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课件

上传人:精****档 文档编号:57377056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6.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课件(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主要内容:,一、校园规划设计研究对象 二、中国近代大学发展概况 三、校园规划程序 四、大学空间形态的原型与形成原理 五、校园空间结构规划布局模式,一、校园规划设计研究对象,分析近年来我国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的案例情况,从校园规划的校园择址,总体规划平面构图的总体布局、功能分区、道路交通、校园绿化、校园空间、校园景观、校园建筑,高校用地指标、校园规划可持续发展来探讨高校校园存在的问题和规划设计的原则。,二、中国近代大学发展概况,中国近代大学校园的历史分期,是从1840年帝国主义入侵之后,随着中华封建帝国的逐步衰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 清末在洋务运动开办了进行洋务教育的近

2、代新型专科学校。 1862年由清政府总理外国事务衙门设置的京师同文馆这类学校成为中国近代大学的先声,洋务学校一般规模较小,校舍简单。 1895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天津海关道盛宣怀设立“天津西学学堂”以后改为“北洋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大学(现在的天津大学 )。该时期的大学,课程设置简单,教学设备少,师生员工不多,校园规模不大,校舍多沿用旧有的书院、科举兵院、王公府第、官府衙门作为校园。“北洋工艺学堂”始创于1903年,河北工业大学的前身,19世纪初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兴办学校,早期只在沿海岛屿设立规模小、程度低、附设在教堂中作为传教辅助机构的教会学校。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迅速增加,校址向内地深

3、入,教会大学成为中国近代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历史阶段的大学规划,主要是借鉴欧美近代大学学院派的规划体系,有明确的功能分区,教学区一般围成三合院或四合院,建筑风格的取向则是中西兼容的。,20年代初,我国高校的校园受欧美影响,强调轴线对称和庭园、广场为中心的布局模式。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在建国初期的十余年间,高校建设有较大的发展,但从规划到设计,主要学习苏联的模式。校园功能上受固定形式所限,造成一些使有功能和朝向等方面的不合理。校园教学楼群规划时一般为教学楼正立面的教学区正对着学校大门,并以教学楼式图书馆为中轴线的端点,两侧排布教学辅楼,在总体上形成

4、规整对称的格局。,90年代以来由于教育手段与设施变化导致学校校园规划扩大,建筑需求增加,现有的老校园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形成了全国范围内兴起建设高校校园的高潮。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校园建设主要是以下四种情况: 老校就地改造,再开发,如清华大学; 老校扩展,易地建分校,如上海交大在阂行建分校,中山大学在珠海 建分校; 弃老校,易地另建新校,如吉林大学; 新建学科新学校,大学城模式,如广州大学城。 这时校园规划布局上采用了自由布局的方法,打破了以往强调平面和空间对称、工整的布置格局,充分利用己有的地形,地物条件,形成不拘一格的布局特色,达到了校园建筑群体,单体形式多样,错落有致的布局效奥。,历史上的大学

5、校园和建筑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传统四合院修道院封闭式校舍到现代开放式校园和建筑。 1994年出版的建筑资料集成3认为:大学校园经历了一个仍附于建筑,独立于建筑,多幢建筑集中,分散式(教学与居住分离)、大规模校园的发展阶段,也有从校园与城市的空间关系入手,认为大学校园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四种类型,即历史上布局相对集中的大学城、散布在城市中的多中心结构大学校园,城市市区中的校园大学和郊区型大学校园。,三、校园规划程序,校园规划工作程序的要点 (1) 提出项目建议书; (2) 申请立项,要得到确认,以进入规范性操作。 (3) 进行可行性研究,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4) 根据可行

6、性研究报告,拟出规划设计任务书,内容要尽量具体、详尽、明确,这是规划与设计的依据。 (5) 招标委托 (6) 规划设计成果通过正式专家评审会评审,以及综合领导与群众多方面的意见后,确定校园总体规划的实施方案。 (7) 按规范要求完成校园总体详细规划的正式设计文件。 (8) 上报主管领导部门审定、批复、方可生效执行。,四、大学空间形态的原型与形成原理,1.原型1)都市中的大学街2)中庭式的大学院落(Yard)3)宫殿形式的大学空间4)校园(Campus)5) 现代大学空间体系,1)都市中的大学街。中世纪大学最初在欧洲出现的时候大学并没有属于自身固有的空间,从而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大学校园空间。教师

