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泉港区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7386615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泉州泉港区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福建泉州泉港区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福建泉州泉港区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福建泉州泉港区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福建泉州泉港区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泉州泉港区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泉州泉港区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试题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 届高三试题1泉港区第一中学泉港区第一中学 2019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历史(考试时间:(考试时间:9090 分钟分钟 总分总分 100100 分)分)第第 I 卷(单项选择题,共卷(单项选择题,共 48 分)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 3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 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种延续到东周。但秦国 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 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2、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 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 的特权 2分封制从本质上说,仍是社群自治的延续同商朝相比,很多西周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 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上层的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据此可以看出,比起殷商松散的联盟 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 ) A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 B天子与诸侯形成官僚政治体制 C依据血缘来分享权力 D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形式 3战国时期,人们将官吏领取俸禄为报酬的现象称为“主卖官爵,臣卖智力” ,一旦被任命为官吏, 即可享受俸禄的待遇,俸禄大多为实物,以石、钟等单位计算。据此可知,战

3、国时期( ) A雇佣劳动现象较为普遍 B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 C商品货币关系发展滞缓 D贵族世袭特权已被废除 4楚武王灭权(国)后,派人担任权县县尹,县尹向楚王直接负责,不世袭。至于郡县关系,当 时有“千里百县,县有四郡”之说。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官僚制度已经建立 B周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强化 C郡下设县已成定制 D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遭破坏 5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 106 万户,达 500 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 边境。此举( ) 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均衡了全国人口的分

4、布 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6西汉宣帝时曾颁布诏令:“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 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这表明汉代 法律( ) A人情大于法制 B以礼入法伦理关怀 C凸显皇权专制 D深受豪强地主影响 7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 农家生产总收入的 40%以上。这种观点( ) A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 B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C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 D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 8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

5、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但据汉书记载,2019 届高三试题2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A社会稳定大一统局面形成 B罢黜百家削弱了丞相权利 C制度改革使丞相职能转变 D汉武帝个人能力特别突出 9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10如下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 ) A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

6、 B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 C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 D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 11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 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 了唐代( ) 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12唐初,有大臣认为前朝历史文献多有遗失,担忧“十数年后,事迹湮没,如文史不存,何以贻 鉴今古” ;元朝马端临强调“生乎千百载之后,而欲尚论千百载之前,非史传之实录俱存,何以稽 考。 ”据此可知历史文献可以( ) A服务统治 B提高修养

7、C传承文化 D总结历史 13.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 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 水平 14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 “西北之人尚质” ,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 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 A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 B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 C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D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15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

8、以外,宋朝始终没有 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 明在宋朝( ) A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B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C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D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 16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2019 届高三试题3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 ,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 ) 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 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 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 D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 17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

9、,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 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 致的是( ) A “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 “存天理,灭人欲” C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 “学者须先立志” 18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另一些 士人阶层逐渐抛却 “安贫乐素” “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入商人的行列。这一现象说明宋 代( ) A四民界限渐趋模糊 B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士商阶层相融合流 19北宋的词家,前期如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全都是南人,后期的苏轼、黄庭坚、秦

10、观、 周邦彦、李清照等,也多数生长于江南或其周边。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文化中心南移 B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 C北宋时期出现学术中心南移趋势 D宋词具有南方文学的地域性特征 20郑樵通志卷二十五记载,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 婚姻必由于谱系。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自五季以来,取士 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这一变化( ) A显示了“公天下”的趋向 B反映了文官政治的形成 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D表明了封建等级秩序的重构 21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

11、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 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 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阁臣多来于翰林院 22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阁首辅的地位开始突出,倍受大臣们的 尊崇,称其为首相,内阁中的其他成员也多为首辅举荐,他们事事附和首辅,不敢有什么意见。材 料中的现象( ) A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 B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 C说明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 D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 23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 。嘉定“其

12、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 。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C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24明清时期盛行一种佃农有权永久耕种地主土地的永佃制,即地主只能收租,无权增租夺佃或干 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这一制度致使( ) A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B佃农社会地位提升 C佃农地租负担得到减轻 D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25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 ,据此图可知宋代( ) 2019 届高三试题4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

13、6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 ”1391 年,进一步规定:凡 在内府役作的工匠, “量其劳力,日给钞贯” 。这主要说明明初官营手工业( ) 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27刘宗周对王守仁学说有一个十分精练的概括:“先生承绝学于词章训诂之后,一反求诸 心,而 得其所性之觉,曰良知。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隅。即知即 行,即心即物,即体即用,即工夫即本体,即下即上,无之不一。 ” 这说明王守仁的心学是( ) A背离理学的基本思想 B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 C维护统治的官方哲学 D知行合一的理 论体系 28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 素。由表中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