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社区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7375778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依托社区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依托社区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依托社区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依托社区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依托社区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依托社区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依托社区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依托社区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依托社区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土地被征用,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有了过多的劳动力。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普遍缺乏工业化生产所需的生产技能,在参与城市就业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在失去土地的保障后从事生产面临更高的风险,因而对社会保障和就业均有着强烈的需求。如果剩余劳动力的风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不但难以顺利转变成为城市居民,分享不到城市文明成果,而且还有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针对上述情况,石碶社区学校在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为他们就业打开了方便之门。一、案例背景一、

2、案例背景鄞州区石碶街道地处中国沿海开放城市浙江省宁波市的南郊,紧邻宁波市新汽车南站,辖区内有宁波国际机场、宁波轻纺城市场,沪杭甬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214 省道、鄞县大道、鄞州大道、机场专用公路穿境而过,是宁波市重要的“形象窗口”。街道区域面积 34 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9.3 平方公里),下辖 16 个行政村、4 个社区、1 个渔业社,常住人口 5.3 万,外来流动人口超 10 万。随着我街道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迅速,一系列大企业、大项目纷纷落户我街道。基本建设用地、交通道路用地、工业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使得耕田面积急剧减少,广大农民失掉了赖以生存的土

3、地。被征地人员的就业问题成了当前开发建设进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如何改变被征地人员观念陈旧、文化层次低、劳动技能缺乏的状况,提高广大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培训工作是一个基础环节,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案例正文二、案例正文石碶社区学校配合街道劳动服务站,按照城乡就业一体化的要求,在被征地人员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开展剩余、开展剩余劳动劳动力就力就业业情况情况调查调查,建立培,建立培训训机制机制我校针对剩余劳动力的调查表明,在所有土地被征用人员中,劳动年龄段(男 1660 周岁、女 1655 周岁)占征地总人数的 55%,在失土农民劳动人员中占相当大比例。

4、在劳动年龄段内的土地被征用人员中,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这其中包括很多文盲、半文盲,这是造成失土农民再就业困难的一个及其重要的因素。失土农民受其本身年龄、文化、所掌握的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土地被征用后就业困难,一部分自谋职业,大部分从事体力劳动。相当一部分人成为无业劳动者,整天无所事事,坐吃山空。这些人对今后生活出路第一反应就是吃完“征地补偿”再继续吃“低保” 。在吃“征地补偿”期间,他们或三五成群凑在一起打麻将赌博,或成为社会闲散人员东游西荡,到处惹事生非,影响社会稳定。我校在认真学习,贯彻市、区有关剩余劳动力再就业文件精神的同时,根据本街道的实际,制订了被征地人员学习培训规划,充分发挥各行政

5、村、居民委的作用,对本辖区内的被征地人员进行摸底登记,弄清他们的就业意向,广泛宣传被征地人员参与培训的各项优惠政策。凡新产生的被征地人员,必须先参加有关择业观念、创业意识、国家相关政策和就业途径方面的短期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法律意识、就业政策指导、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工作在我成校全面推开,其目标明确,我校全体教职工积极主动地把这项工作落实到实处。从发通知、组织人员、报名登记、授课考试等等,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使此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通过培训,被征地人员对当前的形势,法律知识,特别是党和政府对解决被征地人员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解决就业的各种方法途径有了更多的了解,增加了就业创业意识。由于我街

6、道地处城乡结合部,工业经济相当发达,被征地人员数量多,涉及面广,加上人员分散,培训难度相当大,为此,我们整合了全街道的教育资源,把培训网络建设作为基础环节来抓,确定以石碶社区学校为就业前培训基地,以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为技能培训基地,以浙江工商成教学院为学历教育的龙头基地的培训网络体系。力争为被征地人员提高就近就地,快捷高效的培训场所。同时,为使培训能延伸到一线,在各行政村设立了报名点,以街道劳动服务站作为职业介绍平台,建立培训人员的数据库。这样,我街道通过了一个强有力的覆盖全街道的三级培训网络机构,为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性的保证。2、多渠道开拓、多渠道开拓农农民再就民再就业资业资源,形成多元

