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近代篇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板块7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_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364721 上传时间:2018-10-21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近代篇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板块7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_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近代篇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板块7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_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近代篇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板块7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_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近代篇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板块7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_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近代篇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板块7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_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近代篇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板块7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_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近代篇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板块7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_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课件(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板块7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阶段特征,主干排查,随堂演练,阶段特征 明确阶段掌握特征,主干排查 归纳知识点拨规律,一、18401894年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列强的侵华战争 (1)主要特点:英法是主力,美俄是帮凶;以打开中国市场为目的。 (2)主要战争 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合发动。清政府再次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

2、1)前期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 平均主义具有空想性,且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2)后期 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 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是在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二、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随后洋布涌入,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农产品日

3、趋商品化,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洋务运动 (1)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为挽救统治危机,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内容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等。 从19世纪70年代起,打出“求富”的旗号,采用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形式,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4)意义 思想上: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有利于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为思想解放创造了条件。 经济上:

4、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 外交上:洋务运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 历程。 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出现了私人投资经营的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三、“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 1.“新思想”萌发: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提出“中学为体,

5、西学为用”,即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 3.早期维新思想:以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提出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兴办学校;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四、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 1.物质生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服饰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交通与通讯的进步 (1)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中国新式航运业诞生。 (2)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 (3)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3.近代报刊的出现:适应了普通

6、民众阅读的需要,成为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随堂演练 实战演练巩固达标,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 1.(2017四川宜宾一模)1843年8月,清政府审定五口通商章程,对某些条款表示不同意见,但对领事裁判权却认为“通商之务,贵在息争”。如此可以“免致小事酿成大案”。这反映了清政府( ) A.竭力塑造通商大国形象 B.对近代国际关系茫然无知 C.力图改变小农经济状态 D.试图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解析:B 领事裁判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后患无穷,但是,材料中清政府对领事裁判权并不反对,反映了清政府对近代国际关系的无知,B项正确。鸦片战

7、争使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并非“竭力塑造”通商大国形象,A项错误。小农经济与本题无关,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必定是不平等关系,D项错误。,2.(2017河北唐山三模)1853年,清朝户部下文:“凡川、粤盐斤入楚(湖北),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不必由官借运令四川、广东各督抚招来商贩,远赴邻村。”导致这一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是( ) A.区域经济差异 B.国内政治形势 C.抑商政策松弛 D.列强侵略深入,解析:B 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发展到长江流域,官方贩盐困难重重,食盐专卖无法实施,迫不得已允许私商在此地贩盐,B项正确。,3.(2017湖南岳阳二模)一个英国人曾记载

8、:“远在1844年,我曾把这种土布的各种质地的样品,标明每一种的价格送回英国。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国土布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B.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英国低 C.传统手工技艺优于机器生产 D.中国棉布纺织技术优于英国,解析:A 材料反映了中国的土布相对英国机制布价格上有一定的优势,A项正确。劳动力价格仅仅是影响产品价格的一个因素,还有原材料、税收等因素,B项说法片面。机器生产具有手工生产不能比拟的优势,从技术角度,中国产品无法与英国竞争,C、D两项错误。,4.(2017山东淄博三模)恭亲王认为“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

9、,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1863年后,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相继成立。以上洋务派的主张及做法( ) A.对外妥协退让损害国家利益 B.推动了教育转型与近代化 C.抵制外国入侵收回国家权益 D.为工业化提供了技术人才,解析:B 材料中清政府设立语言类学校,学习各国文化,有利于推动教育转型与近代化,B项正确;材料中学习西方是为了应对西方的挑战,而不是妥协退让,A项错误;材料是学习和了解西方文化,以便于和西方国家打交道,而不是抵制外国入侵收回国家权益,C项错误;材料中设置的为语言类学校,培养翻译人才,而非技术人才,D项错误。

10、,5.(2017湖南长沙三模)1868年,大学士倭仁认为中国人学“西学”,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认为“西学中源”,洋人只是对中国传出去的文化推陈出新,中国人学“西学”也无可厚非。相比之下,奕的看法( ) A.不利于洋务运动开展 B.对学习西学有双重影响 C.有利于民主思想传播 D.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解析:B 奕认为“西学中源”,这一主张显然是错误的,不利于中国人对西学本质的理解,但是,从当时与顽固派的斗争来看是有利的,因此,其影响是双重的,B项正确。,6.(2017山东莱芜二模)1881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

11、事上之补救”,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这说明( ) 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B.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 C.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D.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解析:A 1881年之前,西方列强已经开始在中国修建铁路,其作用逐渐被清政府所认识,“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反映了传统的观念受到冲击,A项正确。“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说明中国当时尚未大规模修建铁路,“发达”或者“速度快”之说无从谈起,B、C两项错误。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的标志是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与1881年的时间信息不符,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

12、支的估算数(库平银),费正清、刘广京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注:漕粮,通过河运和海运由东南地区漕运至京师的税粮。厘金,一种商业税。 捐纳,是中国古代政府为弥补财政困难,允许士民向国家捐纳钱粮以取得爵位官职的一种方式。,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的主要历史信息。(要求:提炼材料中的三条信息,并做简要说明),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晚清历史背景作答,材料包含信息量极大,学生可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切入分析:如田赋收入所占数量最大,说明中国仍是传统的小农经济国家;如关税收入仅次于田赋,表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如盐税和商税的比重较大,说明

13、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关卡收入表明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捐纳说明政治腐败;民生和经济建设开支极少说明清政府的专制本质;等等。,答案:任意提炼出三条信息并结合历史背景分别进行说明。 示例:信息一:收入中田赋所占数量最大,说明中国仍是传统的小农经济国家。 信息二:关税收入仅次于田赋,说明中国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信息三:支出费用集中在军事领域,说明了中国当时内忧外患,国家安全形势严峻。 信息四:支出费用集中在政治领域,说明传统的中央集权政府庞大,没有实现政治 转型。 信息五:现代化军队和北洋水师等的支出说明洋务运动的推广,现代工业文明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 信息六:铁路等经济社会建设支出最少,一定程度上说明近代中国发展艰难的原因。 总结:清政府财政困难,需依靠借外债实现财政平衡,反映出当时中国正处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既存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也开始了努力摆脱危机的尝试;既保存着传统的农耕经济,也出现了新的工业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