7、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场所常常是在衔头、教堂、教师的住所或临时租借的房间。这些设施大多位于城市街道的两侧。即城市道路成为大学校园空间。如法国的巴黎大学就发祥于塞纳河畔桥头广场的周边。,2)中庭式的大学院落 中世纪在英国首先出现了中庭式“大学院落”。它是大学设施沿街区周边建设围合形成的中庭院落,它构成了大学校园空间领域的基本单元,大学校园空间就是由数个这样的中庭院落而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形式减弱了大学空间对社会的开放性。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当初的学院式空间格局,就是由数个中庭院落所组成的,3)宫殿形式的大学校园空间。19世纪以后,以产业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为背景,对应于广泛的社会需求,诞生

8、了现代大学的理念。同时,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校园空间也产生了,出现了像德国柏林大学和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那样的巴洛克官殿式的大学。这类宫殿式大学空间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它以庭院的形式为日后大学的发展储备了开放空间; 第二,它具有向城市开放的前庭,把城市空间引入了大学,包括把城市的街道、广场等要素引进了大学空间; 第三,宫殿式建筑具有明确的中轴线,它规定了日后大学空间演变的基本格局(图)。宫殿式大学空间最初是在校舍前引入了前庭,后来又把街道、广场等城市的要素导入了大学的空间,从而使宫殿式大学空间逐步接近城市空间,因此,人们又把这种接近于城市空间的宫殿式大学空间称为“大学校园雏形”(图)。,4)以

9、美国多数大学为典型代表的低密度、开放空间为主体的所谓校园(Campus)形式的校园空间。它有明确的领域界线,而根据校园中建筑的布置形式其空间形态又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为点式对称型,它是通过围绕开放空间形成聚合,并沿着轴线展开的模式。 第二类为开放式围合型,即三合式布局。这种形式对于变化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即使构成院落的单体建筑的形态发生变化,相对于一个开放空间的聚合形态不变。 第三类为林荫道型,即沿着轴线成大三合式布局。 第四类为复合式结构型,即以开放式围合型和林荫道型为基本单元,再通过建立轴线将这些基本单元体形化。这种形式不但能够适应各种形态的变化,最突出的优点是能够满足任何成长规模的要求。

10、这种形态的轴线向外部延伸,将校园空间的结构与外部世界连续成一体。,5)1960年前后,基于现代建筑理念与方法新设或增设的现代大学校园空间体系。这种体系的规划更重视校区内的交通组织、新型能源系统、特定建筑功能空间的整合性与合理性,并且突出设计的作用,设计方案常常是一个终极方案。其空间的适应性差,生长性弱,随着大学的发展,空间发展刚性太强,发展机理僵化。,2.大学空间的形成原理, 共性的特征:聚合(基本单元的形态) 形成与变化的媒介:开放空间 形成与变化的原理:开放空间的聚合力开放空间对聚合空间的开放力,马丘比丘宪章所指出的:“不应当把城市空间当作一系列孤立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而是要追求空间环境的

11、连续性;每座建筑和空间不是孤立的,而是连续统一的系统整体中的一个单元,它需要与系统整体中的其他单元进行对话,从而使自身的形象得以完善。”校园空间持续性成长的关键: 开放空间合理的有机组织,五、校园空间结构规划布局方法和模式, 规划方法的要点,1)深刻理解办学宗旨与校园文化传统(包括对学科内在规律的了解),强调在空间上的体现与继承;2)发现或发掘构成校园空间的共同语言,包括:校园空间的格局和肌理,尤其是开放空间的形态,园林与建筑的风格、质地、色彩等;3)土地利用规划要确保作为校园公共空间的开放空间,尊重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4)校园空间的形态规划,要注重开放空间的有机展开,实现开放空间在视觉上的

12、网络化。5)注重大学校园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在校园规划中,空间结构组织可以根据其特性、动态发展和建筑群体结构系统来分类,最有代表性的有五种基本空间模式:,围合型,线性型,核心型,格网型,细胞型,校园基本空间模式,围合型校园空间模式 围合型是传统的校园空间模式,它主要包括对称式围合型和自由式围合型两种模式。,线性型校园空间模式 这种空间模式源于“带型城市”理论,其特点是用一维尺度来控制校园发展。通常以公共教学空间、教学服务设施和社会商业设施等全校性建筑物集中布置成线性核心,用校园干道作为纽带将这些设施串联起来,并朝两端延伸,专业教学和研究设施则沿线性的两侧发展。 十字型校园发展规划、“蛇

