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党课学习材料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7371628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梦”党课学习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梦”党课学习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梦”党课学习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梦”党课学习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梦”党课学习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梦”党课学习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梦”党课学习材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梦党课学习材料中国梦党课学习材料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专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胸怀“中国梦”这一伟大理想。下面,我与在座各位一起就“中国梦”一主题进行探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系统阐述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肩负国家和民族重任的使命担当,展示了统摄当代中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智慧。“中国梦” ,这一意涵深刻的词汇,发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员令和进军令,叩动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弦,激起强烈共鸣,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但是,也有不少人对中国梦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比较片面甚至曲解。比如,认为中国梦就是一个梦,不可能上升为理论,更不可

2、能指导实践;中国梦就是一个抽象的名词组合,就是顶层为推出一个新的政治概念而喊出的口号;中国梦就是有房有车有舒适生活的美国梦翻版,等等。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如果不引起重视,任其流泛蔓延,就很容易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消解中国梦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进而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认识一致才能行动一致。正确引导人们深刻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廓清思想上的种种迷雾,同心共筑中国梦,显得尤为必要而迫切。我认为,当前要重点从以下八个方面廓清思想迷雾,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一一.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梦的历史渊源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梦的历史渊源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梦想的民族,50

3、00 年来始终没有放弃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与追求,走过一个“辉煌衰落复兴”的三部曲。我们的先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很早就把梦想播种在这方土地上,把汗水挥洒在这方土地上,把热血浇灌在这方土地上。羿射九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些瑰丽的神话正是中华民族追求梦想、向往光明和进步的生动写照。 诗经中说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大同篇 ,孔子把人类社会分为两个理想阶段,一是“小康” ,二是“大同” 。 “天下为公” 、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梦想,一直是历朝历代有识之士的不懈追求。自秦汉肇始,中华民族经历过人类历史上震撼人心的强大繁荣

4、和辉煌之梦,周秦伟业、两汉胜景、大唐气象、两宋富庶、元朝拓疆、明代兴旺、康乾盛世,光芒耀眼、令人神往。然而,壮丽的辉煌之后,却经历了 1840 年以来的百年梦魇和百年抗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民族复兴成为中华儿女最强烈的梦想。无数仁人志士在这一梦想的感召下,孜孜求索、前仆后继、奋起抗争,唱响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慷慨悲歌。从林则徐、魏源等少数开明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反思落后积弊,到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地主阶级新兴官僚发动洋务运动;从康有为、梁启超等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再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探索民族复兴的各种救国主张和力量如走马灯般在中国登台亮相,但都无一例外

5、地失败。直到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中国,民族复兴的道路探索才迎来曙光。90 多年来,我们党始终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进行了壮烈卓绝的斗争,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用“雄关漫道真如铁” 、 “人间正道是沧桑” 、 “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创造性提出了中国梦,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伟大的梦想。今天的中国梦是充满辉煌、苦难与胜利的民族集体记忆

6、,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梦想的延续,是贯穿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主题。它来自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积淀,来自近现代以来我们民族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和启迪。二二.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梦的现实背景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梦的现实背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每一次重大而成功的理论创新,都源于对发展现实的准确把握,都集中表达了实践的迫切要求。 “中国梦”的提出,是适应当代中国各方面事业向现代化的转型的结果。今天的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国家面貌发生翻天覆地

7、的变化,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为世界所瞩目、所惊叹、所羡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物质基础。这是一个梦想即将成真的历史时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是,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发展时少。中国的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现有的改革“红利”已较充分释放,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关系调整陷入困境,妨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性约束难以解除,改革的整体性、关联性、复杂性和难度都比过去增大,前行道路上面临巨大的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我们不仅要解决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大量矛盾

8、和问题,还要解决好发展中可能产生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中国社会的意识领域也相应发生了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考验异常严峻。习近平同志特别提醒道,行百里者半九十。 “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 ”为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习近平同志对中国梦作出集中而系统的阐发,并不是一时兴起的随意发挥,而是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清醒认识和科学把握,是对当下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正视,是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实际问题之“的”的结果,展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非凡的理论勇气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彰显了党领导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

9、伟目标的坚定自觉与执政自信。三三.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梦的民族特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梦的民族特质中国梦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是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基于中华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价值追求、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有着浓郁的中国特色。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锻造了中国梦独特的民族性。中国梦孕育于国家衰落、民族危亡时期,凝结着中华民族昔日的辉煌、深重的苦难、坚强的性格,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品格、心理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文化的自然生成,也是中华民族追逐梦想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张扬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国家好,民族好

10、,大家才会好” 。中国梦最终指向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将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前途紧密相连,强调集体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一个集体梦、民族梦、国家梦,是 13 亿中国人共同的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中国梦的提出,道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渴望,不分阶层,不分地域,不分身份,没有意识形态色彩,符合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和全球华人空前多样化的需求,体现极强的包容性。而且,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和谐和平,中国梦实现靠的是和平崛起,靠的是全党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

11、义的不懈努力,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伟大梦想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实现中国梦是世界的重大“利好” ,是全世界人民的福祉。四四.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梦的丰富内涵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短短三句话集中体现了“富强中国” 、 “民主中国” 、“文明中国” 、 “和谐中国”和“美丽中国”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下推进各项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蕴含着六个具体指向,具有很大的包容量、高度的凝聚力,能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国家富强是

12、中国梦的中心任务。中国只有成为强国,才有实力和底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的进一步跃升。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主要矛盾没有改变、仍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仍是实现中国梦的第一要务。充分民主是中国梦的基本要求。只有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才能激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凝聚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中国力量。这就需要不断拓宽民主的范围和途径,丰富民主的内容和形式,确

13、保人民群众在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各个方面将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着力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高度文明是中国梦的重要特征。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超越数千年来创造的农耕文明形态。这就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努力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14、提升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和世界影响力。社会和谐是中国梦的重要保证。只有高度发展高度文明的社会,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断满足民生需求;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制度体系,确保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有序解决;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社会管理机制,确保社会稳定和谐、充满活力。生态文明是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群众的福祉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实现中国梦,就要保证我国人口的适度合理增长,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实现人口资源

15、环境的均衡发展,保证人民能够喝上洁净的水,呼吸洁净的空气,在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中享受宜居适度的美好生活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根本追求。中国梦既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义,又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利益,归根到底就是人民幸福之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出彩机会的渴望,正是“中国梦”最富生命力的构成。在当今中国,国家理念与人民期盼同声相应;个人梦想与民族梦想一脉相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化国家的蓝图,对接着“更好的教育” 、“更满意的收入” 、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等群众期盼,必须让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中真切地感受变迁、触摸幸福、实现理想。五五. .深

16、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梦的理论创新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梦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步前进,都是理论和现实密切互动的结果。现实要求理论创新,理论创新驱动现实发展,如此往复循环,螺旋式上升。我们党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历史任务的需要,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表述,对于激发全党的理论创造,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梦创新了党的理论的话语空间。中国梦用最通俗易懂、最形象化的语言,向人民群众解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读了人民期盼的共同富裕,解读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给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一个既能有憧憬有超越又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一个既科学崇高又喜闻乐见的理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清晰、更加具体。这种话语体系上的创造性转换,打通了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民间话语与官方话语、中国话语与外国话语之间的隐性阻隔,以其清新的理念和亲和的风格迅速为整个中国社会所认同,成为了当下最为重要的主流政治话语之一,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