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372746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如何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如何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如何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如何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如何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 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 活动过程” 。同时又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工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动力和保障 的作用。德育要从小抓起,从道德修养的过程看,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都有一个发展过程, 就跟上台阶一样。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要加强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后,再逐步提高理性认识,以理论指导道德行为,并为人生观和 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基础,这对他们的一生怎样做人都有着

2、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为把他们 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抓住时机开展小学生的德育工作, 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新 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 份爱。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老师以权威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 的地位,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是圣洁的代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其灌输的痕迹明显地 拉大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枯燥的说教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

3、参谋与 伙伴的关系。 师与生是平等的关系。长期以来,教师以绝对权威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认为学 生必须无条件地听从其安排,凭着主观的善意出发,往往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也好还是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 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 论进行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 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小学生比较天真,看问题不全面,往往会提 一些十分幼稚、奇怪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说的某些怪问题延迟评价,不挖苦,不嘲讽, 循循善诱。通过讨论交

4、流,学生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其中的道德认识不是由教师强 制灌输的,而是学生内化的结果。 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致的爱。只有真正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才会 真正地尊重学生,才会在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做好学生的伙伴, “导游人” ;当学生有错的 时候不是一味地苛责,而是宽容、理解和帮助。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师对生 这样单一的关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学生之间可以相互 交流。教师还可以是其中一个大组的成员,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这种多向的交流方式使 得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2、给学生以积极的德育期待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

5、者心灵接触的过程,教师的期待效应是师生间真挚感情的体现 和外露。教师的期待是教育过程中是一种潜在的、暗含的力量,也是一种难以估量的,强 大的力量。心理学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种期待的效应。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体现德育 的实效,教师应有效地运用这种期待,使之发挥出这种力量的强大,这也是建立良好的德 育氛围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利用班中的公开场合向学生施以对班集体整体的期待。希望他们能成为一个 团结的、坚强的、向上的集体,并以身作则,处处把自己看作是他们中的一员,让学生感 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如在班会上,教师动情地说:“我们班是个温暖的大家庭, 这个大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兄弟姐妹,在座的每个人都

6、应该看作是这个家中的一分子。“ 这些话激起了学生情感的的共鸣,在学生的心中唤起了对集体的爱。在以后的运动会、三 项竞赛和其它许多比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班级争光,我是班级的一员这些观念开 始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团结、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取得成绩的原因,这说明对学生的期待开 始发生效果,学生和教师最终在情感上达成了一致。 教师对学生予以期待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从而激发他的上进心。这期待产 生效应的基础是师生间的信任。信任是一种对他人相信而敢于进行托付的态度,也是一种 道德关系,它是建立在诚实、正直、可靠的基础上的,它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起点。有了 信心才有爱,教师的信任可以给学生以鼓励与勇气

7、,激励学生不断向前。只有教师的信任 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才能向教师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德育才 能取得实效。尤其是小的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较强,教师亲切的话语更能拉近师生的距 离。曾有一个学生上学迟到,上课总是无精打采,问他,也不答话,教师设身处地地与他 交谈,经过多次谈话,这个孩子终于说出了心里话,父母吵架,母亲一气之下离家,他很 想妈妈。在亲切地安慰之后,教师提出了希望,希望他好好学习、生活,身边老师同学都 在关心他,一切都会好的,他终于慢慢放下了包袱,上课也专心多了。不久后,他妈妈回 了家,一切风平浪静。以后,这个学生有了什么困难或是心事总是来找这位教师,学习也 进步

8、了不少,还变得爱帮助别人了。 二、利用学生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 根据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学生集体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重大的影响,其影响力 一定程度上大于教师的作用。教师要通过组织集体来影响学生。 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小学生对班集体的概念是随着集体生活的扩大与丰富的开展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从进校 开始,通过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学生对班集体这个概念逐步明确,知道自己所在的班级是 哪个,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 的活动中,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 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

9、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 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 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 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 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着重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少先队活动 中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在一 次次的实践中不断体会,不断感悟,不断积累,从而把德育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品质。如: 通过对

10、集体生活的体验,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勤奋学习的品质,通过对父母辛苦和家庭生 活的体验,培育他们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参加“雏鹰争章”活动的体验,培 育他们开发自身潜能、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按照“五自” (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 律)的要求,将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要求具体化为若干枚雏鹰奖章,一次次争章训练为 学生提供了进行德育实践的机会。 少先队又是学生的群众组织,面对全体学生,人人可为,天天可为,可以极大地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以他律为主,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主要是以具体的、外 部的行为表现为依据。一年级学生尤其向往加入少先队组织,这时,给他们树立具体的德 育目标,学生都

11、能按目标来要求自己,十分积极踊跃地付诸于行动。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 的措施使每一位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 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 求。如对于年龄小的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学生一比较,就明白了该怎么做。 西 游记是小学生百看不厌的文学作品,现在更是用动画片、精美的画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教师用猪八戒丢西瓜的故事就可以引发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白不能乱丢果皮纸屑的道理。 三、 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在教学中开展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 课堂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每一门学科都

12、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如数学的计算教 学可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体育在培养学生身 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 教育因素等等。就语文学科来说,在教材中有许多含有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质等德育素 材的课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堂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目前,小 学生所使用的语文教材为语文与思想品德合科教学,这就要求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 融为一体。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学 生在课文学习的同时受到熏陶感染,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 从

13、而提高认识。今天,我们有这样好的学习条件,应该怎样呢?这样启发学生思考,从而 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2、结合自身进行比较,提高小学生的德育意识。 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 的理解。小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 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 才能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做的情况下,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 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小小学生交 流的欲望,

14、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 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 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 生的道德意识。 3、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 小学生在评价道德行为的时候,还不能以道德原则或道德道德信念为依据, 而常常受外部的、具体的情境所制约,小学生常常善于评价别人、不善于评价自己,他们 几乎完全依赖教师的评价为转移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评价学生,及时肯定学生好的言行, 全面地、发展地看待学生,评价要适当,了解学生的内心情况和内心体验,促使学生有积 极履行道德要求的

15、愿望,能够主动地按照道德意识来调节自己的行动,从而自觉地完成道 德行为。在小学生的课堂教学中,所接触的德育素材一般是很简单的,例如:上课专心听 讲,同学之间要友好等,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的,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肯定做得好的 学生,让外部的评价逐渐转化为学生内部的动力,同时,也使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地、带有 批判性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总之,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 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 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要有灵活多样的方法 (义马市第五小学 田

16、宝林) 班主任经常慨叹工作繁重,班级难管。二十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班级难管主要是方 法不对路的缘故,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有灵活多样的方法。实践中我体会到,管理 班级,要讲方法、谋策略,就是常言所说“你吃啥,我给你端啥” ,班主任工作应放在学生 思想教育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做得成功,学生会自觉地遵守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自 觉地奋发学习,团结向上。如果班主任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那么,即使在班级管理中 下了很大功夫,也不会有较大成效。 在班级管理中,常见几种错误倾向: 第一种,凭借高压政策来管理学生。如果学生违反班规、校级,就采取罚值日、罚站、罚 操作业,甚至采取给处分、开除学籍等恐吓手段,其后果是及其严重的。值日扫地是一种 劳动,本来“劳动是最光荣的” ,把值日作为一种处罚手段,学生会认为“劳动”是可耻的; 罚站的做法,且不论是隶属“变相体罚”的现象,学生即使站在那儿,心理上尚没有认识 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所在,难免出现逆反心理,思想波动,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东张西望, 和邻桌同学说话等现象;当教师往黑板上板书时,侍机偷偷坐下,待教师转身的同时又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