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引论课程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57438946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2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引论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哲学引论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哲学引论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哲学引论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哲学引论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引论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引论课程(1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哲学引论课程 第一章辅导 导学教师 黄玉桂,第一章 哲学总论,本章概述: 本章作为全书的开篇,着重解决“哲学是什么” 这一基本问题。共分四节。 第一节讨论与理解哲学 这一概念的几个基础性问题,如哲学的产生、哲学 与科学的关系等;第二节说明哲学范畴的逻辑联系 和哲学理论的内在结构;第三节讨论哲学与语言之 间的关系,是本章的难点;第四节 分别从哲学的理 论特性、哲学对科学的作用以及哲学对思想文化的 作用,说明哲学的价值。,第一章一节 哲学的概念,一、哲学的产生 1、哲学的双重特性:好奇性 爱智慧 2、哲学的历史起源:宗教和艺术直接作用的结果。 3、哲学的最终形成:由于哲学是一种较之宗教和 艺术更

2、为理性化和系统化的追寻和探讨存在问题的 思想形式和文化形式,也就意味着,一旦哲学在它 的母体中孕育成熟,它作为一种独立的人类精神文 化形式的诞生,就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情。,第一章一节 哲学的概念,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从哲学中分割权利; 哲学与科学分 享权利。这是指,一方面,哲学基于自身发 展的需要,不得不把对自然界和人的日常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研究权利让渡给科学;另 一方面,哲学虽然必须与科学分享权利,但 它 对这种权利的让渡远不是自觉自愿的。,第一章一节 哲学的概念,三、哲学的演变 1、希腊哲学的特征:自然哲学 2、晚期希腊和欧洲中世纪早期哲学的特征: 伦理学或道德学说 3、中世

3、纪哲学的特征:宗教哲学或曰经院哲 学 4、近代哲学的特征:认识论 5、现代哲学的特征: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第一章一节 哲学的概念,思考:哲学有哪几个基本的领域?如何区分理论哲 学和实践哲学?P1011 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基本领域:认识论、 形而上学、伦理学。 按照哲学研究的性质可以分为:理论哲学和实 践哲学两个部分。 理论哲学包括形而上学和认识 论,是对现实世界的认识问题和认识过程本身进行 研究。 实践哲学包括伦理学、美学、历史哲学、宗 教哲学等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要是研究为一定目 的所决定的人类实践活动 中产生的那些实际问题。,第一章一节 哲学的概念,一、认识论 认识论的含义:P11 认

4、识论的起源:希腊哲学关于人类认识性质的探索 认识论的奠立: 洛克的“人类理解论”为哲学认识论的最初形成 奠定了经验主义的基础;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为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 主流开辟了道路。 当代认识论:关于知识和思想分析的专门学问。,第一章一节 哲学的概念,二、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含义:P13 特性:终极性 体验性 三、伦理学 伦理学含义:P16 伦理学的问题:道德的内容和目的、道德行为与决 定、道德的尺度与标准。 当代伦理学的特点:受语言哲学的影响,越来越把 伦理学看作一门理论哲学而不是实践哲学。,第一章二节 哲学的问题,思考: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哲学研究具有怎样的性 质和特点?P20 第一

5、,哲学是一种关于实在的研究,但它不是 研究实在的某一方面,而是研究实在的整体。 第二,哲学是一种辨明性的研究,它的任务是 努力证明我们所做的那些陈述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第三,哲学是关于思想概念的意义分析,是对 支配我们思想和活动的那些至观重要的基本概念或 观念的逻辑澄清或阐明。,第一章四节 哲学的价值,第三节 哲学与语词(略) 第四节 哲学的价值 哲学的三个基本功能: 为人类生活和人类实践指示理想目标; 为科学研究和日常思考提供分析基础; 为精神文化和思想理论提供批判根据。,第一章四节 哲学的价值,思考:如何理解哲学作为一门思想性探索活动的特 点?P2930 哲学的思想性活动的特征: 首先表现

6、为它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寻 常信念基础的原则或假定。这些原则或假定,既有 日常生活意义上的,又有科学意义上的。 其次,表现为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 的,但哲学所研究的问题,却是相对不变和基本固 定的。,第一章四节 哲学的价值,思考:哲学对科学和思想文化的一般作用 P3341 1、哲学对科学的作用:确立科学的理论前 提;阐明科学的基本性质;捍卫科学的独立 性。 2、 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对日常意识的反 思;对学科前提的反思;对自由意识的促 进。,哲学引论课程 第二章辅导 导学教师 黄玉桂,第二章 中西哲学史略,本章概述: 本章是对中西哲学发展历程的叙述和探 讨。第一节叙述中国哲学的

