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识别与控制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7393343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害识别与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危害识别与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危害识别与控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危害识别与控制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危害识别与控制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危害识别与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害识别与控制(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 风险控制,安全经验分享物体打击事故,危害因素: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场所或环境破坏或其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在GB/T28001-2001中叫“危险源”),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叫“危害因素”。 危险因素:指能使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通常为了区别客体对人体不利作用的特点和效果,分为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和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有时对两者不加区分,统称危险因素。,一、相关术语及定义,有害因素: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

2、损害的因素。 危险: risk 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危险度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给出,即:R=f(F,C) 式中:R-危险度;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一、相关术语及定义,危险源:hazard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重大危险源:长期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米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一、

3、相关术语及定义,事件: incident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 注:其结果未产生疾病、伤害、损坏或其他损失的事件在英文中还可称为“near-miss”。英文中,术语“incident”包含“near-misses”。 事故: accident 是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三违:就是指违反国家和企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根据其具体内容,可分为“违反劳动纪律、违章作业、违章指挥”三种,俗称“三违”。,一、相关术语及定义,事故隐患: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误动作、不按规定

4、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为(制造危险状态)。 物(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陷。 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监督、检查、事故防范、应急管理、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缺少、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管理。,一、相关术语及定义,危害因素 :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相关病症、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风险:是衡量某一种危险引发事故、造成伤害或疾病的概率和后果的尺度,是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风险 = 可能性后果 风险评价:对已识别出的危害因素,运用一种或几种评价方法,定性、定量或半定量地评价其风险程度,并确

5、定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二、危害因素辨识,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进行分类,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危害因素分为20类。 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二、危害因素辨识,物体打击: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车辆伤害: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下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

6、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引发的车辆伤害。 机械伤害: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二、危害因素辨识,起重伤害: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 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 灼烫: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二、危害因素辨识,火灾:在时间和空间

7、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高处坠落: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 坍塌: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包括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 火药爆炸: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二、危害因素辨识,风险控制流程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风 险 控 制 流 程,风 险 评 价 矩 阵 图,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评分标准表,作业场所危险性评价法(LEC),E-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评分标准表,作业场所危险性

8、评价法(LEC),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评分标准表,作业场所危险性评价法(LEC),D-风险值风险分值级评定: 作业风险值 :D=LEC,作业场所危险性评价法(LEC),停止使用该物质,或以无害物代之,改用危害性低的物质,将危险源与人员隔离,工程技术控制,管理控制,个体防护,消除危险,降低危险,个体防护,三、风险控制措施选择,无事故!,工作,“避免失误-失误情况下无害化-事故状态下减少损失“的处理原则,通过改进管理体系要素阻止事故发生,通过改善工作条 件阻止事故发生,通过提高人的素质阻止事故发生,通过本质安全设计阻止,通过HSE 设施设备,三、风险控制措施选择,三违辨识内容,违反劳动纪律,违章

9、操作,违章指挥,四、三违行为辨识,人的行为,“三违”行为分类 不知型:即由于教育培训不到位或者相关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完善,实施“三违”行为的当事人不知道其实施的行为是“三违”行为。实施的主体主要是青年职工,大部分是新职工,包括转岗、换岗的人员。 不知所以型:即虽然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有规定要求执行,但实施“三违”行为的当事人不清楚如果不按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执行可能带来的后果。实施的主体主要是新上岗的员工。,四、三违行为辨识,明知故犯型(习惯型):即知道正在进行的行为是“三违”行为,但过去一直这么操作,也没有发生事故,存在侥幸心理,对自己控制危险的能力估计过高或者与按章操作相比,实施“三违”行为

10、带来的时间上、物质上、体力上的得益大于前者,依旧冒险实施“三违”行为。实施的主体主要是有一定经验的操作员工和经常进行简单重复操作的人员,如:电工、电气焊工等特种作业人员。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嫌麻烦、图省事,省略必要的操作环节和步骤,特别是在检维修或装置开停工期间,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有些员工包括领导为了赶工期、抢进度时容易出现;二是即使“三违”行为被发现,由于未造成严重后果,相应的考核力度不够,不痛不痒,使“三违”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导致“三违”行为屡禁不止。,四、三违行为辨识,失误型:即由于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在无主观意识的情况下,判断失误、疏忽、遗漏等造成的“三违”,虽然在整个

11、“三违”行为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但在特定情况下发生的失误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如在进行关键设备操作和重要工艺参数的调整过程中以及在事故应急处理的情况下等)。,四、三违行为辨识,公司QHSE管理体系中,事故隐患管理办法对隐患的的定义。 事故隐患:指生产区域、工作场所中,现已存在可能导致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装置、设施、设备、生产系统、工艺技术、规章制度等方面的缺陷和问题。 事故隐患分类: 特大事故隐患、重大事故隐患、较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四级。,五、事故隐患辨识,特大事故隐患:评估应达到下列情形之一:1)可能造成一次死亡10人及以上;2)可能造成一次急性中毒(重伤)50人及以上

12、;3)可能造成一次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1000万元及以上和社会影响恶劣、性质严重的事故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评估应达到下列情形之一:1)可能造成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2)可能造成一次急性中毒(重伤)10人及以上;3)可能造成一次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500万元及以上、1000万元以下和较大社会影响的事故隐患。 较大事故隐患:评估应达到下列情形之一:1)可能造成一次死亡1-2人;2)可能造成一次急性中毒(重伤)3人及以上;3)可能造成一次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100万元及以上、500万元以下的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较大事故隐患以下的为一般事故隐患。,五、事故隐患辨识,事故隐患整改:遵循“谁管理、谁负责,

13、谁设计、谁负责,谁施工、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的原则。 事故隐患整改:根据事故隐患评价结果,确定事故隐患分级整改管理权限,研究制定整改投资方案,由责任单位按整改方案组织实施。a)一般事故隐患由隐患所在单位组织实施,安全设备科备案;b)较大事故隐患由作业区组织实施,报公司备案;c)重大及以上事故隐患上报公司组织实施。,五、事故隐患辨识,隐患发现与报告:员工发现事故隐患有汇报的义务。岗位员工应严格执行巡检制度,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对发现的各类事故隐患要及时汇报,不得延报或者隐瞒不报。 员工发现并及时报告以下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给予奖励:a)报告非本岗位负责的设备、设施、生产工艺等存在的生产安全事故隐

14、患;b)报告本岗位的设备、设施、生产工艺等存在的非本人责任不落实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c)单位组织的各类检查发现的事故隐患不在奖励范围之内。,五、事故隐患辨识,“低、老、坏”现象范围:低、老、坏现象就是指“低标准、老毛病、坏习惯”,在作业现场较为普遍。我们要通过强化直线管理,落实属地责任,加强现场监管,努力克服作业现场的低标准、老毛病、坏习惯,在“养成习惯、转变观念”上狠下功夫,克服并逐渐杜绝现场普遍存在的“低、老、坏”现象,形成全员安全的良好氛围。c,六、“低、老、坏”现象梳理,多掌握一些技能,就多一份安全; 多了解一些风险,就多一份保护; 多关心自己,就给自己和家人多一份爱! 好人一生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