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的解读和热点专题讲..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57411091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4.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的解读和热点专题讲..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11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的解读和热点专题讲..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11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的解读和热点专题讲..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2011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的解读和热点专题讲..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2011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的解读和热点专题讲..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的解读和热点专题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的解读和热点专题讲..(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的解读和热点专题讲座,合肥一中 张玉生,一、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考试说明的解读,1.今年我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有哪些变化,(1)考试内容的变化:变化较小,与去年基本一致。必修的考试内容和选修2的考试内容没有变化,选修1的考试内容删除了日本明治维新,增加了欧洲的宗教改革。,(2)题型示例的变化:与去年相比较,变化较大,题型示例总量不变,对去年的题型示例进行了50%以上的更换,选择题增加了9道新的题型示例,非选择题增加了7道题型示例。,2.今年我省高考历史考试说明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1)考核的目标与要求没有改变。与去年相比较,依然从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2、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个方面对考生进行有效的考查。,(2)考试的内容变化很小,突出了稳定性和延续性。作为选修内容的欧洲的宗教改革在必修已经体现,去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中规定宗教改革是考试内容。事实上,今年高考历史内容只删除了日本明治维新这一单元的内容。,(3)更加注重对图表材料的设置与考查。在18道选择题题型示例中,例1、2、6、11、12、18都属于图表材料型试题。,例5(2010山东)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A,例6(2009年上海)下列晚清时期的言论符合这幅

3、漫画主题的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扶清灭洋” D“轮车、电邮、机械、百出夷人亦妖术也”,D,例11(2010年山东)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年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C,例12(2010年广东)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香港已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

4、国家曾有特殊地位,D,(4)突出我省自主命题的主导地位。在选择题题型示例中,例1、2、18是我省文综首次自主命题的高考试题,图文并茂,耳目一新。,A. B. C. D.,例1(2009年安徽)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例2(2009年安徽)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郑板桥,B,例18(2009年安徽)图4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越南发表的反映当时战争的漫画,能直接体现作

5、者意图的标题是,A.“怎么会这样?” B.“糟糕的战争!” C.美国侵略者的命运 D.法国侵略者的下场,C,例9(2009年安徽)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

6、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l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10分),【答

7、案】 中国为了劝阻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 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12分),【答案】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日本的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5)题型示例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选择题中的例4、5、8、9、11

8、、12和非选择题中的例3、4、7、8、10、12都是2010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例4(2010年上海)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7世纪初期 20世纪初期 A B C D,D,例8(2010年全国)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D,例9(2010年福建)李大钊在

9、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A与时代同行 B有历史观引导 C. 为现实服务 D. 充分掌握史实,A,例3(2010年江苏)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3分),【答

10、案】 (1)增加财政收人;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材料二 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4分),【答案】(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

11、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3分),【答案】 (3)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 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 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例4(2010年福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

12、P水平的走势。,【答案】(1)A段:中西大致保持一致,走势相对平稳,中国略高于西欧。 B段:中国稳定不前,西欧超过中国并持续上升。 C段:中国总体下降,西欧加递上升。,(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走势变化 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答案】(2)中国:自然经济为主;君主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思想文化专制。 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与掠夺;民主思想发展。,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

13、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材料三 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12分),材料四 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 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答案】(3)特点:中国工业得到

14、较大发展;增长速度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原因:近代中国工业产值基数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小;落后的社会制度;动荡的社会环境;资本主义列强的掠夺和压制。,【答案】(4)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加强区域合作,顺应全球化潮流;重规科技创新、理论创新;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5分),例10(2010年山东)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

15、会有别人“发现”美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答案】(1)答案一: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是偶然的 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答案二: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是必然的。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美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着倡议改称“

16、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答案三: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理由:偶然性理由参见答案一。必然性理由参见答案二。,(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7分),【答案】()以欧洲为中心。(或“欧洲人的立场”) (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得分。) 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