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2课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410732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2课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2课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2课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2课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2课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2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2课(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学 探究学案,1原因 (1)庆历新政夭折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要求变法的呼声又起。 (2)王安石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和设想。 (3)宋神宗希望改变_的局面。 2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起用王安石,积贫积弱,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提示: 克服危机,维护封建统治。,1目的:改变积贫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2内容 (1)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_或谷物给农民,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2)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富国之法,贷款,(3)免役法:又称募

2、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又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_,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4)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5)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6)均输法:政府要求东南六路的_,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免役钱,发运使,均输法和市易法的作用。 提示: 均输法防止了大商人和官僚勾结囤积居奇,控制市场;市易法限制了豪商大贾们控制和操纵市场,这两项措施使大商人遭受沉重打击。,1目的: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_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2内容 (1)保甲法:

3、把农民编为保甲,闲时练兵,战时作战。 (2)保马法:百姓自愿申请养马,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 (3)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将一人专管训练。 (4)设军器监:监督制造_,提高武器质量。,强兵之法,封建统治,兵器,(教材P53)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提示: (1)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2)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1目的:为顺利推行变法,选拔和培养人才。 2内容 (1)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_;

4、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2)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_;设置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3)惟才用人:提拔有志于改革的中下级官员。,取士之法,时务策,儒家经典,“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王安石针对这一局面做出了哪些努力?其改革主要分哪几个方面?,提示: (1)王安石上书宋仁宗,要求“变革天下之弊法”;宋神宗继位后,王安石主持变法革新。 (2)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宋神宗为改变积贫积弱局面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为解决积贫问题采取了富国之

5、法,为解决积弱问题采取了强兵之法,为培养变法人才采取了取士之法,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改善。,讲 课堂讲义,1为什么将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称之为“富国”之法? (1)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免役法的实施,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4)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数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地配合,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称之

6、为“富国”之法。,2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1)相同点: 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2)不同点: 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未事

7、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商君书外内,材料二 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

8、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 解析: 本题围绕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选取材料。要求概括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体现了关注社会热点的命题趋势。,答案: (1)粮食价格过低。 (2)商鞅: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王安石: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3)商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原因:引导人民从事农业,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封建制

9、度。王安石:主张采用市易法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原因: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封建统治。,练 高分跨栏,1王安石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 ) A吏治腐败 B“三冗”问题 C民不富 D边患危机 解析: 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是民不富造成的国家贫困。 答案: C,2在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秋收具有明显保护作用的是( )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均输法 解析: 依据教材内容可知,青苗法有利于保护农民耕种、秋收。 答案: A,321世纪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北宋时王安石为变法培养人才进行了教育改革。下列对王安石变革教育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 B太

10、学教科书的内容是儒家经典 C学校教育成为变法的推动因素 D废除了科举考试的制度,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王安石在教育方面的变革是为变法服务的,教育内容更加务实,但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还是科举制度。 答案: D,材料三 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足矣。” 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 (2)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历史知识说明

11、这些措施有什么结果?,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中“多为兼并之家所困折阅失业”可知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牟取暴利。第(2)问从材料一最后一句话和材料二可知政府设置市易务,平抑物价。第(3)问从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可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囤积居奇现象,控制了市场物价,也增加了政府收入。,答案: (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阻碍商品交换。 (2)设置市易务。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3)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些措施最终被废除。,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宣传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