7、教育源,形成多元教育石碶社区学校在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整合的教育资源,建立了各级培训网络,目前,我石碶社区学校的培训种类分为五大块:学学历历教育。教育。分为大专、中专两部分,凡被征地人员具备高中、初中以上学历并愿意接受再教育的,均可报名参加,符合入学条件的,可享受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石碶社区学校与浙江工商学院成教分院联合推出了被征地人员学历教育培训,积极鼓励具有高中学历的年轻被征地人员参加大专学历教育。积极鼓励初中文化的中老年被征地人员参加成人高中双证制学历培训。近五年来,参加成人高中双证制学历及大专学学历培训如下:学历 2000 年 2010 年2011 年 2012 年 20

8、1 年 大专班上课情景大专班上课情景年份成人高中“双证制”35 人34 人 64 人 60 人94 人大专班78 人71 人92 人45 人40 人短期短期职业职业技能培技能培训训。 。石碶社区学校推出: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市场营销、中式面点师、中式烹调师、中级育婴师、物业管理、保安员、电脑等 9 项工种,供“菜单式”选择培训。通过培训,学员掌握了所学专业的基本技能,为他们转岗就业奠定了基础。定期定期职业职业技能培技能培训训。 。学习时间在 80 课时以下的一般技能培训和社区服务类培训。学校想方设法为他们搭建平台,邀请有关专家或有一技之长的能人进行辅导培训,让学员在一定时期内,立竿见影掌握技能

9、。如计算机、电工、健康养生、早点制作等订单订单式培式培训训。 。由企业单位定向委托培训。石碶社区学校作为劳动力转移的主阵地,就现有的条件和设备,无法满足那些要求较高的培训需求。为确保培训的质量、不断满足我街道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需求,我校积极探索,敢于创新思路,建立与企业合作办学,开展行之有效的培训。学校通过街道办事处先后与广博集团、雅戈尔集团、国骅集团等多家单位建立亲密合作关系。根据企业单位的要求,开展了“切割工、装订工、缝纫工、财务人员”等专项培训。订单式培训为企业单位直接提供了用人需要,同时也为受训人员提供了就业单位,两厢情愿的当即就订合同,收到了双赢的效果。创业创业培培训训。 。组织有

10、创业意向的各类人员开展自主创业的意识、方法和实用技术方面的培训。培训内容有:畜牧饲养、农机技术、蔬菜种植、淡水鱼养殖、蔺草栽培技术等 5 个大项目。基本上能满足被征地人员的各种培训愿望。通过上述有效的渠道和措施,从去年 3 月到今年 5 月,已对 850 人进行实用技术的培训,对 200 人进行各类农业技能的培训。3、 、顺应顺应用工市用工市场场“订单订单式式”培培训训,提高,提高农农民就民就业业率率培训只是促进就业的一种手段和形式,真正的目的是体现在就业上,因此是否能促进就业是我们开展培训工作质量好坏的衡量标准,也是促进培训工作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当然除培训外,还需要政府部门制定被征地人员就

11、业的总体规划,出台促进就业和创业的相关政策,落实被征地人员就业和创业的优惠措施、配套政策,从宏观上对被征地人员培训及就业进行调控。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各中介机构、劳动服务站等部门共同做好被征地人员的就业工作。就业和培训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必然能使被征地人员的培训和就业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订单式”培训是提高被征地人员就业率的有效途径。联络相关企业,根据企业需要进行订单式培训,被征地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由用人单位优先录用。如与保安公司合作,培训了 109 名保安员,已被当地企事业单位全部录用。为“三江购物我连锁店”培训了 60 名营业员,也全部被录用。 “订单式”培训深受企业

