为主。,养 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