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大附属民族学院高二语文学案:5 仰望布达拉(现当代散文选修)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431857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师大附属民族学院高二语文学案:5   仰望布达拉(现当代散文选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河北师大附属民族学院高二语文学案:5   仰望布达拉(现当代散文选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河北师大附属民族学院高二语文学案:5   仰望布达拉(现当代散文选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河北师大附属民族学院高二语文学案:5   仰望布达拉(现当代散文选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河北师大附属民族学院高二语文学案:5   仰望布达拉(现当代散文选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师大附属民族学院高二语文学案:5 仰望布达拉(现当代散文选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师大附属民族学院高二语文学案:5 仰望布达拉(现当代散文选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 仰望布达拉徐治平一进入拉萨,忽然从车窗外的林梢上空闪出一座宫殿的剪影:两侧是白宫墙,中间是红宫墙,顶部的喇嘛灵塔、宝瓶、经幡(fn)等镏(li)金饰物在阳光下闪着金光,背景是白云蓝天。“布达拉宫!”心中一声惊呼,立刻感到有一种不可逼视的光从前面射来,感到冥冥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声音在回响。我强烈地感到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庄严与崇高。布达拉宫耸立在拉萨市中心的红山顶上。宫前是拉萨最宽阔最漂亮的北京中路。站在北京中路北侧的玉兰花灯下仰望布达拉,只见一片青绿的草坪后面,横着一堵高高的围墙,围墙后面便是红山及其山顶上的雄伟宫殿,底部和东西两侧的宫墙为灰白色,称之白宫。正中顶部是褐红色,称之红宫。无论白宫还

2、是红宫,一排排窗口四周都涂了黑色,窗头那白色布帘在高原的劲风中波浪般猎猎飘动。白、红、黑三色的宫墙及窗户,在背后的蓝天白云映衬下,对比显得愈加强烈,色彩鲜明。巍峨、雄伟、神圣、庄严,布达拉犹如伫立世界屋脊上的一位长者,一位哲人。从红山西侧眺望,透过北京中路旁那三座白色佛塔金黄色的塔尖,看到的只是布达拉宫的西侧,它屹立在巍巍山崖上,显得更为高峻、雄奇。绕到红山北麓的宗角禄(l)康,在一个十亩许的人工湖北岸眺望布达拉,所看到的是布达拉背后的宫墙,雄踞(j)于陡峭的崖壁顶部,宫墙、峭壁、古柳、经播的倒影一起映入湖里,使布达拉在雄伟中又增添了几分俏丽。倘若站在八廓街中心大昭寺的金顶上,放眼望去,又可看

3、见布达拉雄伟的宫殿远远地耸立在寺前广场的西北方,耸立在连绵的群山下。在拉萨,几乎随处都可望见布达拉。布达拉似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二那么多风尘仆仆、步履匆匆的僧侣平民,都是从各地赶来朝觐(jn)布达拉的吧?他们上身微微前倾,似乎终生都在匆匆赶路,都在追寻某个辉煌目标。他们右手摇经转转(那茶杯大小的圆筒儿,风车般呼呼飞转,中间那个用细链牵着的小珠儿同时飞快旋转,划出一个个漂亮的圆弧儿) ,左手捻佛珠,两片嘴唇不停地动,口中滔滔不绝地发出低沉、急促的诵经声。据说那是“六字真言” ,周而复始,反复念诵,就可积德驱邪,功德圆满,修成正果。布达拉宫东侧山崖的围墙下,那条摆满五金和陶瓷制品的小街旁,镶裹

4、黄铜、雕刻有各种图案的经筒当街而立,一个接着一个,连续数百米。从这里经过的僧侣百姓,都要由北而南,逐个摇转那大水缸般的经筒,将它们拨弄得骨碌碌地旋转。那数百个沉重的经筒,一个个地转,需要多少时间,多少精力呢?听说经筒里藏有经卷,旋转一次经筒,如同读了一遍经书,又靠近佛祖一步,难怪人们乐此不疲,以此为荣。经筒上那层黄铜,被千万只虔(qin)诚的手拨得锃(zng)光发亮,被千万颗虔诚的心磨得金光闪烁。有人曾描写过布达拉宫晒佛的场面:拉萨所有可以看见布达拉宫的地点都被人们站满了。我看见许多个子矮小的山民,他们站的地方根本看不到佛像,但他们朝佛像所在的地方默默地流泪。成千上万的人民在晒佛的这一天,顺时

