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表格式教案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57366781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二章表格式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语》十二章表格式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语》十二章表格式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语》十二章表格式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语》十二章表格式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表格式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表格式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威第十四中学武威第十四中学 “参与式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 编写时间编写时间: 2015 年 9 月 18 日 学期总第学期总第 - - 课时课时 修改时间修改时间: 年 月 日 授授 课课 时时 间间设计者设计者王 喆 学学 科科语语 文文 授授 课课 班班 级级 七( 、 ) 教授者教授者 课课 题题论语十二章(第一.二课时)课时安排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型课型新授课 知识知识 目标目标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能力能力 目标目标 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三三 维维 目目 标标 情感情感 目标目标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重点文言词

2、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调整与思考 教教 学学 过过 程程 设设 计计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故事导入,化深为浅) 公元前 480 年,在鲁国按例举行了一次春 天的狩猎,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猎到了一头 异兽,无人能识。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去请教 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孔子,没想到孔子见到这头 已死的异兽时竟然流下了眼泪。他说,这是麒 麟啊,这原本是在太平盛世

3、出现的异兽,怎能 出现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并且惨死在猎人之手 呢?于是,他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曲:“唐虞 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 忧。 ”这首被后世称为获麟歌的歌曲充满 了悲凉之情。那么,孔子为何会对这头麒麟的 死如此悲伤?他究竟在悲叹谁的命运呢?就请 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 (学生根据自己 收集的材料发言) 二、简介论语 (整体把握语言特点, 明确学习目标)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以及学生的学 生们的课堂笔记,这部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 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其 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导的理想的人生目标 “仁” ,这也是中国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追 求的人生理想。我们今天

4、学习这篇课文的最主 要目的,就是探究一下十二章表现了孔子所倡 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 导的人格修养有哪些具体内容,他的治学态度 与处世方法各是什么?这些内容又是如何体现 出“仁”的内涵。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义。 学习方法: 1、配合音乐,读出古文韵味。 2、结合注释,自学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 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3、 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 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 (通过板书或投影 展示出来) 四、学习前六章 (1) “乎” “矣” “哉” “也” “夫”均为语 气词。 “乎” ,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 问,根据上下文而定。 “矣” “哉” “也”不翻 译, “也”的用法与

5、咏雪一课中“左将军 王凝之妻也”不同。 “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 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 “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 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 “学 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 ” , “知之者不如好 之(代学问和事业)者” , “曲肱而枕之(代胳 膊) ” ,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 ,其不善者 而改之(代缺点) ” 。 (3) “而” “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 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 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 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 “有” 。 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 “故”

6、 “新” “乐” “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 解的字。 (要求学生解读) 五、布置作业 背诵论语十二章。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 导入 1、巩固练习 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共 篇。孔子, 名 ,字 , 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 、 、 。 2、生齐读 二、学习后六章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朗读课文 学生理解内化批注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 求把握节奏。 生独立完成 快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及翻 译资料理解文意,碰到疑难 处做上记号。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7、焉。择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也。 ”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 三,学习方法总结: (1) 以关键字为核心,结合字型理解含义。 (2) 结合具体故事,深入浅出,理解各章 含义。 (3) 结合自己生活,通过自编故事,说出 自己对各章的理解。 (4) 以首章为核心,围绕首章内容,引导 学生归纳孔子的人格修养,具体的治学态度和 处世方法。 提示: 1.学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是 2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孔子 说过_,_!”对远道而来的 朋友,我们感到由衷

8、的高兴欢迎 3 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 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 4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 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_,_. 5 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_ _ _. 6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 注意学习的句子_,_. 7 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 处的句子是_,_. 8.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 子是(三重境界) 9 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 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10 写出五个在论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 四、根据“而”字的用法归类。 (1)学而时习之。 (2)择其善者而

9、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表并列的有 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 小组讨论 质疑 生齐读语句 小组讨论,组织汇报 表修饰的有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内容 二,深入研讨 归纳孔子的人格修养,具体的治学态度和处世 方法。 (1)补充材料: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 “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 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启发学生保全自己 的肢体很难,保全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是很难的。 (2) “人不知而不愠” 。这里的“而”需要 翻译为“却” ,语义发生了转折。他为什么不 生气呢?因为他的追求与普通人不同,他追求

10、 的是什么?(最高的道德)只要他不丧失这一 道德,他就不会生气,也唯有具备高级道德修 养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补充材料:孔子曾经在陈蔡之间被围七天, 没有粮食吃,跟随的人都饿得站不起来了,但 孔子却还在弹琴唱歌。 (3) 这一章分成三段话,表面上看讲了学 习方法,交友原则和个人修养,但核心却只有 一个,是什么?(表达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修 养人格的最重要内容,这一修养使孔子的人格 完善,并且能够影响远人。孔子如何修养自己 的人格?(永不松懈)这是人格修养的基础, 那么,孔子及他的学生们又围绕这一点补充了 哪些原则呢?(学生列举相关语句,老师指出 其中的关键字含义) (4) “三省吾身”一句中,甲

11、骨文中的 “省”的主体是一只眼睛,而一个箭头直射眼 睛,说明什么? 补充材料: 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 十天仍止步不进。 (5) 孔子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不会生气,那 他就不会难过吗?面对重重打击,他又是如何 坚守自己的志向?(列举相关语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夺,夺取。 补充材料: 在宋国时,宋国大夫桓魋欲杀孔子。孔子 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表现出 了一种大勇。 三、体会精神(归纳上文所学内容,总结 小组讨论,做好笔记 感受) 1、 在我们学习了上述的内容之后,大家 总结一下孔子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

12、方 法的具体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提示: 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 行,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 训。 治学态度:善学善思,时时温习旧知 处世方法: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 或穷困或改变。 2、 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为什么?(可结合具体的故事来说) 四、总结 孔子真正的魅力源于他高尚的人格以及坚 韧的个性,他坚守理想,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 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弟子们在他去世后定 居在他的墓地周围,后人们也因此将他视为 “万世师表”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最重要的 就是感受他伟大。 作作 业业 1、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2、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板板 书书 设设 计计 组长查阅组长查阅 教教 学学 感感 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