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腰果害虫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7371641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9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椒腰果害虫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胡椒腰果害虫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胡椒腰果害虫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胡椒腰果害虫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胡椒腰果害虫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胡椒腰果害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椒腰果害虫(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胡椒腰果害虫,腰果害虫,腰果Anacardium occidentale L.是一种典型的热带常绿乔木果树,在我国海南南部和西南部地区有栽培.海南腰果种植区已发现的腰果害虫有40余种,分别为害干、枝、叶、嫩梢、花和果等部位 。 我国腰果害虫: 罗永明(1991) 曾调查腰果害虫有56种。 梁立宏等2005-2006年对海南腰果病虫害的发生为害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为害海南腰果的害虫有28种。,胡椒基丁醚,大量用作家庭灭蚊、蝇剂,尤其是与除虫菊酯及鱼藤酮并用,形成络合物,可起协同作用;用作农药杀虫剂时称为“增效醚”,有迟效性(110个月);用作米、麦、豆类粮食贮存期的杀虫剂,用量为0.

2、024g/kg。,第一节 腰果角盲蝽 Helopltis theivora Waterhouse,一、分类:半翅目,盲蝽科。 二、分布:海南、云南等地。 三、寄主:胡椒、咖啡、腰果、可可、番石榴、红毛榴莲等多种作物。 四、为害:成虫、若虫吸食芽、嫩梢、嫩叶、花和果实,受害部位出现黑斑、干枯。,五、形态物征,成虫:体长56mm,土黄色,具有黑褐色斑点。触角细长,为体长的2倍,第1节基部白黄色,其余土黄色;第2节大部分土黄色;第3、4节黑褐色;前胸背板前方缩小呈颈状,雌成虫前部黄褐色,后部黑褐色;雄成虫全为黑褐色;中胸小盾片后缘有一稍向后弯、顶部呈小圆球状的突起。 若虫:分5龄;5龄体长5.3 m

3、m,全体土黄略带红,触角及足上散生黑色斑纹。,六、生活习性,海南一年可发生12代,世代重叠,一代历期2652天,卵期515天,若虫期1530天,成虫期平均1125天,雌成虫一生产卵52242粒,散产于嫩梢、花枝上。,七、防治方法,(一)农业措施:1、疏伐过密枝条;2、剪除带卵枝条。 (二)化学防治: 发生严重时,在抽梢、开花和座果期各喷一次药,用90%敌百虫或80%敌敌畏2000倍。,第二节 腰果蛀果斑螟 Hyalospila leuconeurella Rogonot,别名:腰果云翅斑螟 分类: 鳞翅目 螟蛾科 Pyralidae 为害状 幼虫蛀食腰果果实(嫩坚果)和果梨,造成发育早、中期的

4、果实中空、干枯死亡。盛果期虫果可达60以上,单株虫率最高达95%,严重影响产量。结果前期和末期也蛀害花序和嫩梢。,形态特征,成虫:雌体长9-12mm,灰黑色。触角线状。前翅灰色,亚缘线和外横线白色,缘毛基部灰白色,中部黑色,端部浅棕色。后翅灰白色,前缘和外缘线黑色,缘毛同前翅。雄虫体长8-10mm,触角栉齿状。前翅色较雌虫浅。 幼虫:老熟体长11-20mm,暗红色,头部褐色,,成虫(上)幼虫(下),防治方法,农业防治。 初期摘除虫果,集中深埋,并倒入稀释农药灭之;集中处理地上落果,降低虫源基数;果实成熟期放饲鸡群,消灭落果中的幼虫或脱果后老熟幼虫。 化学防治。盛果期对结果树喷第一次药,连续23

5、次。有效药剂及浓度(低容量弥雾)有2.5%敌杀死乳油300倍液;2.5% 溴氰菊酯200300倍液、20 速灭杀丁200 300倍液、25%杀虫双100倍液和乐果100200倍液,防治时期第一次在大量果实即将进入中果期时,以后连续喷药2 3次,防治效果95 %以上。,第三节 绿丽刺蛾 Latoia lepida (Cramer),一、分类:鳞翅目刺蛾科 二、分布:广东、海南、云南、福建等地。 三、寄主:胡椒、咖啡、芒果、茶等。 四、为害:幼虫咬食叶片。,五、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7 mm,翅展3540 mm,胸部背面有一较大的褐斑,腹部及后翅黄色;前翅基部近前缘深褐色,近外缘有深褐色直线形阔

6、带。 幼虫:体近长方形,黄绿色,每体节各生4个枝刺,第3、9、10节上的枝刺最大。,六、生活习性,海南一年发生23代,成虫夜出,有趋光性,多在晚上羽化,当晚交尾,第二天晚上产卵,卵散产于叶背。雌成虫一生可产卵量最多可达1000粒;幼虫4龄前群集胡椒叶背面,5龄后分散为害,使叶片呈不规的缺刻;幼虫老熟后爬至蔓基或蔓的分叉处化蛹。,七、防治方法,(一)物理防治: 1、灯光诱杀:成虫羽化盛期在晚上7:009:00时点黑光灯诱杀; 2、人工摘除蛹茧。 (二) 化学防治:幼虫3龄前喷90%敌百虫或80%敌敌畏10002000倍液。,第四节 粉蚧类害虫 桔臀纹粉蚧 Planococcus citri (R