5、针方向环绕着布达拉宫行走。一路上都是尘土。藏族人、汉人、西方人、僧侣、百姓扶老携幼,犹如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迁移(于坚棕皮手记在西蔵 )我无缘看到这一宏大场面。但我还是深切感受到了西蔵僧侣民众对佛的虔诚与尊崇,对布达拉宫的膜拜与景仰。 三我不愿就这么匆匆地走进布达拉。就像看戏,不希望一下子就进入高潮。我愿布达拉仍然像谜一样悬挂在我面前。于是,我走向八廓街中央的大昭寺。大昭寺的大门朝西,寺门外有八根大红柱,构成一个数米宽的门廊。地面铺着大块大块的花岗岩石板,柱顶及横梁描图绘彩,金碧辉煌。两扇朱红的大门紧闭着,神秘而威严。十多个信徒在门廊红柱旁做着礼拜仪式。他们穿着或灰蓝、或浅绿、或咖啡色的藏袍,腰间

6、扎着或白或红的腰带,雪白或杏黄的右臂衣袖袒(tn)露(l)在长袍外。一个个脸色阴沉严峻,面寺肃立,双手合十,依次举过鼻尖、额前、头顶,再移至胸前,然后俯身趴地,双手滑伸向前,接着爬滑回原处,站起,再双手合十,举过头顶如此循环往复,从早到晚,一做就是一整天,甚至十天半月,也有一连叩拜一两个月者。这叫磕长头。大多数信徒的手掌都套有皮垫或轮胎胶,要不这般反复与花岗岩石块磨擦、非把手掌磨破擦烂不可。门廊下那坚硬的花岗岩石面,被信徒的衣物磨得溜滑闪亮,被信徒的手掌擦出一道道槽沟。得经过多少人常年累月、接连不断的磨擦,才能出现这一道道槽沟?我把镜头对准一个磕长头的年轻妇女。她身子高挑,脸庞俏丽,鼻梁高挺,

7、一根长辫垂于背后,上身穿白色毛衣,下身穿黛绿长裙,美得有如维纳斯雕像。她口中念念有词,反复磕拜,神情虔诚专注。这么一个俏丽少妇,她在祈祷些什么?或许这仅仅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寄托?她似乎发觉我将镜头对准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躲避一旁,待我把镜头移开,她又走回原地,合掌,趴地,伸手,跪拜如初。我不便打扰她,就走到一边去。坐在寺门外石级上的一排“老外” ,完全被眼前这宗教仪式吸引住了,甚至忘了卸下背后的旅行包。他们遍游世界,见多识广,然而这独特的跪拜仪式,也足以使他们惊心动魄的吧? 四到各处寺庙兜了几日,便又回到布达拉。宫前小广场上云集着一伙伙善男信女。听知情人说,他们有的来自青海玉树,有的来自四川阿

8、坝。那些身披黄袍,满身尘灰的教徒,大约是来自印度,或者尼泊尔、孟加拉。他们是单人孤旅,日夜兼程步行来的吗?还是成群结队,赶着耗牛,驮着帐篷,一路放牧,一路化缘而来?抑或一路磕长头,三步一拜,五体投地,穿戈壁,过荒摸,翻雪山,行程千里,历时数月才来到的呢?西蔵女作家马丽华在灵魂像风中曾详细描述过一个从青海囊谦一路磕长头来到拉萨的“朝圣部落”男女老少一行 18 人,有职业僧人,有普通平民,有 77 岁的老太婆,有不足半岁的小男孩,他们各司其职,结伴而行,有专事诵佛经磕长头的,有背孩子赶耗牛做后勒的,虽分工有别,但功德相同。自 1991 年秋在他们家乡囊谦的土地上磕下第一个长头之后,便开始了漫长的宗

