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三章练习题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7369088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第三章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学第三章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学第三章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育学第三章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育学第三章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第三章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三章练习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政治制度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不包括( ) A.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B.再生产劳动力。 C.再生产科学技术 D.传递科学知识 3.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传统文化 D.科学技术 4.决定教育性质的直接因素是( )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经济基础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 )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 B.教育与经济 C.教育与政治 D.教育与生产劳动 6.“建国君民,教学为

2、先”这句话反映了(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7.“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 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 ”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 育具有( )的特征。 A.科学性 B.价值性 C.生产性 D.未来性 8.“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 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这种说法属于(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外铄论 9.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 化为可以用于生产的现

3、实生产力,必须依靠( ) A.自学 B.训练 C.培训 D.教育 10.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 ) A.学生文化 B.学校文化 C.学校制度 D.学校传统 1-5 AABAD 6-10 ACADB 11.现在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的任务, 这说明( ) A.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科学知识 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主要手段 C.教育要先于经济发展 D.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12. 下列体现“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不包括( ) A.“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B.“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 C.教育是一种“

4、消费事业” D.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 13.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A.学校的物质文化 B.学校的组织文化 C.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D.学校的制度文化 14.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 ,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是一 种( ) A.外铄论的观点 B.内发论的观点 C.多因素论的观点 D.综合论的观点 15.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 A.主导因素 B.决定因素 C.物质前提 D.无关因素 16.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 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 各种类型的人。 ”这是( ) A.遗传决定论的

5、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17.“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 A.霍尔 B.华生C.高尔登D.格塞尔 18.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 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 ) A.外铄论的观点 B.内发论的观点 C.多因素论的观点 D.综合论的观点 19.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 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 ) A.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人们接受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

6、境对人的发展有利 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20.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荀子 21.中国古代“外烁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墨子 B.孟子 C.孔子 D.荀子 22.“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这一观 点出自洛克的教育漫话 ,这属于(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成熟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3.环境决定论认为,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 A.遗传因素 B.社会环境 C.教育活动 D.自然环境 24.“教育万能”论的代表是( ) A.柏拉图 B.孟子 C.荀子 D

7、.洛克 25.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这体现了( )的观 点。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二因素论 D.教育万能论 26.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 ) A.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期 B.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C.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 D.教育工作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27.在教育工作中, “不凌节而施”的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互补性 28.“生而知之”的天才论属于( )的观点。 A.环境决定论 B.实践决定论 C.经验决定论 D.遗传决定论 29.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

8、认知发展的一般 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 发展的特征,表明个体身心发展一般规律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30.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这是“因材 施教”一词的来源。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特 点提出来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31.“揠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32.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 A.互补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9、D.阶段性 33.许多地方出现的“狼孩”事件说明(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A.教育 B.环境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遗传素质 34.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素质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贵对智力的影响 35.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 分补偿,比如失明者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 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36.在教育中采用“一刀切” “一锅煮”和整齐划一的方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 展的( ) A.不平衡

10、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37.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提出来 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3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教育 B.环境 C.社会活动 D.遗传素质 39.“在一定社会,培养具有什么政治方向和思想观念的人,是由政治经济制 度决定的。 ”这句话说明了( )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生产力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科学技术 D.文化 40.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在幼儿园,幼儿每日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 ( ) A.1 小时 B.1 小时半 C.2 小时 D.2 小时半 41.

11、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 A.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 B.家长教育程度的差异 C.家长教育能力的差异 D.个体遗传素质的差异 42.提倡教育要适合孩子的“敏感期”的教育家是( ) A.蒙台梭利 B.卢梭 C.福禄贝尔 D.杜威 43.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可塑性是由( )提供的。 A.遗传素质 B.环境 C.学校教育 D.社会 44.下列关于“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教育的发展可以脱离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D.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45.儿童的

12、发展是通过( ) A.对物体的操作和与人的交往而发展的 B.聆听教师讲授知识而发展的 C.观察教师的操作过程而发展的 D.观看电视卡通节目而发展的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 )来实现。 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B.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C.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意识 D.教育构成文化本体 E.教育推动科学的体制化 2.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决定教育的规模 B.决定教育的速度 C.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D.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E.决定教育发展的水平 3.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 ) A.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B.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 C.科

13、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 D.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 E.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 A.遗传 B.教育 C.环境 D.个体主观能动性 E.气候条件 5.校园文化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细分为( ) 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C.学校精神文化 D.学生亚文化 E.教师亚文化 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B.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C.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D.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E.科学技术对教育起着决定作用 7.下列关于“生产力与教育的

14、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没有影响 D.教育能够再生产科学技术,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E.教育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同时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8.关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有( ) A.环境对个体发展没有影响 B.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C.人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 D.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影响 E.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可能是消极的 9.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 A.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B.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15、 C.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D.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被教育者的潜能 E.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 10.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影响这一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要条件 是( ) A.教育的自身状况 B.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C.家庭环境 D.社会发展的状况 E.气候条件 11.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的观点有( ) A.成熟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环境论 E.内发论 12.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 ) A.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 B.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C.遗传素质决定了人的发展 D.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随年龄的增长而在总体上呈

16、减弱趋势 E.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没有影响 13.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坚持“外铄论”的有( ) A.孟子 B.荀子 C.威尔逊 D.洛克 E.华生 1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规律。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与可变性 D.不平衡性 E.互补性 15.下列对于“社会环境”的认识正确的有( ) A.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B.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C.离开社会环境这种外部条件,再好的遗传素质也难以发挥作用 D.“孟母三迁”的故事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E.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16.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表现在( ) A.帮助人发现自身价值 B.能发掘人的潜力 C.发挥人的力量 D.发展人的个性 E.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充分的发展 三、填空题三、填空题 1.1. 决定着教育目的。决定着教育目的。 2.2. 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3.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科学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