7、isso),分布及为害 桔臀纹粉蚧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地。为害可可幼果荚、花柄、嫩芽,严重时可使其枯萎;此虫尚为害胡椒、菠萝、芒果、番荔枝、咖啡等作物。,形态特征,雌成虫 呈长椭圆形,长约3.2毫米,虫体外被白色蜡粉,刺孔群18对,每对刺孔群有二根细长的圆锥形刺,3根长毛。其周围约有28个三孔腺。体背部着生长毛,偶尔有少量的基部不很膨大的矛形刺毛;背面的管状腺少而零星分布。臀瓣腹面具有狭长的伸向臀瓣刺毛基部的硬化纹带。多孔腺位于阴门后面到腹裂,而体节后缘或少数沿前缘成横列分布,在胸部腹面数量很少。管状腺在腹节的侧边聚集成群。三孔腺在整个腹面均匀分布。,桔臀纹粉蚧,桔臀纹粉

8、蚧,生活习性,雌若虫期约16天,受精后4天产卵,一头雌虫有产卵囊156362个。此虫扩散主要是在初龄若虫期;蚂蚁对此虫具有传播和保护的作用。旱季虫口发生数量大而雨季虫口密度大降。,柑桔腺刺粉蚧 Ferrisiana virgata (Ckll),分布及为害 柑桔腺刺粉蚧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成虫为害胡椒果穗、嫩梢;除此尚为害人心果、橡胶等作物。,形态特征,雌虫产卵前体长可达4-5毫米;长椭圆形,覆有蜡粉无侧缘蜡线,仅在体末端具一对相当体长1/2至34的蜡线;背面覆有长而透明 ;的蜡丝;胸部背面具两对小而色暗的凹陷,腹部背面具有三对暗色斑,其上蜡粉较少,并渐次由前向后愈合,虫体暗蓝黑色;

9、腹面色较浅。,生活习性,在旱季发生较多,雨季虫口密度显著下降,开始发生时有中心虫株:,逐渐向四周扩散,不适当喷射杀菌剂(如波尔多液)可引起粉蚧的发生。,根粉蚧,该虫危害胡椒的根部,它的若虫和雌成虫生活于胡椒根部,胡椒植株受害后轻则生势衰退、造成减产,重则烂根整株死亡。 根粉蚧雌成虫椭圆形,体长2.53.5毫米,宽1.21.5毫米,背稍隆起,虫体呈紫色,但背面被白色蜡粉。雄成虫橄榄形,黄褐色,长1.01.3毫米,宽0.3毫米。,此虫以若虫在胡椒根部湿润土壤中越冬,翌年平34月为第一代成虫时期,67月为第二代成虫盛发期,世代重叠,一般完成一代约需60多天,卵期23天,若虫期50天,雌成虫寿命15天

10、,雄成虫寿命34天。一般喜欢在茸草及灌木丛生、土壤肥沃疏松、富有机质和稍湿润的植地发生。主要靠蚂蚁传播。,长尾粉蚧,该虫为害胡椒叶片及刚抽出的嫩梢,被害叶片长大后其上有持久的裉绿斑,幼小果实被害后停止生长、最后脱落。 该虫体长不超过3.5毫米,未对刺孔群有两根大的圆锥形刺及较多的三孔腺,有一条长于或等于体长的尾蜡丝,蜡丝向前渐变短,最短的几乎等于体宽的一半。,雌虫产卵于小卵囊中,若虫卵出后从卵囊爬出寻找合适的取食场所。20天后易于区分出雌、雄若虫,雄若虫聚集在一起,编织一个粗糙的茧,在其内变成具翅芽的静止不动的若虫,脱皮有具有十分发达的翅芽,约1014天后,在茧中形成雄虫。雌若虫随着发育长大,

11、分泌的蜡丝逐渐增多。该虫在胡椒叶上聚集成小群落,在海南岛46月旱季该虫的虫口密度大。随着雨季来临虫体被真菌大量寄生,虫口密度大大下降。,粉蚧类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1清除生长在椒园附近的野生寄主刺桐,并禁 止用其作支柱。 2.保护寄生蜂、瓢虫等多种天敌。 3.早春芽萌动时仔细喷洒5度石硫合剂,或含油量为5%的机油乳剂。 4.各代若虫发生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500倍液等。,第五节 桔二叉蚜,桔二叉蚜又名茶二叉蚜,除为害胡椒外,还为害柑橘、茶、咖啡、可可、腰果、香蕉、菠萝等多种作物。其成虫、若虫均吸食胡椒的嫩梢、嫩叶及果的汁液,造成叶片卷曲、皱缩,嫩梢枯死,并诱发煤

12、烟病。 有翅胎生雌成虫,体长1.6毫米,黑褐色,翅无色透明。无翅胎生雌成虫,体长约2毫米,近圆形,暗褐色或黑褐色。有翅雄蚜和无翅雄蚜均与它们的雌体相似。若虫外形与成虫相似,体长0.20.5毫米,无翅,浅棕色或淡黄色。,生活习性,该虫1年发生10余代,以无翅蚜或老若虫在胡椒上越冬,次年34月开始取食为害嫩梢嫩叶。25左右和少雨是其最适宜的环境条件。雨水过多或气候干旱均不利于它的发生。,防治方法,(1)桔二叉蚜有多种重要天敌,应很好地加以保护和利用。 (2)在冬春大量发生前或初发生时,喷施40%硫酸烟碱8001000倍液,加入0.3%的肥皂可增加防效。在蚜虫大发生,可喷施2.5%功夫乳油50007000倍液,24%灭多威(万灵)水剂10002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国外胡椒害虫,在国外胡椒植区有危害胡椒果实、叶片、茎节和根系的重要害虫,如胡椒蛀果象甲和胡椒蛀茎象甲,在我国胡椒上尚未发现。,胡椒果象甲 Lophobaris piperi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