9、教行程。过荒山野地,浴风雪烈日,一丝不苟地完成着磕头的每一个程序,额头硬茧每天都被蹭出新鲜的血,经过一年一月零三天,终于如愿以偿,在 1992 年 12 月 13 日到达雪域圣地拉萨。其实,每位磕头人磨穿了生牛皮做的围裙不止八张;用坏了的木制手套不计其数;上路时的十五头耗牛已所剩无几。古往今来,这种三步一身、磕着长头到布达拉朝圣的人到底有多少,谁能说得清呢?一位藏族作家告诉我,藏族“以高为尊” 。我于是明白他们为什么要把布达拉宫建在拉萨市最高的红山顶上,明白为什么要用铜质镏金瓦将布达拉的金顶铺饰得金碧辉煌,明白为什么珠穆朗玛峰麓有一座世界最高的寺庙绒布寺。这位藏族作家还告诉我,藏族同胞的生活方

10、式、宗教信仰几乎是亘久不变的,一个个朝代政治变革暴风雪般刮过之后,他们还是我行我素,复原如初。我又一次仰望高高耸立在红山顶上的布达拉。那依山叠砌的宫宇群楼,巍峨雄峙(zh) ,谜一样闪现在我眼前。那上万间房屋数万个涂了黑边的窗口,有如神佛鬼怪宇宙精灵所睁开的一只只充满诱惑的眼。我分明觉得,布达拉是藏族僧侣百姓的信仰、意志和毅力的象征。或许,高原的冰雪严寒,生活的艰难困苦,都需要这种力量去支撑,这种精神去慰藉?明天,我将走进布达拉宫,进一步领悟其中的奥秘,聆听神的启示仰望布达拉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认读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生字。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布达拉宫雄伟壮丽的建筑。3

11、、感受本文色彩华丽、词汇丰富的语言表达特点。积累语言,丰富语感。4、学习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并整理有关布达拉宫的资料。 学习重点:感受布达拉宫雄伟壮丽的建筑。感受本文色彩华丽、词汇丰富的语言表达特点。 学习过程:仰望布达拉预习案自主阅读全文,解决下面的问题。 1认读解释下面核心词语。袒露 扶老携幼雄踞 五体投地巍峨 日夜兼程乐此不疲 我行我素不可名状 2你还有哪些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句?请写在下面。3请你利用网络这个工具收集关于布达拉宫的信息。把你认为最有价值的信息记录在下面。仰望布达拉学案一、预习展示 1先来认读生字词:蔚蓝、隆起、清澈、砌筑、吉庆、距离、金册、宗教、金属、鳞次 栉比、流光溢彩、熠

12、熠生辉、金碧辉煌2尽快整理一下手头资料,把最有价值的信息进行交流(学生交流布达拉宫的资料)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介绍巴达拉宫的?2你是怎样尽快地找到这两部分内容的? 三、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1体会美景需要用心去感悟,作者就是这样一个有心人,他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布达拉 宫,看到了怎样不同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快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听。2布达拉宫令人称奇的不仅仅是它布局别致,它的方方面面都十分考究,不能不让我 们为之震撼。就让我们拿起笔来细细的研读。 (1)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2) 、哪些词句触动了你?在下边写写自己的感受。(3) 、把自己

13、的感受和同学交流。四、研读文本,质疑探究 1文章的题目叫仰望布达拉 ,却花了很多篇幅写了看似与布达拉宫无关的人和事,找出 这些描写段落,思考这样写的作用。2以下文字是仰望布达拉编入教材时删掉文字的其中一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思考 一下:删掉这部分好不好?为什么? 删减文字:一日,我寻访拉萨北面一座大山南麓的色拉寺。在寺门坪地上,我看见一个身穿灰黑长袍的藏族老妇人背着一大块花岗石,缓缓娜动身躯,一步步朝寺殿走去,那粗糙沉重的大石直接背在背上,没有筐子,没有垫子,只用一根草绳拴住,双手摸着草绳,弯腰弓背,钻过矮门,登上陡梯。艰难地往上攀爬。显然,她是将大石背上去维修寺庙的。这里。海拔近 5000 米,我每走一步,都感到气喘,吃力,身背大石的老妇,一直默默地攀、爬,神情有点淡漠,却又非常肃穆那如锉的石面,如刀的石棱刮削脊背,不疼吗?那如牛负重却瘦弱身躯,哪来的如此持久强大的力量?听说背石修寺,完全是自愿的,无偿的。她的这些举动,都是神的意志,佛的召示吧?五、作业 1利用课前收集的布达拉宫资料,制作手抄报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 w。w-w*k&s%5¥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