12、和被征地人员的欢迎,是企业和培训农民的“双赢”举措。由于被征地人员地处农村,居住分散,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差异大,培训需求不同,且有很多已在非正规临时就业,为此必须确定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为他们参加培训提供方便。我校除安排日常培训外,还安排双休日培训和晚上培训,并且送教下乡,到各行政村设点,进行上门培训。在培训项目的选择上,我们考虑到被征地人员的不同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的状况,针对性地设置了社区服务类的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市场营销、物业管理员、保安员等;技能类的培训有计算机操作、中式面点师、中式烹调师、中级育婴师等。因此,对剩余劳动力这个特殊受教育群体的针对性教学,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身定做教学

13、计划与教学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三、案例亮点三、案例亮点广博职工实践操作培训广博职工实践操作培训1、学、学历历培培训训提升了提升了农农民的文化素民的文化素质质学历培训是石碶社区学校的一大特色,我校从 01 年开始开办大专班,从开班到现在,已有千余人从我校毕业。曾在鄞州日报(2011 年 10 月 15 日第二版)刊登:以往,我们进入各个社区、村时,看到闲散居民较多,这些农民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淡漠。农村妇女因为较闲,有些妇女夫妻关系恶劣,婆媳关系不和睦、邻里关系不和谐等通过开展各项社区教育,向失地居民传播科学知识,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仅让居民学到一技之长,更是丰富了居民的

14、精神生活。如今进入村、社区,面貌大大改观。即使有些农民闲散在家,也不扑在麻将桌上,调嘴学舌的现象也极少出现。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从学历提高,技能培训等入手,不但提升了居民素质,进而促进农民再就业,铺就农民走上富裕之路。从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2、技能培、技能培训让训让剩余剩余劳动劳动力走上致富路力走上致富路在我校培训的 37 岁的杨家村水产养殖专业户杨某,是其中的一位受训人员,原来养殖规模只有几十苗,通过在我校培训,学习掌握了科学养殖技术后。如今,他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引进优良新品种,年收益比参加学习前翻了一番。另一村的张师傅,在土地被征用后参加了石碶社区学校的塑胶

15、与印刷技能培训,去年 12 月结业后顺利在附近一家印刷厂找到了工作,目前的月收入近 3200 元。近年来,汪家村绿优葡萄场的农民何仁国一直是石矸街道种殖业重点扶植对象,多次参加成校培训,且和成校建立亲密联系。去年 10 月,我们石碶成校响应市政府“优秀农民赴高校”的号召,认真贯彻文件精神,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汪家村绿优葡萄场的农民何仁国脱颖而出,参加了“优秀农民赴高校”的进修。在培训中,他受益非浅,不但学到了种殖葡萄理论知识,而且懂得了判断葡萄株好坏何时修剪等实践操作能力回来后,运用培训中学到的技能,大胆尝试了种草莓,他的“早季”、 “红颜”特色草莓,不但个儿大,而且酸甜适宜

16、,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初次种草莓就受到了同行的青睐,让他尝到了甜头。一大批农民通过参加科技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机插秧实践培训机插秧实践培训后,能够学以致用,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很快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如上王村庄圆粮食专业合作社的庄博,开发富硒稻谷的种植技术,并采用了“灌、耕、种、植保、收获、烘干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运作方式,辐射影响了周边农民,带动他们共同走进致富大门。通过成校的培训,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致富,同时也加快了新农村建设。 四、分析与启示四、分析与启示就业是剩余劳动力最好的保障,就业关系剩余劳动力生存和发展。在探索培训剩余劳动力就业路的同时,我们逐渐体会到,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难题,最根本一点就是提高农民的素质,树立全新就业观念。虽然进厂务工,加入服务行业等等,这些能解决部分就业问题、短时间就业问题。但层次仍然较低,收入不高,不能完全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以及农民自主创业的迫切需求。因此,新城区农民的社区教育对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用技能,任重道远。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要重视农业的发展。立足我街道农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