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平衡紊乱lj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415136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8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酸碱平衡紊乱lj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酸碱平衡紊乱lj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酸碱平衡紊乱lj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酸碱平衡紊乱lj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酸碱平衡紊乱lj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酸碱平衡紊乱lj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酸碱平衡紊乱lj课件(1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acid-base balance and acid-base disturbance),第四章,酸碱平衡 (acid-base balance),生理情况下,机体能自觉处理酸碱物质的含量和比例,以维持体液酸碱度相对稳定的过程。,酸碱平衡紊乱,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酸碱超量负荷或严重不足或调节机制障碍,而导致体液内环境酸碱度稳定性的破坏。,酸碱平衡紊乱(Acid-base disturbance),第一节 酸碱的概念 及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一、酸碱的概念(concept),在化学反应中,凡能释放出H+的化学物质称为酸。,凡能接受H+的化学物质称为碱。,一个酸总是与相应

2、的碱形成一个共轭体系,(一)酸性物质的来源 (Source of acid) 挥发酸(volatile acid) : 经呼吸排出 固定酸(fixed acid) : 通过肾排出,二、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 (Sources of acid and base),(二)碱性物质的来源(Source of base) 食物、体内代谢生成,三、酸碱平衡的调节(Regulation of acid-base balance),(一)血液的缓冲作用 (二)组织细胞的调节作用 (三)肺的调节作用 (四)肾的调节作用,(-)血液缓冲系统,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HCO3-/H2CO3,2. 磷酸盐缓冲系统 HPO42

3、-/H2PO4-,3. 血浆蛋白缓冲系统 Pr-/HPr,4. 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Hb-/HHb,HbO2-/HHbO2,缓冲机制:,HCl+NaHCO3NaCl+H2CO3CO2+H2O,NaOH + H2CO3NaHCO3 + H2O,接受H+或释放H+ ,减轻pH变动的程度,(二)组织细胞的调节作用,离子交换: H+ K+和Cl- HCO3-的交换,HCO3-,Cl -,改变CO2的排出量调节血浆碳酸浓度,(三)肺的调节,感受脑脊液、脑间质液PH的变化,感受血液 PaCO2、PaO2、PH变化,1.中枢性调节,CO2 narcosis:高浓度CO2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抑制作用,引起头痛、

4、头晕、烦躁不安、精神错乱、呼吸抑制等。,2.外周性调节,PaO2、pH、PaCO2,pH和PaCO2主要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发挥作用,调节固定酸排出量,维持血浆HCO3-浓度,(四)肾的调节,主要通过排酸保碱的作用以维持HCO3-的浓度,肾小球滤过的HCO3- 有8590%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其余被远曲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只有0.1%排出体外。,1、近曲小管的作用,近曲小管对HCO3-的重吸收常伴随有Na+的重吸收、H+的分泌、NH4 +的分泌,基侧膜:Na+ HCO3-同向转运入血,管腔膜:Na+H+逆向转运(占2/3),H+ ATP酶的主动耗能泌H+(占1/3),Na+NH4+的逆向转运,2

5、、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作用,主要由闰细胞泌H+ 和 NH3,NH3可以在血液、闰细胞、小管腔中自由运动,进入小管腔后,与H+结合形成NH4+ 而排出,血液缓冲系统:反应迅速;但缓冲作用不持久; 细胞的缓冲:作用强,34h起作用但易造成电解质紊乱;,各缓冲系统的缓冲特点,肺的调节:效能最大,30min达高峰;但仅对CO2有作用; 肾的调节:对排固定酸及保碱作用大;但起效慢(1224h),第二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及常用检测指标,一、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acid-base disturbances),血气分析仪是判断酸碱状态的主要工具,它能自动 测出pH(或H

6、+)和PaCO2,并根据Henderson Hassalbalch公式计算出HCO3-及其他酸碱参数 (blood-gas analysis parameter)。血气分析的主要理论依据:血液pH主要取决于血液缓冲系统,尤其是碳酸氢盐缓冲系统缓冲酸与碱的比例。,二、常用检测指标(Laboratory tests),(一)pH和H+浓度:,由于血液中H+很低,常用pH 表示。,1pH的定义:H+的负对数,2正常值 : 7.35 7.45 (平均:7.40),PH与H+对照表,酸中毒 正 常 碱中毒,极限6.8 7.357.45 7.8极限 H+ 45 35nmol/L,pH主要取决于HCO3-与