13、”型校园发展规划,核心型校园空间模式 核心型发展规划是一种二维团状布局,它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由各种全校性公共设施构成校园核心,核心外围各功能区呈放射状向外扩散。这种形式可以保证校园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完整性,布局紧凑。 第二种情况是所谓“绿心”型发展规划,以较为宽敞的绿地(或湖面)作为校园核心,围绕这个“绿心”布置各种设施。校园的发展是双向的,不但可以向外扩展,必要时也可向内扩建,弥补了第一种情况的不足。,格网型校园空间模式 这种规划使用网格交叉覆盖基地面积,所有需要布置的室内外空间自由嵌入一个或几个网格单元的范围内。网格的构成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以建筑联成网格,一种是以道路布置形成网格。网格

14、型发展规划是建立在标准化规划单元基础上的,即把规划的形式从特殊建筑物的功能中抽象出来,制定适合多种需要的标准空间规划单元,通过这些重复的单元按网格进行灵活组合,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细胞型校园空间模式 该模式是以学院制组织体系为基础的,在设施组合上将教学研究设施与生活设施融合成一体,形成若干相对独立的组团。其特点是以学院为单位成组布局,并与中央管理与服务机构相联系,形成每个学院高度集中,而学院间则较为松散的多中心结构。该模式多用于占地较大或地形复杂的多功能综合性大学校园。学校的发展是通过建立新的学院来获得的。这种发展规划可以使各种设施发展同步、均衡,并且避免连续建造引起的互相干扰,道路交通系统

15、随分子组团中建筑群的需要而成长。,格网规划模式,网格规划可以使规划结构具有最大限度的可发展性和可替换性,在目前的校园规划中比较盛行。 网格规划的原理是将建筑设计中的模数化设计扩展到校园规划设中,产生模数化的网格式大学设计。它的布局往往采用网格式道路作为交通的骨架在相应的网格中布置校园的主要建筑或广场、绿地等校园空间;也有的以建筑形成网格,在单元的中部设计绿化,采用的是严谨、科学的理性主义设计手法。由于网格图形的连续性。使这种布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并具有可替换性,易于形成校园空间的层次性、秩序性和结构性,也易于校园的后期持续生长。,网络结构作一种方便交流,有利生长的组合与划分方式,为线性发展

16、的校园空间担供清晰的规划肌理和科学校园理性。网格结构对于校园空间的构建至少提供了以下便利条件: 第一,网格规划设计便于形成有机互渗的交校园空间网系列。在台州大学(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校区中规划以网状互渗结构提供四个层次的交往空间,为现代素质教育提供条件。第一层次是中央生态带;第二层次是各宿舍及教学楼组团之间的绿地及各条纵横交错的连接轴;第三层次是组团各部分的内院;第四层次是建筑单体内部的中庭,平台等室内园林交往空间。各交往空间与园林意境相结合并适度地控制庭院四周的建筑的高度比例,和谐地插入收放有致的的校园空间系统。,第二网络结构能提供一种高效联系的环路的开放体系,通过网络、模数、整体化

17、设计,严整有序的组合与划分,使校区给功能可以融入整体构图肌理在台州大学校区规划中根据日照间距和建筑进深进行计算,规划上采用75 X 75m网格对校园作整体控制,用24X 24m对院落空间进行控制。,第三,网格结构能提供校园空间有机生长的脉络。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体现在:其一结合生态地域文化的校园设计。在宏观上校园结合地形地貌,不破坏原有的基地生态环境。通过对建筑体量的考虑、建筑组团的布置、建筑遮阳、通风、利用太阳能等生态技术手法达到尽可能的节约能源和创造宜人的室内外环境。其二,弹性生长的可持续校园设计。为了校园未来的发展也表现在不用尽现有资源一方面在网格内部局部留空,可保证现有校园空间系统的完整,即使有未来不可预见的功能,仍有完整的属地可作发展;另一方面在功能区的边缘,建筑物及校园空间可以沿着现有网络方式继续生长,而不破坏规划大的构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