7、发展历程,主要 介绍先秦哲学、汉唐哲学、宋明理学和清代 实学。第二节叙述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主 要介绍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 学。第三节介绍中西哲学的碰撞和交流。,第二章一节 中国哲学,一、先秦哲学 1、周易及其思想:主要哲学思想是“太极生成论” 2、孔子与儒家:儒家哲学的核心是“仁学” 3、老庄和道家:道家哲学的核心是“道” 4、墨翟与墨家:墨家哲学的核心是“兼爱非命” 5、韩非与法家:认识论的“参验论”,第二章一节 中国哲学,思考:儒家哲学的具体内涵是什么?P48 儒家哲学是以“仁学”为核心的伦理哲学体 系,其内涵包括五个方面: 以“孝”释“仁” 以“礼”释“仁” “仁”者爱人 “

8、推己及人” “君子人格”,第二章一节 中国哲学,二、汉唐哲学 1、两汉经学: 核心问题是“天人关系” 2、魏晋玄学: 核心问题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 3、道教的兴起 4、隋唐佛学,第二章一节 中国哲学,思考:隋唐时期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隋唐时期对中国哲学有比较深远的影 响,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主要有: 法相宗:创始人玄奘,代表作成唯识论 华严宗:创始人法藏,代表作华严经探玄 记等 中国禅宗:创始人慧能,代表作坛经,第二章一节 中国哲学,三、宋明理学 主要形态:道学、心学、气学三大流派 思考: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 P57 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

9、。,第二章一节 中国哲学,四、清代实学 主要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羲之、颜元等 主要观点: 在自然观方面,以“气”为存在之根基,进而确 立了较明确的主客体理念,强调实践力行。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反对君主“私天下”,以“复 古”为形式,主张开新以实行民主民本政治。 在人性论中,以“血气心知”规定人性,推崇先秦 儒学倡导的大同、平等、自由、仁爱的伦理道德 精神。,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一、古希腊哲学 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即一和多、 变与不变。 智者运动:“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助产术” 柏拉图:“理念论” 亚里士多德:“是者”,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思考:柏拉图“理念

10、论”的主要内容: P6465 1、“理念论”。认为在可感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 体之外,还有一个理智可感知的更加真实的领域, 这就是所谓的“理念”或者“型相”的世界。这两个世 界,一个属于现象世界,一个属于理念世界,前者 是可以感觉的,后者却只能思想到。 2、“灵魂回忆说”。认为人的灵魂和肉体是相互 隔离的,即灵魂属于理念世界,肉体属于现象世 界。人类的知识乃为灵魂生前早已熟悉而后来却被 忘记的那些理念的回忆。,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二、中世纪哲学 经院哲学的特征:P67 讨论的问题:唯名论和实在论之争 P67 唯名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有实在性,个别先 于普遍而存在。 实在论 :认为普遍的东西有

11、实在性,普遍先 于个别而存在。 争论的核心: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思考:托马斯哲学思想的内容:P6869 托马斯主义不仅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 果,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最大的体系。其 哲学思想主要有: 哲学和神学; 上帝存在的证明; 实体学说; 感觉认识论; 共相理论。,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三、近代哲学 第一期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 自然哲学 第二期:经验论 唯理论 第三期德国古典哲学:康德的认识论体系 黑格尔的辩证法体系,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思考: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区别 P71 经验论认为哲学的研究方法只是以实验、观察 为基础的归纳法,知识只是限于感官经验中的东

12、西。经验论者轻视或否认超经验的玄学问题,重视 感觉中个别的东西,重视统一性,思想源于中世纪 的唯名论。 唯理论则依据数学演绎法,认为思维独立于感 觉经验,思维可以把握超经验的东西。唯理论者重 视玄学问题的研究,重视思想中普遍的概念,重视 统一性,其思想源于中世纪的实在论。,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四、现代哲学 科学主义思潮:向于把哲学归结为认识论和方 法论的研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研究。 人本主义思潮: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 严、自由、创造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 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地位。 第三节 中西哲学的交流与碰撞(略),哲学引论课程 第二章辅导 导学教师 黄