7、H2CO3 比值(7.40时为 20/1)。,3意义:,PH值正常是否说明没有酸碱平衡紊乱?为什么?,PH值只是反映酸碱度的指标,不能完全判断是否有酸碱平衡紊乱的存在及其类型。,1.无酸碱平衡紊乱; 2.代偿性酸或碱中毒; 3. 酸中毒和碱中毒同时存在。,二、呼吸指标:,动脉血CO2分压 (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aCO2),CO2呼出过多 正常 CO2潴留呼碱或代偿后的代酸 呼酸或代偿后的代碱,|3346mmHg|,PaCO2,三、代谢指标:,1定义:,标准碳酸氢盐(standard bicarbonate, SB)实际碳酸氢盐(actua

8、l bicarbonate, AB),(一)主要是 HCO3- 包括,SB:全血在标准条件下(温度38,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100%,PaCO240mmHg的气体平衡)所测得的血浆HCO3-浓度。(排除了呼吸因素,仅反映代谢因素),2正常值:SB:22 27 mmol/L(平均:24mmol/L)AB=SB,AB:指隔绝空气的血液标本,在实际PaCO2,实际体温和血氧饱和度条件下所测得的血浆HCO3-浓度。(反映呼吸,代谢两因素),3意义:,2227mmol/L,代酸 正 常 代碱 Metabolic acidosis Metabolic alkalosis,AB和SB的差值反映了呼吸因素。AB

9、 SB时, PaCO2 ,见于呼酸或代偿后代碱。AB 16, 代酸)和混合型 酸碱平衡紊乱。,例题:患者,女,45岁,有高血压病史5年,蛋白尿3年,一年多前医生告诉她有肾损害,病人因恶心、呕吐、厌食就诊,检查有水肿,高血压,化验结果 : pH 7.30, PaCO2 20mmHg,HCO3 - 9mmol/ L,Na+ 127mmol/L,K+ 6.7mmol/L,Cl- 88mmol/L ,BUN 1.5g/L。,1、有无酸碱失衡?属于哪一型? 2、如果不看病史,能不能分析?怎么看? 3、为什么PaCO2也会下降? 4、有无AG的改变?说明了什么问题? 5、除了代酸外,还有没有其他酸碱失衡?

10、怎么知道?,第三节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一、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 以血浆HCO3-原发性为特征,导致PH 。,1. 原因(Causes),酸多碱少,固定酸产生:乳酸酸中毒、酮症酸中毒,酸多, 消耗HCO3-,外源性酸摄入过多:,高血钾:细胞外H+ , 使HCO3- ,K+由外到内,引起H+由内到外,故细胞内H+,小管细胞泌H+,尿液呈碱性,水杨酸中毒;含氯的酸性药物摄入过多, HCO3-丢失:腹泻、肠瘘、肠道引流等含HCO3-的碱性肠液大量丢失,使用碳酸酐酶抑制剂,RTA型 CA 活性,近端肾单位对HCO3-重吸收,血液稀释性HCO3-:大量输入G.S或N.S,

11、 HCO3-重吸收,.碱少,(二)分类 (Classification),1. AG增高型:除氯以外的任何固定酸的血浆浓度所致的代酸;因AG,Cl - 正常,又称血氯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2. AG正常型:HCO3-浓度,同时伴Cl -代偿性升高所致的代酸;因Cl - 代偿性升高,又称血氯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正常 AG正常型代酸 AG增高型代酸,2.机体的代偿调节(Compensation),(1)血液的缓冲:H+ HCO3-H2CO3,(2)呼吸调节:,H+兴奋中枢、外周化学感受器,(3)细胞内外离子转移及细胞内缓冲,H+-K+交换:细胞外H移入C内,C内K移出,肾小管HNa交换,KNa交

12、换,酸中毒高血钾,(4)肾的代偿,泌H,泌氨,重吸收HCO3-,,酸性尿,(五)血气参数:,原发性改变:PH 、HCO3-、 SB、 BB、 BE负值加大,继发性改变:PaCO2、 AB、AB预测值的最大值,CO2潴留,代酸+呼酸 (当然也可见于失代偿性代酸,这主要看有无引起呼酸的病史) 如实测值预测值的最小值, CO2排出过多,代酸+呼碱,例 题,例1.1 糖尿病患者:pH 7.32, HCO3- 15mmol/L, PaCO2 30mmHg;,例1.2 肺炎休克患者:pH 7.26,HCO3- 16,PaCO2 37;,例1.3 肾炎发热患者:pH 7.39,HCO3- 14,PaCO2 24;,3.对机体的损害,a, 室性心律失常:与高血钾有关;,b, 心肌收缩力下降;,c, 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