13、玉桂 第二章 中西哲学史略 本章概述: 本章是对中西哲学发展历程的叙述和探 讨。第一节叙述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主要 介绍先秦哲学、汉唐哲学、宋明理学和清代 实学。第二节叙述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主 要介绍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 学。第三节介绍中西哲学的碰撞和交流。 第二章一节 中国哲学 一、先秦哲学 1、周易及其思想:主要哲学思想是“太极生成论” 2、孔子与儒家:儒家哲学的核心是“仁学” 3、老庄和道家:道家哲学的核心是“道” 4、墨翟与墨家:墨家哲学的核心是“兼爱非命” 5、韩非与法家:认识论的“参验论” 第二章一节 中国哲学 思考:儒家哲学的具体内涵是什么?P48 儒家哲学是以“仁学

14、”为核心的伦理哲学体 系,其内涵包括五个方面: 以“孝”释“仁” 以“礼”释“仁” “仁”者爱人 “推己及人” “君子人格” 第二章一节 中国哲学 二、汉唐哲学 1、两汉经学: 核心问题是“天人关系” 2、魏晋玄学: 核心问题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 3、道教的兴起 4、隋唐佛学 第二章一节 中国哲学 思考:隋唐时期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隋唐时期对中国哲学有比较深远的影 响,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主要有: 法相宗:创始人玄奘,代表作成唯识论 华严宗:创始人法藏,代表作华严经探玄 记等 中国禅宗:创始人慧能,代表作坛经 第二章一节 中国哲学 三、宋明理学 主要形态:道学、心学、气学三大流派 思考

15、: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 P57 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 第二章一节 中国哲学 四、清代实学 主要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羲之、颜元等 主要观点: 在自然观方面,以“气”为存在之根基,进而确 立了较明确的主客体理念,强调实践力行。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反对君主“私天下”,以“复 古”为形式,主张开新以实行民主民本政治。 在人性论中,以“血气心知”规定人性,推崇先秦 儒学倡导的大同、平等、自由、仁爱的伦理道德 精神。 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 一、古希腊哲学 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即一和多、 变与不变。 智者运动:“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16、:“助产术” 柏拉图:“理念论” 亚里士多德:“是者” 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 思考:柏拉图“理念论”的主要内容: P6465 1、“理念论”。认为在可感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 体之外,还有一个理智可感知的更加真实的领域, 这就是所谓的“理念”或者“型相”的世界。这两个世 界,一个属于现象世界,一个属于理念世界,前者 是可以感觉的,后者却只能思想到。 2、“灵魂回忆说”。认为人的灵魂和肉体是相互 隔离的,即灵魂属于理念世界,肉体属于现象世 界。人类的知识乃为灵魂生前早已熟悉而后来却被 忘记的那些理念的回忆。 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 二、中世纪哲学 经院哲学的特征:P67 讨论的问题:唯名论和实

17、在论之争 P67 唯名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有实在性,个别先 于普遍而存在。 实在论 :认为普遍的东西有实在性,普遍先 于个别而存在。 争论的核心: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 思考:托马斯哲学思想的内容:P6869 托马斯主义不仅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 果,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最大的体系。其 哲学思想主要有: 哲学和神学; 上帝存在的证明; 实体学说; 感觉认识论; 共相理论。 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 三、近代哲学 第一期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 自然哲学 第二期:经验论 唯理论 第三期德国古典哲学:康德的认识论体系 黑格尔的辩证法体系 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 思考:经验论和唯理论的

18、区别 P71 经验论认为哲学的研究方法只是以实验、观察 为基础的归纳法,知识只是限于感官经验中的东 西。经验论者轻视或否认超经验的玄学问题,重视 感觉中个别的东西,重视统一性,思想源于中世纪 的唯名论。 唯理论则依据数学演绎法,认为思维独立于感 觉经验,思维可以把握超经验的东西。唯理论者重 视玄学问题的研究,重视思想中普遍的概念,重视 统一性,其思想源于中世纪的实在论。 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 四、现代哲学 科学主义思潮:向于把哲学归结为认识论和方 法论的研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研究。 人本主义思潮: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 严、自由、创造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 题,放在哲学

19、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地位。 第三节 中西哲学的交流与碰撞(略) 第二章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 思考;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特点是什么?两者的 区别是什么?P7475 1、特点:科学主义用实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改造哲 学。从总的方面看,批判、改造传统理性,树立发扬现代理 性,是科学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的特征。 人本主义通过对科学 或理性的反思,来探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性、人道主 义及其异化等问题,把对人的理解作为哲学的最高任务,是 其重要特征。 2、区别:科学主义思潮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认识论 (知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研 究。人本主义思潮则认为,哲学研究必须要超出认识论(知 识论)的范围,超出主客观或主客体的范围,即超出理性的 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